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寶博士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轉] 以區塊鏈技術打造虛擬國 — 虛擬國家時代的公民身份探討(巴黎國家科研中心常任研究員 Primavera De Filippi 〈Citizenship in the Era of Blockchain-Based Virtual Nations〉繁中譯)

寶博士
·
·

本文翻譯 巴黎國家科研中心常任研究員 Primavera De Filippi 〈Citizenship in the Era of Blockchain-Based Virtual Nations〉CC 授權

過去數十年間,現代民主國家與機關政府的公眾投入程度和公民參與的比例屢創新低,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低選舉投票率,這種現象已經引發許多典型民主國家的極大關注,而人民對公眾行政機關的信賴度也已經下滑到一種令人不願參與各項與政治有關活動的程度。(註1

其實公民參與並沒有真的消失,只是轉移到了另外一個新的空間。隨著網路和數位科技的出現,世界公民開始運用新的形式進行政治參與(註2),為日益全球化的新型態社會運動鋪路(註3)。

區塊鏈參政

透過區塊鏈,這些願意參與政治社會的個體逐漸找到自發性組織和意見協調的新方法,亦逐漸形成跨國的「雲端社群」;並且 — 正如 Liav Orgad 在「雲端社群:全球公民的曙光?」(原文 Cloud Communities: The Dawn of Global Citizenship?)所建議 — 藉由這種類型的參與,人們有機會獲得新的「自我主權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這種身份概念獨立於任何既有的民族國家;我認為,這是區塊鏈技術最引人注目的發展之一,過去幾年我一直在密切關注著它的變化。

然而,無信任技術(trustless technology)- 在作為推動區塊鏈產業去中間人化和去中心化的有力工具同時,也成了為這個產業最大的自我侷限之一,尤其是當中牽涉到政治審議時。雖然政治本質上就是在各種利益衝突和價值觀之間達成妥協,但區塊鏈技術透過分散式共識和自由退出(exit-base,不同意就退出)的衝突解決機制來運作。正如 Rainer Bauböck 所強調,仰賴自願性的「雲端社群」作為治理社會的方式,可能反而會大大增加不平等的現象,導致民主代表權和財富再分配權益的全面消失。

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在某種意義下,對於前述 Liav Orgad 和 Bauböck 兩人分歧的意見和看法,我是兩者皆同意。意思是,在極端情況下,區塊鏈技術確實可能創造一個- 近似模擬地 -烏托邦社會,其強調更大的個人自由和自主權;但也可能創造出一個受到以市場利基(market-based incentives)和自我交易(self-dealing)為主要驅動力的反烏托邦社會。

不過,現實並非總是黑白對立;而是有許多不同狀態的灰階存在其中。我認為,區塊鏈技術既非當今政治制度的解藥,但也不是會是詛咒;相反地,我認為它是一種工具,足以讓我們實驗新的治理框架,和其他可能的新政治體制 — 在這個幾乎再沒有實驗空間的世界裡。

各種色彩的行動主義

數位行動主義(Digital activism)並非只是最近才發生的現象。社會運動正在逐漸善用數位技術的力量,自發行動並更廣泛的與受眾進行聯結與交流 — 正如社群媒體在 2011 年「阿拉伯之春」起義期間所扮演的角色那樣(註4)。但網路也促成了新興親密社群(communities of kinship)的出現,人們在各種線上平台(例如Facebook、Twitter、Whatsapp)圍繞著特定價值觀或興趣 — 無關乎他們原先秉持的政治觀點 — 而聚集在一起。其中一些社群以更緊密的團體方式運作,為所在成員提供了全新的歸屬感和一種新的集體認同(註5)。

雖然這群人並沒有參與我們通常以為的政治活動,但這些新的線上社群在塑造組織和號召群眾的方面正在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他們所採行的方式,與過去既有的政治參與機制及結構,有著極大的不同(註6)。這些社群的運作除了依據既存的法律制度外,還受自己的規則和自主社群規範體制的約束 — 由成員自願遵守著。

三種社會運動者

Stefania Milan 的著作《社會運動及其技術:佈線社會變革(Social Movements and Their Technologies: Wiring Social Change)》中,她闡述了社會運動者將他們的想法落實於世界的不同方法(註7)。

局內人(Insiders)採取合作態度:他們認為既有的政府機關和政治體制是合法的權力來源,只能透過各種倡議和傳統決策程序的積極參與,和既存體制一起玩這場遊戲(註8

