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可持续生活的一些思考——分析、反思,以及权衡中的实践
在疫情影响尚未完全结束的2021年,我几乎再没有什么机会出去长途旅行,生活似乎毫无波澜,但也不是完全没变化,只是这一次的改变不再那么容易被看到,甚至也许未必容易被理解——我开始去尝试一种被称为“可持续”的生活了,目前为止已经实践了半年多。虽然周围的朋友们没怎么发现,我也几乎不会主动和他们提起,可是每一天都会有很多时刻,我要在决定做或不做某件事时,把是否“可持续”放在心上,并尽量选择符合其建议的行为。
和很多这样生活的人一样,开始这样做,也是因为对环境问题感到忧虑。尤其是在2019-2020年调研期间所见到的国内乡村现状,更是带来了直接强烈的刺激。然而要应对这些现实问题,又会感到深深地无力,或者至少会怀疑:我是否有资格去抱怨、去呼吁?为了改变当前的情况,我做了什么呢?
可持续生活的意义在于,它让我可以去回答上面的问题了。在每一次抉择要做或不做某件事的时刻,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回答。而在这样的回答过程中,也许某一天会拼缀出一个更清晰系统的答案,这给了我一个希望。
尽管如此,实践可持续生活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非常需要去分析和反思,尤其是会意识到因为背景的不同,“可持续生活方式”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们如果希望有更多人理解它,参与它,就需要透过那些具体的行为指导,去讨论它的本质是什么,并在让人们了解了它的本质之后,再去由个人判断何种行为“可持续”。
环保人士往往习惯于直接告诉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虽然我清楚这样的表述方式最明确,但是只有这样的方式肯定是不够的,可能让人顾此失彼,甚至某些情况下还弄巧成拙。
所以,我无意于罗列一遍有哪些具体的“可持续”行为(这些有兴趣的话可以很容易搜到),只想试着先整理一下自己对“什么是可持续生活”的理解。以下是半年来思考的一个梳理,也是一个展开讨论的邀请。非常希望正在实践可持续生活、对可持续生活感兴趣/怀疑的朋友们,一起来分享经验和感受。
一、“可持续生活”是指一种生活的态度:
-1- 可持续生活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也就是说,并非一定要做什么才是“可持续”的,否则就不算数。
-2- 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很多种。
-3- 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可能有某一种具体的方式会比另一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更加“可持续”。
-4- 如何去有针对性地在日常生活中分析、判断、取舍各种行为的“可持续性”,才是实践可持续生活时要关注的重点。
-5- 是否更加“可持续”的影响因素包括了三点:环境友好、尊重生命、易于实践。
5.1 环境友好:友好不是敬而远之,而是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所谓依赖,就意味着影响环境,甚至就是对环境的利用和消耗。但环境本身不是完全被动的,它有自己的调节能力,健康状态下能够维持一种破坏与修复的平衡。
所以,环境友好不等于完全避免干扰、破坏,而是在利用和消耗环境资源的过程中,去尽量降低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尤其是去避免为了一时的、非必要的目的,去制造长期的、难以恢复的破坏。
“可持续”意味着保持平衡。
5.2 尊重生命:关于这一点第一个要分析的就是“素食主义”。
我对素食主义是尊重,但不信奉的。因为作为一种杂食性动物,素食主义是与人类本能有冲突的饮食方式,呼吁通过素食来解决环境问题,能影响的肯定只会是少数对肉食没有强烈需要的人。如果把一种压抑本能的方式和道德捆绑,这样的“道德”也是可疑的,因为要求他人压抑本能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尊重生命不等于不吃动物的肉,不使用动物制品。尊重生命的基础应该包括尊重本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其他生命的本能。也就是说,我认为人类完全可以食用和使用其他动物,也应该接受其他生物之间的捕食。但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在可以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我们确实应该尽量减少在这个过程中给其他生命造成的痛苦。同时,也应该好好珍惜那些来自于其他生命的食物和物品。
