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鱷魚把拔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粒史學加000422《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01:龜甲說我今天不會獵捕到動物,而是會尋獲人才?!

鱷魚把拔
·
·
龜甲說我今天不會獵捕到動物,而是會尋獲人才?!

──────────原文──────────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彨【音同吃,蛟龍的一種】非虎非羆【音同皮,形狀像熊的一種動物】;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翻譯──────────

太公望「呂尚」,是「東海」邊上人。他的祖先曾經擔任「四嶽」這個官職,輔佐「夏禹」治理水土很有功勞。虞舜、夏禹時被封在「呂邑」,有的被封在「申邑」,姓「姜」。夏朝、商朝的時候,申、呂兩邑的人,有的旁支子孫繼續受封,也有的淪為平民,呂尚就是他們的後裔。他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呂尚曾經很窮困,年老時,利用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西伯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

「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佐之臣。」

周西伯於是外出打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與他談論後西伯大喜,說:

「聽我先君太公曾說:『當有聖人來到周國,周國將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的先君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

因此稱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他為國師。
有人說,太公博學多聞,曾經侍奉過紂王。紂王殘暴無道,太公就離開了他。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沒有遇到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附周西伯。有人說,呂尚乃一處士,隱居在海濱。周西伯被囚禁在「羑【音同有】里」時,西伯的臣子「散宜生」、「閎夭」久聞呂尚之名而召請他。呂尚也曾表示「聽說西伯賢德,又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到他那裡去呢?」此三人為了營救西伯,尋找美女與奇珍異寶獻給紂王,以贖回西伯。西伯因此被釋放,返回周國。雖然呂尚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之師。

 

─────────解說與心得─────────

結束了〈吳太伯世家〉後,來到了《史記》世家系列的第二卷〈齊太公世家〉。相較於很多學者在討論為何把〈吳太伯世家〉列為世家之首,倒是很少人在談論為何會把這篇〈齊太公世家〉放在世家第二篇。

參看一下世家的第三卷〈魯周公世家〉,還是可以明顯感受到司馬遷在編排上,主要還是會照「時間順序」來進行,所以才會把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的「齊太公」,放在周武王的弟弟──「魯周公」前面。

不過,關於這位「姓」姜、「氏」呂,「名」尚的人,擺在司馬遷眼前的資料竟是如此地多樣,有人說他曾經服侍過紂王,有人說他四處尋找明君的,也有人說是周文王遇險時,周邊大臣找來的救星。面對這些不一樣的說法,司馬遷並沒有花時間告訴我們哪種比較真實,而是把各種說法都記錄下來,好讓後世的人們自己去找答案。這種保留各種說法的方式,一直被今日不少學者所讚揚。

相較之下,司馬遷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呂尚的祖先曾擔任過「四嶽」,因為曾協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被封在了「呂邑」、「申邑」等地。由於古代的家族旁支會以「居住地」為氏,加上後來姓氏已經混用的情況下,所以明明姓姜的他,才會被稱為呂尚。

另外,為何稱他為「太公望」?這是因為睿智的他,很有可能就是當年周朝的「太公」盼「望」許久的聖人,所以才會稱他為「太公望」。

有趣的是,民間的小說戲曲把他稱為「姜太公」,但其實他跟姜姓的血緣已經很疏遠,而且「太公」是指周文王的祖先,而不是對呂尚的尊稱。

無論如何,透過這幾段史料,仍可發現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也滿相信「卜卦」的,就連出門打獵,都得先占卜一下。看來,生活在殷商時代的周西伯,也很相信商王朝的那套占卜方式。

不過,真的有辦法透過占卜,得到這麼明確的答案?真的可以在打獵前透過占卜,得知今天不會捕抓到獵物,而是會找到股肱之臣?

近日剛好讀完《翦商》一書,對於殷商時代的殺人殉神感受更深,也對殷商的占卜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聽說古代占卜其實是透過龜甲、獸骨上的「裂痕角度」來判斷上天的想法。方法是先詢問上天某個問題,再依照裂痕角度來看上天是否認同。換言之,甲骨能顯示的就是「是」跟「否」兩種答案而已。如果把「是」與「否」換成「陽」與「陰」,那麼所謂文王演算《易經》,其實就好像在算一枚硬幣出現正面與反面的機率一樣。

言歸正傳,我想當天要出門打獵的周文王,應該曾經占卜多次,並一一詢問上天自己是否會捕到某種動物,結果得到的答案都是「否」,所以他才改問是否可以找到「霸王之輔」,因而得到「是」的答案。換言之,那個時代的占卜並不會告訴你「今天不會補到獵物,只會找到輔佐的大臣」,這一切都是你先提出問題,再藉由龜甲、獸骨的裂痕來判斷是或否而已,並沒有太多的神祕。

再者,也許正因為周文王今天占卜的結果是捕不到動物,而是會遇到輔政人才,所以才會讓他格外留心周遭的人事物,進而遇到呂尚的。

那麼,這位學識淵博的呂尚會對周文王有什麼幫助或建議呢?這又跟「齊國」有什麼關聯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