局外人(Outsiders)採取較具對抗性的態度:他們拒絕這些機構的既存規則,反採透過社會運動、抗議或其他形式的政治抗爭從外部施壓(註9

最後一種,她稱之為超越者,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群體。

超越者(Beyonders) 選擇拒絕與既存體制互動:他們不想與之鬥爭,也不想試著改變它們,超越者 選擇把這些政治方法與機構單純視為舊時代的遺留物 — 然後透過新制度建立來淘汰這些舊有的體制(註10)。因此相對於其他兩組,超越者 以更自主或獨立的方式運作;他們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既有的政治制度,他們只是選擇忽視或繞過它。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就這樣公平的下個結論:即「超越者 不會在社會中發揮政治作用?」顯然不是。透過創造既有機制外的另一種選擇,超越者 們對體制施加間接壓力,迫使這些既存機制和結構自行調整以維繫其地位。或許比在特定政治架構內運作的 局內人局外人 更為重要的是, 超越者 對社會變革深切關注。他們的政治行動僅是對「當前事態的建設性反應」下所造就的結果。他們利用新的計畫和方法回應自身需求,利用社群的力量構建新的機制或機構組織以發揮影響力,幫助他們完成自己的任務 — 基本上,透過本質上來說可以算是一種新型態的政治性團體(來進行參與)。

維基解密的領導人朱利安·保羅·阿桑奇在倫敦參與一場社會運動的畫面。截自《未來狀態(國家狀況外)》紀錄片 by IAMSATOSHI —  https://youtu.be/3iAzLqtlefg
維基解密的領導人朱利安·保羅·阿桑奇在倫敦參與一場社會運動的畫面。截自《未來狀態(國家狀況外)》紀錄片 by IAMSATOSHI — https://youtu.be/3iAzLqtlefg

超越區塊鏈

時至今日,在網路的隱蔽角落中,一群新的 超越者 正在崛起,把區塊鏈技術視為取代許多傳統機關制度的絕要手段。雖然大多數人最初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比特幣擾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效果上(註11),但是當他們了解區塊鏈技術的全部潛力時,就開始將其視為實施新治理架構的一種另類手段,並且認為那有機會取代我們既有的一些治理體制(註12)。

在此討論範圍的終端,有一群人甚至夢想創建新的基於區塊鏈的虛擬國家,以期最終取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例如,比特國(Bitnation就是這種情況:一項旨在創建一個新的主權管轄權的倡議,該管轄權僅在網際空間獨立運作,而不受任何地理邊界的限制。比特國 成立於2014年,(它)將自己描述為一個分散的無國界自願國家,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加入或離開(註13):作為一個全球公民均可加入的跨國社群,他們自發地組織自己,不以任何強制性作為手段。

對於早期的網路先驅者,這個概念聽起來很熟悉。早在1996年,於「網際空間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中,John Perry Barlow 早就已將數位化的網路世界描述為一個根本無法監管的獨立空間,因為 — 他聲稱 — 政府不應當擁有權利也沒有能力,對此空間行使主權(註14)…儘管最終歷史正在對我們演示一個截然不同的現況。

1996年,面對克林頓政府的《美國電信法》,電子前線基金會始創人之一約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發表了著名的《賽博空間獨立宣言》。宣言模仿二百年前的《美國獨立宣言》,形容收緊資訊管制違反「美國精神」,並把「賽博空間」視為舊秩序不適用的另一片新大陸。 — Faker 《挑戰者1號:宣布「賽博空間」已死的科幻故事》
1996年,面對克林頓政府的《美國電信法》,電子前線基金會始創人之一約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發表了著名的《賽博空間獨立宣言》。宣言模仿二百年前的《美國獨立宣言》,形容收緊資訊管制違反「美國精神」,並把「賽博空間」視為舊秩序不適用的另一片新大陸。 — Faker挑戰者1號:宣布「賽博空間」已死的科幻故事

Barlow 本質上當是一個 超越者 — 嘲笑各種政府試圖監管網路世界的方式,他認為這種方式在這個新的數位時代是無效的。同樣的,比特國 主要是 超越者 對於既有治理方法的對應結果,試圖建立一個忽視既有民族國家規則和程序 — 那些規則和程序在這個新的數位世界中被認為是過時的 — 新主權國家;因為比特國選擇運行在跨越國界和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網絡(以太坊區塊鏈)上,所以能夠不受任何一個政府的控制。事實上,透過對區塊鏈技術的依賴,比特國正在創建一個體制,該體制不僅試圖擺脫民族國家的霸權領導與控制 — 因它不存在單點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或(中心點)控制的問題 — 而且還試圖與既有的機構和政府體制競爭 — 透過提供我們一般認為與公共行政職能相關的服務,諸如:自我主權身份宣告、公證(notarization services)、財產所有權、公司註冊和爭議解決制度(dispute resolution systems)等。

以太坊(Ethereum)區塊鏈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有用,因為 — 作為一個公共和跨國區塊鏈 — 它提供了人們對這些政府服務所期望的必要透明度、可驗證性、廉潔性和信任性。