何况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绝大多数杂食者共同维持的社会中,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是依赖于这样的社会。因此以为个人的素食就更“人道”,可以超脱于杂食者共同构造的这个对动物剥削利用的社会之外,不过是一种止于表面的幻想,经不住深入自省。
但素食完全可以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它确实能有益于部分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当你想到剥夺其他生命会感到非常痛苦时。只是这是每个人的个人感受,它不应该成为一种对他人或整个社会的要求。
所以,可持续生活并不等于必须素食,但是肯定意味着要避免浪费。对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并会剥夺生命才能获得的肉食和动物制品,我们尤其要珍惜,要物尽其用。
5.3 易于实践:只有某些行为能够成为习惯时,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也不例外。所以那些践行可持续生活时的具体行为,都应该是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做到的,甚至还应该是能带来更多便利、收益的。
所以,可持续生活方式也绝对不能是一种“牺牲”,无论是乐趣上的牺牲还是利益上的,都不对。
如果某些鼓励人们去践行的可持续行为让你感到了不方便、压抑、不实惠,果断放弃就好。因为很可能提出这些方法的人,生活的背景和你的很不同,你们做同样事情的难度和收益差异巨大,适合他们的未必适合你。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说“可持续生活方式可能有很多种”。
此外,对可持续生活的实践也是一个习惯养成和学习更多知识的过程,要掌握就需要渐进,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完了”。要让人从最简单易上手的事情做起,在没有太大压力的状态下去一步步实践,逐渐尝试更多。尤其是要让人去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去寻求改变。
可持续意味着去有针对性地探索,并不存在什么可以按部就班能完成的流程。
-6- 要特别注意的是:可持续生活方式和极简主义、素食主义无关。虽然选择可持续生活的人中也可能有些人会选择占有较少的物品、部分或完全素食,但是这取决于他们自己对物品数量和肉食等对自己影响程度的判断。同时,完全不符合可持续生活的极简主义者、素食主义者也是存在的,极简主义、素食主义同样有可能由于某些糟糕行为造成大量浪费和破坏。
-7- 零废弃也并不等于可持续生活方式。废弃物的减少只是践行可持续生活时可能产生的结果之一。但废弃物的减少程度,确实可能帮助我们去衡量可持续生活实践的进展。只不过如果单纯追求废弃物的“少”,以为一年只有一罐垃圾就足够“可持续”,这是在舍本逐末。且不说这样的标准可能让很多本来有兴趣的人望而却步,甚至还会造成一些不可见但同样严重的损失。
-8- 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并不会让我们比别人更“好”。我们并不充分了解他人的生活,因此这种比较是不可能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只不过是让我们比原本被动的自己更清醒。我们只能在每一次具体行动的当下,去尽量做出更“可持续”的选择。
-9- 掌握主动,追求真相,自我省察,这应该是践行可持续生活的人要努力具备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本质上是一种乐观主义,因为它其实是在我们无法判断对整个社会将带来怎样影响的情况下,去预先肯定了个体行为的积极意义。
也是因为这样,可持续生活方式倡导者们提出的实践并不一定更科学严谨,我们最多不过是通过科学研究的阶段性进展,来为乐观的预设寻找更多支持依据,同时也对其进行检验。也是因为如此,我们同样得小心避免那种一厢情愿却于事无补、甚至得不偿失的“可持续”迷思,比如执意拒绝塑料制品,或以为植物材质必然环保。
可持续生活方式也需要我们不断去提出质疑、做出修正。
-10- 乐观主义的维持,是基于每个人的个体经验,既然是个体的,我们就得承认可能存在局限和偏差。但是,只要经验的感受是积极的,那么行为就至少对我们自己有实在的意义。比如它也许会有效缓解一些人对现实的焦虑。
所以先别急着去想做某一件事而不做另一件是否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只要这样的改变能让你更开心更轻松,就足够说明它对你而言有意义,是值得试着做的。我们也不需要立即变成“XX主义者”,我们只要选择一件也许更可持续的事情去做做试试,当你感到因此更快乐,并把这件事变成了习惯时,就已经是一个在践行着可持续生活的人了。
二、起步阶段的经验(坑)和反思(避坑):
-1- 塑料袋不能用了吗?
