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随笔|2024.9-10
| 9月
时常会有——“是正在走向毁灭吗?”念头冒出来。
内心渴望联结,又有些排斥交汇。
社交不要太客观,就是你我之间的主观罢了。
每次去上海都是匆匆来匆匆走,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魔幻的一面,尤其在傍晚与夜晚时分,蛮吸引人的,但好像喜欢不起来。
“留意表面以下的部分,不要害怕你找到的东西。”
如果你不抱期待,这件事就不会有实现的可能,怎么能把什么都交给运气?而太目的导向,又会忽略了真实地去感受与判断。好难啊。
打开一些新奇点,对于万事万物,对于人,皆因我而存在。
对人初始的爱与关怀好像减弱了…
写东西对我来说是更加自发的,说不出来的话可以写出来。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瞧不起自己的文字以及语言表达(现在也有),根本原因倒不是我怎么看待这件事,而是因为我还没有见证把它们给予他人奏效过后的满足,根本原因是平庸。
平庸不是因为缺失外界肯定,而是弃绝被看见。被看见,去被观看。去看见,再表达。循序渐进,顺其自然。
挣钱的思路像极了赌局
“推广”归纳起来即“归纳(feneralize)”
如何在公众坏境,保持自在和松弛?喝点酒。
不要因为太久没社交,一跑出去就暴露自己消耗他人
更多的持续超越分裂(cleavage)
|10月
糟糕,我的注意力很多都花在“我之后要做什么”这个准备上,抓住注意力!
对加害者,说出自己受伤了
我意识到我父亲从我出生到现在,从没有对我满意过。将来我发生什么,他也不会真正赞赏,他做不了什么了,略显无措。我意识到父辈家庭是缺乏相互关爱的环境,焦灼感、不尊重、暴躁的情绪弥漫。黑暗有推力,关爱也可以以暴怒的形式传达出来,听话的人承受一席话的重力,喘不过气。是的,都是家人,而这份关联艰难地绵延又断裂着,于我只能放在那里,不受他们过多影响,又不想(没必要)去感化他人,不如先变好自己。
我得走出去看看周围在发生什么,也许,我得走得更远?为什么不?
看到希望与抓住希望,是两码事。
不聊严肃话题,你们这些人!
所有感到惊讶的事物,先保持冷静,思考其存在与合理。
每当画完一个画面,末尾要调整细节,就不太想调整了,想画的过程中尽可能达到,达不到也不想做修补性的添加,应该更是点睛,而不是缝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