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1961年6月3日-)是創用CC創立者、史丹佛大學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創立者、哈佛法學院教授,他曾籌款100萬美元參與2016年民主黨總統初選,最終於11月2日退選。
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1961年6月3日-)是創用CC創立者、史丹佛大學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創立者、哈佛法學院教授,他曾籌款100萬美元參與2016年民主黨總統初選,最終於11月2日退選。

Lawrence Lessig 在退出2016年總統選舉的一次採訪中表示(註15):「現實世界的治理是如此糟糕。我們必須開始考慮如何在虛擬世界中構建治理方式」儘管 Lessig 指的是創建一個大規模多人線上遊戲(註16),邀請玩家實驗不同形式的政府,但值得研究的是,諸如比特國和其他嘗試創建基於區塊鏈的虛擬國家(如 Cultu.re)的倡議,或甚至是基於區塊鏈的虛擬世界(如 Decentraland),實際上可以提供一個新的實驗空間,允許人們實驗任何在被定義領域之外的新政治制度運作方式。事實上,這些基於去中心化區塊鏈建立的制度倡議並不存在於任何特定的政治管轄範圍內:它們存在於跨國空間中,尚等待新的治理架構和實驗性政治體制開拓、殖民。

基於區塊鏈的虛擬國家

這些基於區塊鏈的體制是否能夠支持全球公民身份(global citizenship) 的新結構出現(如同 Liav Orgad 和許多其他人所建議的那樣(註17))?且在此結構中,人們得以不是去宣誓效忠於既有政府或民族國家,而是忠於這個超越國家疆界的全球社群?(註18)它們是否能支持一種新的身分認同的出現 — 群體身分(collective identity — 一種對於公民身分(citizenship)的全新理解,為「後國家世界(post-national world)」帶來群眾組織和公民參與的新機會?(註19)正如當今許多事,這個答案並不簡單。基於區塊鏈的虛擬國家概念真的很有意思但也充滿爭議,因為 — 事實上,這概念一直以來皆被不同的群體,為了極為不同的目的-而支持著。

某個角度上而言,虛擬國家的概念確實還是對許多自由主義者充滿吸引力。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最大化地減少政府干預、透過創造新的特設政府結構的機會,得以建設一個完全由(不受管制的)市場力量治理的世界。

PayPal 創辦人,矽谷傳奇 Peter Thiel 曾提倡在加州外海建構一個獨立於國家之外的島嶼。如今這個計畫將在沒有他的情況下被繼續推動。 — Floating Island Project Pushes On, Without Peter Thiel’s Support. By Lizette Chapman. 2018年7月30日
PayPal 創辦人,矽谷傳奇 Peter Thiel 曾提倡在加州外海建構一個獨立於國家之外的島嶼。如今這個計畫將在沒有他的情況下被繼續推動。 — Floating Island Project Pushes On, Without Peter Thiel’s Support. By Lizette Chapman. 2018年7月30日

這是 Peter Thiel 曾經提出的最重要願景,他夢想在距離加州海岸 200 英里的海上人造島(註20)建立一個新的主權國家。許多秘密自由主義者(註21)也懷抱相同的理想願景,比如 比特國 背後的團隊,他們認為 — 因為我們對政府失去了信任 — 我們將趁勢仰賴區塊鏈技術來創建無信任體制trustless systems,即不再需要信任的體制),以便在看似無國家的環境中,支持和促進一系列在極微層次下的點對點互動(註:原文為 a series of atomic peer-to-peer interactions in a seemingly stateless environment)。(註22

另一方面,有些人也認為,人們對現有政府體制缺乏信任的問題,有機會藉由虛擬國家重新創建範圍遍及全球的全新可信賴社群,來克服。而藉由這些新社群,我們得以實驗新的體制結構,這些體制結構的運作將可獨立於現有機構之外,或可作為現有機構的補充。它們可以支持基層倡議的出現,其旨在填補福利國家逐漸萎縮所產生的空白 — 即提供諸如:真正的公共服務、共享的基礎設施、滿足共同利益的追求,以及對個人和群體的權利皆加以保護(註23)。 區塊鏈技術有機會創造新的社會或政治協調機制,允許跨國社群和各種行動團體(如人權擁護者、網路自由倡導者和氣候變遷社運人士)皆以新發現的身份感為核心而群聚起來,並自行組織成一個(更大的新群)集體。

全球新公民

基於區塊鏈的虛擬國家及新型態公民,並非是要以新的國家形式或與既有主權國家概念相競爭或取代,反之只是要為全球社群提供一種新方法,創建新的群體協作和領導體制的可能性,作為一種新公民,實驗性的新公民參與方式。

如果政治參與不是要在傳統的政府結構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定位,那麼或許這些虛擬社群 — 或像 Orgad 所稱的雲端社群 — 或許能夠使公民身分(與公民參與)皆恢復生機。事實上,如果公民身份(citizenship)不僅指其法律地位,而也同時指涉個人的政治活動和集體認同(註24),那麼我們或許能夠很快見證到全球新公民(new global citizens)的出現,他們將視這些新的虛擬國家為 政體(polities) ,並認同自己為其中的一員。