假设一个从来没有了解过可持续生活的人,有一天忽然灵光乍现(虽然更可能是看完环保纪录片后心里不踏实),于是决心尝试一下更环境友好的生活了。这时候Ta想到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呢?
“我要怎么做才能不再使用塑料袋?”——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第一个会提出来的问题。而这时你会发现,在既定的印象中有几个常规的替代选项:用帆布袋、纸袋替代塑料袋,或者循环使用塑料袋。如果你还是一个勤奋一点儿的人,主动查找过一些环保经验的分享帖或视频,很可能还会有人告诉你可以考虑去购买“网编手提袋”“硅胶食品袋” “麻材质布袋”,紧接着就是推荐的购物网站、商品信息……
——慢着点!这时候第一个“可持续”的大坑就已经出现了。在你冲到购物网站下单那些看上去“很可爱”的“环保”袋之前,请冷静一下,先扪心自问以下几个问题:
“我有过积攒塑料包装袋的习惯吗?”
“我攒的塑料袋有多少用都没用过?”
“我都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塑料袋?”
“如果拿积攒的塑料袋去购物都做不到,我可能携带买来的袋子购物吗?”
相信这时候你已经清醒很多了。因为答案很简单,当我们要解决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带来的环境破坏时,第一步根本就不应该是“不再使用”,更不应该是“去买别的”。事实上我们该问的问题是——
“我是否可能通过积攒、重复使用和有针对性地使用已有的塑料包装袋,来减少日常生活中消耗的塑料袋数量?”
这时候,我们才把握到了可持续生活的第一个要点:减少 Reduce
注意,是减少,而不是不用。
在刚刚决心去尝试实践可持续生活时,我第一次感到疑惑,就是因为意识到环保博主和UP们都纷纷在告诉我“你可以买什么”。尽管他们中一些人也许会预先说一句:“如果已经有了就最好别再买”,但这句话说完后往往并没有指导不买又该怎么办,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东西。而是紧接着说“如果你仍然想买,可以考虑……”
尽管我自认是一个购物很冷静的人,但一开始也曾经因此沉迷探索那些“环保”的日用替代品。不仅仅是购物袋、包装袋,还包括了竹牙刷、各种皂(洗发、沐浴、洗面、洗衣、洗餐具)、各种天然植物材质的清洁刷,甚至还有所谓可持续品牌的服装,等等,还好我是一个对化妆没什么兴趣的人,所以并没有花更多时间在“环保”化妆品上,显然这也是另一个吸引了很多人入坑的方向。其实只要打开环保、可持续、GoZeroWaste相关的小组、就很容易看到这个现象是多么普遍地存在着。大家虽然希望更加可持续,最能激起热情的话题却仍然是买买买。
但是,你家的塑料袋还有多少没循环用过的?你家已有的香皂和肥皂用完了吗?你去年囤的洗发润发沐浴露和洗衣液洗洁精是不是还在柜子里?你已经有多少个手提布袋、食品保鲜袋了?上一次把化妆品用到见底是啥时候的事?
在刚刚决心去尝试可持续生活时,毫无疑问,我们最有可能的处境是——手边仍然还有足够使用很久的“非可持续商品”囤货。除了以上提到的日化品(这部分其实已经算是消耗得最快的了),更典型的非可持续囤货就是衣物。
我们的衣物有很多其实也是塑料制品,是由聚酯纤维等材料纺织而成的(只要查看吊牌或者衣服内侧的标签,就可以看到),即使摸上去甚至可能比棉布更加柔软细腻,但事实上它们也是塑料,同样存在着难以降解的问题。但是除了塑料材质的服装可能难降解,有机材质衣物的加工制造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也就是说,即使是纯棉的或者麻质、丝质的衣物,也一样是消耗了大量能源、给环境带来了一定负担才生产出来的。
在我们家里数量最多的非可持续囤货,恐怕并不是角落里的几堆塑料袋、收纳盒,更不是用于清洁的瓶瓶罐罐,而是储存在衣柜中,日常穿在身上,我们躺在它们上面,盖着它们,可能看上去还很可爱的各种纺织品。
我们不可能永远使用这些纺织品,所以事实上每一次购买行为,都等于是又一次在对自然进行索取。即使买的是“环保”“可持续”的衣物、日化用品,它们仍然是经过了一场索取才被制造出来的,而且未必就会比那些不环保、不可持续的物品当真少消耗多少资源。当我们丢弃它们的时候,为了它们的存在而被消耗的那部分资源,就永远地白白消失了。而如果因为想要拥有和使用更”可持续“的东西,丢弃了还能够继续使用的不“可持续”的囤货,那么我们的行为甚至可能比维持原状更糟。
所以在可持续生活的起步阶段,我们应该首先做到的是惜物。先好好用已有的所有东西,思考如何才能更少浪费、更长久地使用它们,而非急着用购买“环保”产品来确证自己开始“环保了”。我们对自己的确证不需要用购买来完成,减少购买,非必要就尽量不买,这才是更可持续的方向。
-2- DIY的东西就更可持续吗?
