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歷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閱區,回到作品頁
528491
IPFS 指紋 這是什麼

作品指紋

辩行记· 2、紫心勋章的秘密 (揭示实质分歧)

528491
·
·

辩论让我明白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争论的焦点到底是什么。

比如说,辩论的一个恶名是它喜欢纠缠概念,不过,它所纠缠的真的只是概念吗?

因为哈佛公开课视频而爆红的桑德尔(Michael Sandel)在其课程同名著作《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举了这样一个看起来像是在定义上纠结的例子:美国军方为表彰在战场上受伤或死亡的士兵设立了紫心勋章,在这里“伤亡”是个硬指标,然而问题是,“受伤”是否包括心理创伤?那些由于战争而患上应激性创伤综合症的士兵是否有资格获得紫心勋章?换句话说,“心病是不是病?”“伤心是不是伤?” 

当然,如果说心理疾病往往会比肉体上的伤害更痛苦,也更难痊愈,凭什么由于战争造成的心理创伤不能构成获得勋章的要件?难道牺牲条胳膊的是英雄,牺牲了整个人生的反而不是英雄?——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心理疾病也是病,心理创伤也叫“伤”,那些特别敏感,以至于听见枪响就直接吓破苦胆的人,是不是都得发个勋章戴?

两个推论同样荒谬。你看,这就是概念的模糊必定会带来的两难。

不过,争执的焦点真的只在“受伤”这个概念上吗?

如果思考止于这个层次,桑德尔就只是浪得虚名。而事实上,他敏锐地发现,问题的核心并不是紫心勋章的颁发条件里对于“受伤”如何定义,而是要看到紫心勋章的原本意图在于激励士兵的勇气,受伤只是个比较容易判断的外在标准而已。正是由于“勇气”才是潜在的关键词,所以才会导致人们对于血肉横飞的烈士口服心服,却难免会对心理创伤的受害者表示某种质疑——毕竟人们通常都会认为,只有那些缺乏勇气的士兵,才会容易在战争中患上这种应激性的精神疾病。所以,如果你热衷于维护那些被国家遗忘的老兵的权益,就千万不要把争论的焦点放在如何定义“伤”这个概念上,而是要通过实证研究向公众表明,一个人是否勇敢作战,跟他是否容易患上这种由战争引起的心理疾病其实并无关联。

原来,在我们以为是问题焦点的那些争论背后,往往会有另外一个真正的核心问题哑然不语。并不是人类的思考必然会让上帝发笑,而是因为人类思考不到点子上,才会让上帝默默地打出一句“呵呵”。

这里还有一个身边的例子。我曾经在南京给一场辩论赛当评委,当时,场上一所名头响亮得振聋发聩的国内顶尖大学辩论队,为了论证“不应该限制高校应届毕业生报考省级公务员”,在他们的对手,一所几乎要排到一百位左右的非著名大学的同学面前反复强调,只有考试才是真正公平的,只有考试才能最好地表现出一个人的能力,只能考试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只有考试巴拉巴拉……这里的隐含信息在观众心中造成的怨念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当对手只是弱弱地问了一句“难道我们考试没你们好,就能说我们一定不是人才吗?”全场就突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不要问掌声是为谁而鼓,掌声就是观众们为自己而鼓,因为比起有幸进入这所学校的同学,几乎所有观众在考试方面都是失败者。

不出所料,他们自以为意外地输掉了这场比赛,并且在赛后仍然觉得愤愤不平。这像极了咬死追问“心病为什么不是病”的那种直肠子逻辑——然而决定辩论胜负的关键从来都不是表层的定义和逻辑,而是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心态这个天平向哪方倾斜。

总之,如果你不能敏锐地发现那些台面下真正起作用的东西,沉默的大多数就会以一种难以预料的方式让你在台面上死得很难看。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万用的灵丹,我只能说:要小心,语言中隐藏着人类最隐秘的东西。


CC BY-NC-ND 2.0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