Fight for freedom — Aragon is a project to empower freedom by creating tools for decentralized organizations to thrive. 《亞拉岡宣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jIWmiAidw

Fight for freedom — Aragon is a project to empower freedom by creating tools for decentralized organizations to thrive. 《亞拉岡宣言

這是如由 民主地球(Democracy Earth亞拉岡計畫(Aragon / Aragon Project等所倡議支持的願景。這兩個計畫皆正在透過基於區塊鏈運作平台的建立,讓人們得以於其上創設自己的治理規則和爭議解決制度,為小型和大型組織提供在全球性的後國家世界中運作的工具。

在不試圖取代國家作為政治機構角色的情況下,這些倡議正在探索政府當局原先承擔的某些功能 — 例如:發放身份證,記載重要記錄、維護公共註冊甚至投票,等 — 是否可以(以及如何)被轉換為基於區塊鏈技術下運作的體制。

亞拉岡計畫(Aragon / Aragon Project)官網首頁展示的區塊鏈投票系統。 — https://aragon.org/
亞拉岡計畫(Aragon / Aragon Project)官網首頁展示的區塊鏈投票系統。 — https://aragon.org/

理想上,人們將可以依據個別情況 — 當該體制被認為與自己當下的價值觀和需求更一致的時候 — 來自由決定何時要依賴傳統的機構和政府架構,抑或採用這些新的實驗性體制。

一般而言,公民對特定民族國家的忠誠本就不能輕易撤銷,因為 — 正如 Rainer Bauböck 所強調 — 霍布斯和盧梭所描述的:

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概念 :並非透過同意簽訂的可協商契約協議(即公民身份作為一種法律地位,個人通常無從選擇,而且一旦取得,就無法輕易擺脫)。

然而,在可能的情況下,他們可以選擇取得 額外 的公民身份,成為基於喜好和同意的多個社群的成員。在此範圍內,只要這些虛擬社群(或虛擬國家)為其公民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它們可能就會相互競爭 — 並可能與民族國家競爭 — 以擴大其用戶群。

愛沙尼亞為例子

雖然這聽起來好像充其量只是純粹理論而已,但事實上,我們已經可以見到這個新世界所綻放出的粼粼微光。多年來,愛沙尼亞共和國一直在努力「為全球公民創建一個數位國家」(註25)其電子化居留計畫(e-residency program)就是一個例子,該計畫提供所有申請者由政府頒發的數位身份證。

當您註冊愛沙尼亞電子居留權時,您將收到政府頒發的智能身份證,該身份證提供數字身份識別和授權。這樣,即使您不住在愛沙尼亞,您也可以對重要文件進行數字簽名,訪問安全服務並進行安全交易。 — https://www.leapin.eu/articles/e-residency
當您註冊愛沙尼亞電子居留權時,您將收到政府頒發的智能身份證,該身份證提供數字身份識別和授權。這樣,即使您不住在愛沙尼亞,您也可以對重要文件進行數字簽名,訪問安全服務並進行安全交易。 — https://www.leapin.eu/articles/e-residency
愛沙尼亞(Eesti)是北歐的一個小國,位於芬蘭南部,橫跨波羅的海,從瑞典,拉脫維亞以北,俄羅斯西部。據估計,有130萬人稱這個國家為家,這使其成為歐盟,歐元區,北約,經合組織和申根區人口最少的成員國之一。官方語言是愛沙尼亞語,首都是塔林,也是該國最大的城市。
更重要的是,愛沙尼亞是數字治理的全球領導者,也是數字5(D5)的創始成員,這是一個由領先的數字政府組成的全球網絡。事實上,2014年12月,愛沙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引入電子居住概念的國家。 - https://e-estonia.com

受到 Tim O’Reilly 「政府作為平台(government as a platform) 概念的啟發(註26),電子化愛沙尼亞(e-Estonia)平台正試著成為所有愛沙尼亞政府服務的樞紐,為其每位電子居民提供安全的身份識別系統、公證服務,甚至提供線上居民設立公司或開辦銀行帳戶的能力,這些服務無需親臨愛沙尼亞即可辦理。今天,愛沙尼亞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 28,000 多名電子居民,愛沙尼亞國逐漸在數位層面上運作,使人們能夠獨立於其國籍國或居住國,與愛沙尼亞的政府平台互動(註27)。

競爭主權

與民族國家競爭,試圖透過提供更有效或更可靠的政府服務來招募新成員的這場競爭已經開始了。如果愛沙尼亞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招募電子居民 — 儘管有其國界 — 有什麼能阻止虛擬國家在沒有實體領土的情況下採取同樣的行動?我們是否真的正在邁向一個多個國家競相吸引更多公民的世界,就像今日的公司競相吸引更多客戶一樣?(註28