作为一个对于动手做东西本来就有点儿着迷的人,其实在最开始了解可持续生活方式时,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了解各种“可持续”的DIY了。看上去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的除了一些洗护日化,也有部分食物DIY和物品DIY 。只要多花一点时间去搜索,就会发现国外的环保博主和视频UP中有很多人会分享自己DIY洗衣粉和护肤品的经验,其中比较常提到的原材料包括了:椰子油、橄榄油、荷荷芭油、小苏打、植物精油、硼砂、蜂蜡等等。而且看上去这些原材料似乎他们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容易就可以获得,DIY的过程也很简单……
——可是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啥?上哪儿去搞?平常很难买到啊 ?
这时候国内的环保UP们就又会告诉你:可以去某宝或者某1x88…… 虽然买的价格也可能不便宜,快递寄来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包装和碳足迹,但是,“你学会DIY了就可以以后一直DIY啊”,而且,“这样DIY出来的东西就是比直接购买的产品更“环境友好”啊”……
不得不说,一开始我又有点儿被催眠,都打开购物网站准备冲动购物了,但是,热血终于又冷却了下来。只不过这一回并不是因为我能确定购买原材料DIY产品,并不比直接买商品的碳足迹更少。而是因为一个新的问题跳了出来:“DIY的东西如何保证无损害于环境,也无损于健康?”
促使我意识到这个风险的是一件小事:生物相关专业的朋友提醒我,被环保人士推荐用于替代洗洁精去清洗餐具的茶籽粉清洁液,其实消毒杀菌成分(天然皂苷)对于蜗牛或一些鱼类等小生物也是可能致命的。所以,使用茶籽粉清洁餐具并不像他们说的那样“比洗洁精更环境友好”,也可能造成别的伤害。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自然界实际上存在着大量有毒的植物,为了生存竞争,植物本身就可能选择产生毒素去毒杀其他植物,或者威胁自己的动物。而人类最初选择使用某些天然植物制品进行清洁和消毒,也只是对它们特性的一种利用。茶籽粉虽然可以用于制造“天然清洁液”,但它并不是像环保人士所宣传的那样是完全无害的。(跑个题,类似的问题也包括了往往通过桉树加工制造的纸制品,表面看这些纸制品来自木材,可降解,似乎比塑料袋环保,但速生桉的种植不仅会严重破坏当地原生植被,桉树本身的毒性也会导致树下除了顽强的入侵物种类野草,其他植物几乎全部无法再生存。即使砍掉桉树后本土植被也难以恢复,最后就是因为严重缺乏多样性而形成所谓的“绿色沙漠”。)
那么该怎么办呢?能想到的就是两个选择:继续使用洗洁精,或者购买另一种可以自制清洁液的植物——无患子。仔细考虑之后,我选择了购买无患子。但这并不是因为无患子对生物是无毒的。实际上无论是茶籽粉还是无患子,它们起到消毒杀菌作用的成分都是皂苷,也就是说,所谓的”消毒杀菌“本身就意味着对一些小生物的毒性。但我最后还是决定用它来替代洗洁精,是因为无患子去比茶籽粉和洗洁精都更划算且耐用、易保存(是的,就是这么现实)。而且无患子就是无患子树的果实外壳晒干,几乎没什么加工步骤,又因为是干燥的,运输途中的碳足迹也肯定比洗洁精这种液体要少得多,目前使用下来,确实觉得清洁效果和耐用性都让我满意。
这之后我就决定更谨慎地对待环保达人的经验分享了,不会再轻易因为他们的知名度和热情,去相信他们的实践是有足够科学依据的。而且很多达人分享的经验也不仅不一定“可持续”,甚至还有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去听听他们常常使用的理由就清楚了——“这种食品(或物品)的DIY是某个地区的传统,在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这样做,也并没有出现与其相关的疾病。所以我们用这种方式DIY就是无害的。”(这样的表述尤其经常出现在DIY发酵饮品Kombucha或一些草药时)