當然,當我們從純粹的行政任務 — 如身份,財產和公司登記 — 轉向涉及政策和決策等較屬於政治層面的任務時,事情就會變得模糊不清。如果人們可以選擇只成為他們同意的社區的公民,他們基本上就像是參與了一場廣義來說的「選購國家(nation-shopping)」 — 不斷嘗試找到對他們來說最有利的裁決空間(jurisdictions)。當此情況達到極端時,最終也就意味著政治的終結。

政治即妥協

政治就是妥協,用以接納不同的觀點而避免產生衝突。一個「選擇加入(opt-in)或 自由退出(exit-based)」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消除了政治概念,因為它消除了妥協的必要性。具有不同價值觀或意見的人們,不再需要爭論和商議才能達成共識,因為如果他們意見分歧,只消離開即可。

《利維坦》是托馬斯·霍布斯於165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全名為《利維坦,或教會國家和市民國家的實質、形式、權力》。「利維坦」原為《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一種怪獸,在本書中用來比喻強勢的國家。 — Wikipedia
《利維坦》是托馬斯·霍布斯於165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全名為《利維坦,或教會國家和市民國家的實質、形式、權力》。「利維坦」原為《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一種怪獸,在本書中用來比喻強勢的國家。 — Wikipedia

然而如同 Bauböck 所承認,讓人們選擇他們想要宣誓效忠的國家 — 此一想法面臨著重大挑戰。作為一個擁有主權實體的國家 — 如霍布斯的《巨靈》(Leviathan,又譯《巨靈論》或《利維坦》 — 其責任將不僅在於負責維護公共秩序、還要負責促進大眾利益、生產一般性商品,還要創造能夠帶來重分配和正義性的集體感受。但隨著我們偏向採用市場導向的公民身份選擇方法,所有這些功能都可能消失。

國家重定義

無論如何我必須要說,當論及民族國家將如何適應這些技術變革的方式時,我比 Bauböck 更悲觀。有鑑於公民逐漸脫離參與地方(及國族)政治,以及對現有機構與體制的不信任感加高的情形來看 — 這所謂民族國家的合法性會越來越受到質疑 — 再看見世界各地出現新的國家主義浪潮,也就不足為奇了;更不消說隨之而來的是,各個民族國家開始利用國族主義者和反移民主張,來加強他們對領土的霸權,打算從根本上重新定義(redefining)公民與非公民之間的持續關係(註29)。

想像中的美國總統川普與他的牆
,右圖為多家美國營造廠商為「Trump Wall」所展示的現場打樣 — Washington Examiner
左為想像中的美國總統川普與他的牆,右圖為多家美國營造廠商為「Trump Wall」所展示的現場打樣 — Washington Examiner

與此同時,全球化趨勢增長,像Google或Facebook這樣的大型網路企業,也正在逐步採取曾僅限於民族國家才能擁有的一些功能:從支持公共領域論述的任務,至其逐漸轉而作為身份提供者(identity providers)的角色(註30)。這些企業在他們的平台上擁有數十億用戶,正慢慢變成 事實上 的企業國家(de facto corporate nations ,他們有自己的規則體制,由他們單方面定義並強制實施於他們的「公民」身上。因此,傳統的民族國家可能很快就不僅要與虛擬國家競爭,而且還要與這些新的跨國企業國家競爭 — 科幻小說迷肯定會指出其與尼爾·史蒂芬森的《潰雪(SnowCrash )》一書中所描述設想的特許領事館(franchulates )有幾分相似(註31)。

實驗的新機會

正是在這種錯綜複雜(且令人生畏)的背景下,我認為基於區塊鏈的虛擬國家的崛起是一種正面的預兆。也許採用 虛擬國家 一詞並不是最準確的,因為該詞彙有強烈的政治意涵,並且在某種程度上給人一種印象,好似那群人所建立的(虛擬國家)是在類比暗喻傳統民族國家的角色。雖然其中一些人及社群確有其意,要利用用虛擬國家的形象取代民族國家(例如比特國),但多半其他社群只是在試圖實驗新的和所謂的 無政治(apolitical) 意義的治理體制(註32);儘管如此,這些體制依舊還是扮演了重要的政治功能與角色。

因為虛擬社群仰賴自願性聯結(voluntary association),雖可以在單一社群內消除對妥協的需求,但卻不能消除多個社群之間妥協的必要性。因此,政治沒有消失,只是進入了一個不同的層次。通過聚集擁有相似價值觀和觀點的人,這些虛擬社群實際上可以強化特定少數族群的聲音 — 這些聲音通常(傳統國族體制裡)被多數人的觀點所扼殺 — 並在這些社群的外部(而非內部)創造更生動的辯論和政治論述。因此,他們最終可能會選擇與真實世界中其他具備相同目的和興趣的團體一同參與各種自發政治性活動。(註:原文為 As such, they could end up participating in conventional politics, along with other real-world interests groups.)