可是,在研究证明酒精致癌之前那么多年,也没人想到过喝下去的酒本身就有毒啊,而即使后来被证明了是一级致癌物,喝酒作为传统依然存在,人们一样还是想喝就喝的,有些人还用来“养生”呢(更夸张的还有传统“中药”乌头——剧毒,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查查,是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大笑话)。
所以并不是没有相关研究去证明某种东西长期被食用或使用有害健康,就等于它是对健康无害的(更谈不上有益)。“传统”更不能成为证明一样东西无害的理由。有害却仍然被传统认为“有益”的那些东西,简直不要太多。
在谈论DIY某种东西是否意味着健康无毒时,还是让我们把“纯天然”和“传统”丢在一边吧!DIY的意义在于有可能减少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也有可能更耐用,于是可以减少购买,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可以确定DIY的原材料确实更易运输,确实是你会长久使用的,而且确实即使有毒性,也是在能够被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
DIY当然很值得我们去做,我自己也试着DIY了好多东西,除了无患子清洁液,也有用旧床单改造的餐桌抹布来替代纸抽,用废塑料盒和塑料瓶改造成花盆,甚至也更经常自己DIY各种小点心,用来替代往往过度包装的饼干和蛋糕。但是如果你想尝试去DIY日化品(尤其是用在洗发或者护肤上)或者发酵食品,建议你最好还是谨慎一些,多查查问问,不要因为给你分享”经验“的是一个可爱的好人,便选择了立即相信。
三、可持续相关视频的推荐、实践过的方式、补充建议:
尽管对环保达人们的分享表达了不少质疑,但在了解和尝试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还是有几位视频UP是我认为比较值得推荐的(虽然并不完全认同他们的所有观点)。他们的个人感召力也会给我们很多动力,去让我们了解更多可持续生活的方法,此外也能帮我们找到可以交流的社群。
我会在下文先介绍一下他们,再讲一下我选择了哪些他们建议的方法来实践,效果怎样,针对自己的情况又做了哪些改进——
虽然并不认识,但是我非常非常喜欢袋子。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而发现了她的B站,但是说她是促使我下决心了解和尝试可持续生活的推动者并不为过。
最初看她的视频时,她还仍然在加拿大读书,不久前才毕业回到国内。袋子在初期的视频中看着很青涩,对着镜头说话都很腼腆,但是在B站很多自信满满热衷搞怪的视频中,认真说话的袋子显得很真诚,而更难得的是这样的真诚她保持到了现在。尤其是她不仅会分享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这些年的一些经验,也会坦率地讲到生活的困扰,成长中的迷茫,自己的应对。这让她更像是一个朋友,而不是“达人”“导师”,所以你也会觉得她说的那些可以去做的事,也也是自己应该能努力做到的。
而且作为一个爱美的女生,袋子也会在尽量可持续的前提下,去分享一些穿着和护肤的经验,她房间的布置一直很有品位,很多家具都是二手的。可以说,袋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可以在生活中既做到环保、简单,又不至于邋遢、不美。我觉得这对于认为自己有必要不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且需要适应大城市生活节奏的年轻人(尤其是女生),她的实践会非常有参考价值。