創用CC 的例子

本文作者 Primavera De Filippi 是巴黎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常任研究員,也於哈佛法學院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任區塊鏈研究員,她正在研究與分佈式在線架構相關的政治治理概念,同時也是 創用CC(Creative Commons)的成員。
本文作者 Primavera De Filippi 是巴黎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常任研究員,也於哈佛法學院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任區塊鏈研究員,她正在研究與分佈式在線架構相關的政治治理概念,同時也是 創用CC(Creative Commons)的成員。

最後,且讓我暫時採取一個 超越者 的立場以及作為 創用CC(Creative Commons)的成員(註33)說句話:創用CC — 我一直對其解決方案感到著迷,它從未試圖從體制內部改革著作權法,也沒有要從外部與之抗衡,而是為創作作品 引入另外一種律法制度,使其與既有的法規結構共存(事實上,這正是它的基礎),以便讓創作者們得以實驗新的商業模式,而不僅止於仰賴版權著作權法的排他性和人為造就的稀缺性。

今日,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治理領域正經歷一股截然不同的創新浪潮。這項創新,將會使得每個人受益:局內人,即如愛沙尼亞等政府當局,依靠區塊鏈技術來提升公共行政部門的透明度和責任感;局外人,如 Peter Thiel,試圖建立新的自我主權國家,意圖逃避既有的民族國家法律和控制;或是像比特國等 超越者 ,渴望運用這項技術以支持並協作出一種由自發性聯結集合而成的跨國社群,這些社群將獨立於傳統民族國家運作,但能夠與之和平共處。後者最讓我振奮,且讓我深信新的治理模式將由此孕育而出,助我們打造出一個真正的全球民主(global democracy)。

譯後結語

果然在閱讀超越同溫層與既有知識圈的文章時,能夠獲得截然不同的靈感與收穫。這篇文章對我個人而言獲益良多,主要是對於自己關於「邊界消失」的當代預言多了很多論述上的支持。同時,也補足了許多過去沒有學到或忘記了的政治學及社會學上的知識,如霍布斯的巨靈、賽博宣言、盧梭的社會契約等等,也重新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美國正在進化中的川普主義 — 其造就了兩韓統一、中美貿易戰以及某種程度影響了台灣的未來,甚至是看到全新有趣的「選購國家(Nation-shopping)」的概念,也算是大開眼界。

是啊,反正身體物理性的、腳底下踩的國族主義認同本就不能說改就改,說換就換 — 即便想換也得跟著群體一起同意,有了共識才能換(看看台灣),那麼誰說不能 “採購” 一些外掛式的國家認同和群體共識呢?

看!至少直到今天,我就已 “採購” 了不少 BTC, ETH, ADA 和 EOS 啊(笑)!哪天也說不定也來加入愛沙尼亞網路公民呢。你呢?最後提到的 CC 創用也是個十分好的例子,誰說創造新體制就一定要推翻舊的呢?也許大家眾所期待的天鵝絨,就躺在 CC 創用的成功例子裡。

編譯致謝

首先感謝原作者 Primavera De Filippi 撰寫原文〈Citizenship in the Era of Blockchain-Based Virtual Nations〉,並以 CC 創用授權發表於 Springer 出版的《Debating Transformations of National Citizenship》一書中。

Primavera De Filippi
Primavera De Filippi is a permanent researcher at the National Cent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in Paris, a faculty…cyber.harvard.edu

另外也要感謝兩位具備求知欲和參與熱情的區塊鏈世界公民2018 月 11 月 25 日,總計貢獻了 3.1 枚以太幣(約當新台幣 NTD$10,900)由寶博士發給統一數位翻譯社進行翻譯,寶博士另外贊助 6 小時工作時間,進行最終校稿。

譯助捐款交易記錄

Ethereum Transaction 0xad604a711792cbe1aa2278f5493ba6d0289c98704842083b63e9682a8a80b95d
Ethereum (ETH) detailed transaction info for 0xad604a711792cbe1aa2278f5493ba6d0289c98704842083b63e9682a8a80b95detherscan.io

  • 3.0 ETH from 0xf4cb644b1e3a9f8f2d157e701ec80d2a70296d64
  • 0.1 ETH from 0x12a0e25e62c1dbd32e505446062b26aecb65f028
如果你想查看翻譯社回覆的譯後原稿,請下載:

Filippi2018_Chapter_CitizenshipInTheEraOfBlockchai-TC_Original.docx
Edit descriptiondrive.google.com

如果你想觀看寶博士校稿記錄,請至此: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9b6GBzEv3cvprpksbaBUZBgHUCmWzXqVDSSZNWSMdIw/edit?usp=sharing