袋子在豆瓣也有一个小组:无痕生活。也很值得逛逛。不过里面讨论的内容还是有很多是关于买东西的。如果你看懂了我上面那么长的文字到底反复在说些啥,那么希望你对小组内的一些购物帖子可以保持冷静,不轻易跟从。
以下是因为袋子的视频,我尝试过的一些可持续生活方法——
-1- 随身携带保温瓶(或塑料瓶)、塑料购物袋
虽然袋子也推荐过硅胶食品袋、网编购物袋,但如上所述,这些我都并没有买。因为用已有的背包+日常用的塑料食品保鲜袋+瓶子,就完全可以实现无需额外包装地采购了。
这里尤其要提到塑料食品保鲜袋,这个估计也是很多人已经有了的东西,是完全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我的是那种带双排自封口的袋子,材质比一般塑料袋厚,因此能够反复使用,用得最久的已经一年多了还没破过。自封口能避免液体渗出,拿来装鲜肉也是没有问题的。平时外出可以折叠好放在包里,我通常会带着一大一小两个,方便买不同体积的食材,它们几乎没重量,也不占地方,还不会发出一般塑料袋的沙沙声。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家里已经有了保存食品用的塑料保鲜袋,并且是能够反复使用的那种,那么就不要另外再买非塑料材质的袋子来当购物袋了。你的保鲜袋本来就是装食材的,完全可以直接带着它们去采购,这样就不用商贩再单独给你把每一样菜分别装一个简易塑料袋。而如果你没有,直接带着一般的塑料袋装食材也完全可以,一般的塑料袋虽然可重复使用次数有限,但我试下来,平均也都差不多能用至少三次。
当然,这对我而言几乎零难度,也是因为我生活在泉州老城区这样一个菜市场步行10分钟就可以抵达的环境里。偶尔我也会这样去超市买菜,虽然这意味着塑料袋上肯定要被贴上黏黏的价格标签,但回家后撕掉就好了(当然会有一点儿丑陋的痕迹)。这么做目前为止我还没遇到不高兴的商贩或者超市收银员,事实上还有好几次他们很开心地问我原因,并表示赞同。
而如果你是在只能买到被过度多包装的食材的大城市里生活,那么首先做到尽量多使用一次食材的外包装,比如用来当垃圾袋,或者装吃不完的食材、半加工后的食材,那么你也依然是一个正在践行可持续生活的人了。
-2- 居家生活中用纸量降到最低
袋子在视频中分享过的可持续生活经验中,减少用纸的方法对我而言是最实用的,也是对生活质量提升最明显的。而且和用自带塑料袋购物一样,也是几乎毫无难度地立即就做到了。
只不过要实现洗手间基本无纸化,确实需要去购买一样东西才行——说出来可能有些尴尬(其实并不),是一种在某宝叫做“妇洗器”的带喷水口的塑料瓶(本文无图,请去自己搜)。看介绍更多是孕妇使用,但它完全可以拿来在平日如厕后替代纸巾进行清洁。在使用之前我也担心这样冲洗会不会不如用纸卫生,可试了就知道完全不会,甚至比用纸干净多了!冲洗后残留的水有些人能无视,但我觉得还是擦干更好,所以就会用旧内衣裁开做的小块方巾来擦擦。为了更干净,小方巾我会准备几块轮流使用。因为小,清洗快也干得快,几乎完全不会感觉到劳动量。如此一来,只要在家使用洗手间,就几乎完全不需要用纸了(但还是会备一卷以防万一)。
洗手间之外,我用纸比较多的情况主要是在做饭吃饭时。也是因为袋子曾提到,我选择的替代方案是用旧床单裁开,缝成几块20x20cm的c餐桌小手帕。在试着这样做之前我从没想到,床单的面料居然可以如此吸水且速干!效果并不比抹布差,质感还更好些,也非常耐用。目前我在用的这几块仍然是五月份做的,及时洗就可以保持干净,甚至坦白讲,我觉得它们比以前用过的那种棉线的清洁抹布好用太多了。
-3- 关于餐具的清洗
使用无患子清洁液也是因为袋子,我才开始用的。上文说过的此处就不缀述了。唯一要补充的是,无患子我并没用锅去煮,因为感觉没必要,太麻烦,就直接用了刚烧开的热水浸泡,每次三四粒果壳就可以泡一瓶清洁液,足够三四天洗餐具+擦洗地面等使用的。
但是关于清理时使用的工具,尽管袋子建议过丝瓜瓤,我在买来后使用时却感到并不实用。因为泉州当地气候湿热,丝瓜瓤这种生物材质太容易发霉变质了,空气略潮湿,丝瓜瓤就无法快速变干,霉斑出现后真的没办法用下去,只好浪费(还好只买了两小节)。看袋子不久前回国后拍的视频,她也有提到丝瓜瓤在上海潮湿气候中容易发霉的问题,所以提醒大家注意一下适用环境吧。
目前清理餐具我用的工具是超市买到的椰丝纤维抹布,看材料介绍并不包括聚酯纤维,主要都是生物材质,所以也许也会比较容易讲解。为了节省一些,我还把整块大抹布裁成了四块,其实这样的小块用起来更顺手,干得也更快。已有的这个抹布应该也足够我这样用好几年了。
其实还有好多细小的改变来自袋子。比如少吃肉和海鲜(虽然不认同素食主义,但我确实认为有必要控制肉类和海鲜的摄入量,平常没必要吃太多,因为目前我们大多数人对肉类和海鲜的需求确实超量了,这不仅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食物浪费,也可能影响健康)、基本再没买过任何快销品牌的衣物、尝试并爱上了各种口味的自制植物奶(刚好适合我这样乳糖不耐有点儿严重的人)。此外,袋子推荐的一些环境问题相关的纪录片也非常值得看,很震撼,虽然看的时候难免有压力,但也会带来更多动力让我们把对可持续生活的实践进行下去。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Rob Greenfield是很极端的那种“环保人士”了,我觉得也他确实算,这也是最开始YouTube给我推荐他的视频时我很怀疑的一个原因。但看下来就觉得他还是很真实的,尽管他的庭院种植实践对于在国内城市生活的人几乎没有尝试的可行性,但他的生活态度和行动力仍然会给人带来很多鼓励,看到这样的人能够存在,并实实在在给自己生活的社区带来影响,也是一种安慰。
我想关注Rob Greenfield的意义可能并不是我们能够照搬他做的事,而是通过他,我们会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一些人是可以那样生活的(当然,还有很多贫苦地区的农民也是那样生活,甚至比他的生活方式更“可持续”,针对这一点他曾专门说过,因为这也是他选择如此生活的一个理由)。我觉得了解他看似极端的生活实验,会给我们指明一个长远的、最终的方向,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也是非常可爱又值得敬重的。
从他那里我学到的是两件事:
-1- 利用阳台很有限的空间种简单的小菜
比如小葱和香菜,可以从菜市场买有根的回来直接种花盆里,或者从种子开始种一些短时间内快速长成的小青菜和生菜(只是这种好不容易养大了,真的会舍不得吃)。
-2- 在室内光脚不再穿拖鞋
哈哈,虽然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但确实我是在家里的拖鞋坏了后(修好又坏了,再无可修),因为听到他解释自己为什么很多时候选择光脚走路,才决定了不再买新拖鞋的。
目前我家里只有洗手间有拖鞋(防滑),其他时候我都是光脚踩着地砖走路。试了一个夏天,很凉爽,而且为了让脚不容易变脏,每天还会更积极地擦地面。当然能这样做,也是因为我房间不大,清理地面不会很累。所以这样一来不仅更整洁了,光脚踩在地上也确实有种无拘无束的自在感,何况还省掉了多清洗一双拖鞋的麻烦。
-3- 出行时能够骑车就尽量骑车
因为Rob Greenfield 最初也有过不少自行车旅行的视频,并提到了自己日常大多数时候都是自行车出行,我最近三四个月也就又开始经常选择把骑行作为交通方式,几乎没怎么再坐过公交车了。当然能做到如此,也是因为我在一个虽然对骑行不算友好,至少大多数地方骑车皆可抵达的小城生活。这样试了一段时间后,虽然被路上逆行的电动车撞过(轻微碰伤),但出行速度和灵活性都感觉提高了好多,所以也是几乎没有难度就立即养成的习惯。
另外,Rob Greenfield 的视频里有一个关于自行车的特别让我感动,是讲他如何找回丢失的竹自行车的:The Crazy Story of My Stolen Bamboo Bike and How I Got it Back - YouTube