參考資料

  1. 據皮尤研究所稱,2016年,只有19%的美國人表示他們信任政府,這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參見 http://www.people-press.org/2015/11/23/beyond-distrust-how-americans-view- their-government/. 這種情況在國際上亦然。GCF調查發現,八個國家中有85%的受訪者認為,需要改革聯合國以進一步因應全球風險,71%的人支持建立新的超國家組織。參見 https://api.globalchallenges.org/static/files/ComRes.pdf
  2. Cohen, R. & R. Shirin(編撰)(2004)Global social movements(全球社會運動)。倫敦:A&C Black。
  3. Della Porta, D., & S. G. Tarrow(編撰)(2005)Transnational protest and global activism.(跨國抗議和全球行動主義)。Lanham(MD):Rowman&Littlefield。© The Author(s) 2018 R.Bauböck(編輯),國家公民辯論轉型,IMISCOE研究系列,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92719-0_48
  4. Howard, P. N., A Duffy, D. Freelon, M. M. Hussain, W. Mari & M. Maziad(2011),「Opening closed regimes: what was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during the Arab Spring?’(敞開封閉的政權:社群媒體在阿拉伯之春期間的作用是什麼?)」, Projec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al Islam Working Paper 2011.1,瀏覽連結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 id=2595096
  5. Wellman, B. & M. Gulia(1999),「Virtual communities as communities: Net surfers don’t ride alone(虛擬社群作為社區:網絡衝浪者不獨行)」,刊載於 M. A. Smith & P. Kollock(編撰),網際空間社群,167–194。倫敦;紐約:Routledge。
  6. Norris, P.(2002),「線上社群的銜接和連結作用」,Politics 7 (3): 3–13。
  7. Milan, S.(2013),社會運動及其技術:佈線社會變革。倫敦:Springer,118–136。
  8. Moe, T. M(2005),「權力與政治制度」,政治觀點 3 (2): 215–233。
  9. Maloney, W. A., G. Jordan & A. M. McLaughlin(1994),「利益集團和公共政策:重新審視局內人/局外人模式」,公共政策期刊14(1):17–38。
  10. Hintz, A. & S. Milan(2011),「網路時代的用戶權利:根據『網民』的傳播政策」,刊載於R. Mansell & M. Raboy(編輯),全球媒體和傳播政策手冊 ,230–241。 Chichester, West Sussex;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11. De Filippi, P.(2014),「比特幣:自由主義夢想的監管噩夢」,Internet Policy Review 3 (2): 43.
  12. Davidson, S., P. De Filippi & J. Potts(2016),「瓦解治理:分散式帳目技術的新制度經濟學」,瀏覽連結SSRN:https://ssrn.com/abstract=2811995
  13. 根據比特國網站的說法,比特國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促進「對等」的自願治理體制,而非當前的「自上而下」、「一體適用」的模式,這種模式受到當前地理種族隔離的限制,你的生活品質由個人無法計畫的出生地所定義。參見 https://bitnation.co/join-the-team/
  14. 「工業世界的政府,你們是肉體與鋼鐵的疲憊巨人,我來自網際空間,心靈的新家。我代表未來,要求來自過去的你們別管我們。你們不受我們歡迎。在我們所聚集的地方,你並無主權。」Barlow, J. P.(1996),網際空間獨立宣言。瀏覽連結 http://homes.eff.org/~barlow/ Declaration-Final.html
  15. 「『現實世界中的治理是如此糟糕:』Lawrence Lessig正在開發一款MMO」,主機板,2017年6月8日,瀏覽連結https://motherboard.vice.com/en_us/article/neweqm/lawrence-lessig-is-working-on-an-mmo-game-seed (註: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1961年6月3日-)是創用CC創立者、史丹佛大學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創立者、哈佛法學院教授,他曾籌款100萬美元參與2016年民主黨總統初選,最終於11月2日退選。)
  16. 「認為政府組織注定走向滅亡?看看你是否可以在『Seed』建立一個更優良的政府組織」,數位趨勢,2017年3月8日,瀏覽連結https://www.digitaltrends.com/gaming/seed-mmo-interview-democracy-lawrence-lessig/
  17. 「世界公民」的概念得到了各方學者、行動主義者和社會運動者的認可。請特別參閱Ulrich Beck關於「世界主義」的概念以及對「後西伐利亞時代」國際體系的討論。參見Beck, U.(2003),「邁向懷抱世界主義意圖的新理論」,Constellations 10 (4): 453–468; Beck, U. & N. Sznaider(2006),「為社會科學開啟世界主義:研究議程」,英國社會學期刊57 (1): 1–23。
  18. 亦請參見Tölölyan, K.(1996)的著作,「重新思考海外僑民:跨國時代的無國籍力量」,海外僑民:跨國研究期刊5(1):5 (1): 3–36; Grewal, I.(2005),跨境美國:女權主義、海外僑民、新自由主義。Durham:杜克大學出版社;和Van Hear, N.(2005),新海外僑民:大規模移居國外、散布和移民社區的重新組合。倫敦:Routledge(海外僑民作為跨國實體)。
  19. Sassen, S.(2002),「邁向後國家和去國籍化公民身份」,參見E. F. Isin & B. S. Turner(編輯),「公民身份研究手冊」,277–292。 倫敦:Sage。
  20. 「自由主義者在公海尋找家園」,新共和國,2017年5月29日,瀏覽連結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42381/libertarians-seek-home-high-seas
  21. May, T. C.(1994),秘密無政府狀態和虛擬社群。瀏覽連結http://aom.jku.at/archiv/cmc/text/may_n01.pdf
  22. Atzori, M. (2015)(2015),「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治理:國家是否仍然需要?」,瀏覽連結SSRN:https://ssrn.com/ abstract=2709713https://doi.org/10.2139/ssrn.2709713
  23. Feigenbaum, H., J. Henig & C. Hamnett(1998),萎縮的國家:私有化的政治基礎。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24. Dalton, R. J.(2008),「公民身份規範和政治參與的擴展」,政治研究56(1):76–98;Eisenstadt, S. N. & B. Giesen(1995),「集體認同的建構」,歐洲社會學期刊36 (1): 72–102。
  25. 「電子化駐留是一個為全球公民設置的新數位國家,由愛沙尼亞共和國提供支持。」參見https://e-resident.gov.ee/
  26. O’Reilly, T.(2011),「政府作為平台」,創新 6 (1): 13–40。
  27. 自2013年起接任愛沙尼亞首席創新官的Taavi Kotka表示:「國家就像企業一樣。他們希望增加自己人民的財富。」Heller, N.(2017),「愛沙尼亞,數位共和國」,紐約人,12月18日,瀏覽連結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7/12/18/ estonia-the-digital-republic
  28. 根據其網站:「比特國正在創造一個新的世界,成千上萬的國家透過提供更好的服務,而非使用武力以實際爭取客戶。這是個每個人都可有所選擇的世界。」參見http://bitnation.co
  29. Mitchell, K.(1997),「跨國論述:將地理帶回來」,Antipode 29 (2): 101–114。
  30. Habermas, J.(1991),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對一類資產階級社會的探究。馬薩諸塞州劍橋:MIT出版社。
  31. Stephenson, N. (1992), Snow crash。紐約:Bantam-Random. (註:這是一本 1992 年出版的小說,描述虛擬世界中英雄.主角這位英雄的故事。英雄是魅他域裡頂尖的駭客之一,這個虛擬世界中的港元就如同比特幣:由企業帝國[coporate states],書中原文用自為 franchulates,取自特許[franchise]和領事[consulate]兩字的合體,所發行的自己專屬的貨幣。)
  32. Atzori, M. (2015),「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治理:國家仍然必要嗎?」,瀏覽連結 SSRN:https://ssrn.com/ abstract=2709713 or https://doi.org/10.2139/ssrn.2709713
  33. 創用CC是一個致力於拓展藝術、學術範圍和其他內容的組織,以供人們分享和運用這些內容。參見http://creativecommons.org