这个视频最开始是YouTube在首页上推荐给我,因为看着好像有点儿糟心,推荐了好几天我也没点开看过。后来终于看了一下,结果既在预料之中,也有完全超出预料的部分。可以说就是因为这个视频我才那么钦佩他。虽然看上去这和可持续生活方式似乎无关,但仔细想一下,就会意识到这种将心比心、坚持尊重他人的行为方式,也是让我们能够持续探索可持续生活的根本动力来源。也是要有这样的态度,才有可能维持一个友好开放的社群。
其实这是最近我才开始关注的一个YouTuber。知道她是因为不久前我已经吐槽过一次环保达人们推广环保相关的商品,却很少分享怎样更好地珍惜已有的衣物。一个看到我吐槽的朋友推荐了这个频道和博客。虽然视频内容并不算更新频繁,但是质量都很高,而且我也非常喜欢这位YouTuber分享经验时的温柔和认真。
在My Green Closet里,内容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解释如何选择更可持续的服装、如何保养和改造它们,当然也会推荐一些可持续的服装品牌或者商店,但看得出来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推荐,而且实质上还是一种分析方法的分享。了解了如何选择这些品牌和服装,如何使用它们,也就会让我们更清楚怎么对待现在已经有了的衣物。尤其是一些改造或者穿法的创意,我觉得都是很实用的。
最近也确实自己用手工改了两件吊带和一件T恤(我觉得改得还挺成功的,用藏针法锁边,几乎看不出来针脚,更不会显出手工的不平整感),把旧衣服改造后又可以继续穿很久了,以后我应该也会继续这样以改造尽量替代购买新的,所以也算是对我尝试可持续生活带来了一个很实际的影响。
- 最后补充两个我仍在观察中的视频UP:对可持续生活方式有很多实践,但同时也乐于深入分析和反思的:The Simple Environmentalist - YouTube,以及主要是分享衣物DIY和改造的:Annika Victoria - YouTube
The Simple Environmentalist 我挑了部分视频来看,感觉这位YouTuber是挺敢直言不讳的(在可持续生活相关的YouTuber里似乎并不常见),关于自己在尝试可持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难免买到过度包装的食物,或者难免还是要使用某些非可持续的日化用品,都会坦然承认,并解释清楚为什么,并不会勉强自己。我觉得如果在实践可持续生活方式时感到一些是很难做到,或许看看她的视频会有些启发。
Annika Victoria不算是可持续生活主题,但我非常喜欢里面衣服DIY的点子,会带来很多灵感,最近改造旧衣服时也有一部分启发来自于这里,我觉得看一看会让我对改造旧衣服继续保持热情。
除了上面这些视频,B站也有不少非常有趣的家庭种菜(甚至还有在客厅建棚子养鹌鹑的)UP,可选择的很多,具体的就不推荐了,大家可以去自己搜来看。
我想,只要知道了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可能去改进的,知道有针对性地查找信息,也就不必局限于分享经验的人是不是自认为在实践“可持续生活”。甚至也许我们都并没有必要把“可持续生活”这个标签,当成一个自我认同的“身份”。带着这个比较开放的心态,再去尽量生活得更清醒、更方向明确,也就可以了。
最后如果有余力,我确实认为有必要去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分享出来。因为归根到底,我们能带来的最大的改善,其实是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态度,去被更多人了解,获得更多认可和实践的机会。建立社群在这件事上非常非常重要,而走出自我的小世界,是找到和参与社群的第一步,也是我终于决定写下本文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居然真的看完了我这篇写了10000+的长文,非常欢迎留言讨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