譯註

  1. 許多地方原文採用 “Institutions”,原來翻譯社均譯作 “機構”,如 “Political Institutions”,但後來考量整體文意,我有時會譯作「機制」「機制結構」甚至「體制」,來讓語句更通順。這點並不是很確定對或是不對,請自行參酌原文理解囉。
  2. 參考資料多處由翻譯社整個譯成中文,由於要再換回來英文有些麻煩…如有真的想追蹤原始出處的,按照參考資料編號找尋原文裡的參考條目即可。應該不會有問題才是。
  3. 有兩三句話,感覺很重要,但不是很確定那樣翻譯對不對,就隨附上原文了。若有讀者想要給予建議,可以在 Medium 上選取文字以後,點選對話泡泡的圖示即可留言給予建議喔!

開放存取

本文章根據創用CC姓名標示4.0國際授權(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的條款許可,可允許以任何媒體或形式使用、分享、改編,散布和複製內容,只要使用者適當說明原作者和來源,請提供創用CC授權連結,並說明是否進行了更改。

本文章中的圖像或其他第三方資料包含於本文章的創用CC授權中,除非在資料的來源出處中另有說明。如果創用CC授權中沒有包含此資料,而法令規定不允許您的預期用途或超出許可用途,則需直接取得著作權所有者的許可。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趣或有用,請再幫忙按下方拍掌👏按鈕(最多50下)拍得越多,寶博士就能多喝幾杯咖啡唷。

也歡迎註冊後追蹤 我的 Medium 還有 我的臉書。寶博士感謝您 🙇‍

原翻譯刊於:https://medium.com/@daaab/89898e34840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