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鱷魚把拔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粒史學加000165《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24:是天意?還是民意?

鱷魚把拔
·
·
是先有天出異相,才出現亂世?還是出現亂世,才想到天出異相?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始皇不樂,使博士為僊真人詩,及行所游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於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拜爵一級。

──────────────────────

來到始皇帝在位第三十六年,也就是他四十八歲時,這一年天空出現「『火星』(熒惑)停留在『心宿』」的異狀。這種被稱為「熒惑守心」的天象出現時,古人都認為應該與帝王有災有關(大人易政,主去其宮)

另外,這一年還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當地百姓中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等七個字。消息傳到始皇帝那裡,他便派御史前去挨家挨戶查問,但沒有人認罪,於是始皇帝下令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並焚毀了那塊隕石(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這接二連三的「異相」讓始皇帝感到不高興,於是他讓博士作了一首《仙真人詩》,希望下次巡行天下時,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傳令樂師彈奏演唱這首歌曲(及行所游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

這年秋天,有使者從關東走夜路經過華陰平舒道(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半路有人手持玉壁攔住使者說:

「替我送給『滈【音同皓】池君』(為吾遺滈池君)。」接著,還補上一句:「今年祖龍死。」

使者感到困惑,便問他說這些話的原因,但那人忽然就不見了,僅留下那玉璧離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

使者捧回玉璧向始皇帝陳述了所遇見的情況(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帝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

「山裡鬼怪頂多只能預知一年的事而已(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

換言之,當時已是秋天,始皇帝這麼說應該是因為這一年即將結束,這話未必能應驗。

退朝時他又說:「祖龍就是人們的祖先(祖龍者,人之先也)。」

換言之,始皇帝故意把「祖」解釋成「祖先」,祖先本來就是已死去的人,因此「祖龍死」與他無關。

接著,始皇帝讓掌管皇帝服飾織造與保管的「御府」察看那塊玉璧,赫然發現這竟然是始皇帝在位第二十八年出外巡視渡江時,沉入水中的那塊(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於是始皇帝為此事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是要遷徙才能吉利(於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於是,始皇帝下令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並授給這些人爵位一級(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拜爵一級)。

──────────────────────

在這段文字中,司馬遷為我們寫下了三段紀錄,但令人訝異的是,這三段紀錄中,有兩段竟然充滿了怪力亂神。包括:「熒惑守心」的天象,以及八年前沉入水中的玉璧,竟然透過靈異的方式交還給始皇帝,加上那句如預言般的「今年祖龍死」,似乎都不斷在暗示著始皇帝即將死去一樣。

今日的我們怎麼也不會相信這一切會與怪力亂神有關。那麼,我們該如何解讀這幾件事情呢?

首先,依據今日天文學的研究,發現司馬遷的記載有所錯誤。其實,當年的「熒惑守心」是發生在隔年,也就是始皇帝病逝的那一年。換言之,「熒惑守心」與始皇帝的逝世真的是同一年發生的。然而,即使如此,以今日天文學者的研究來看,其實古人的觀星技術還不純熟,對「熒惑守心」的範圍是很難精確界定的。根據今日學者的計算,嚴格來說,每隔八十年才會出現一次「熒惑守心」,但其實每隔四十年也都會出現類似「熒惑守心」的現象。然而,史書上並沒有每隔四十年或八十年就出現「熒惑守心」的紀載,由此來看,除了可以理解司馬遷為何會記錄錯誤,也可以看出古人對星象的紀錄,通常會與人事結合。也就是說,如果有帝王出事,才會特別紀錄「熒惑守心」,反之則不會紀錄。以此來看,始皇帝的病逝遇上「熒惑守心」,真的就只是巧合而已。

再者,以中國的土地遼闊來思考,每年掉落幾顆隕石,應該也算正常。然而,最令始皇帝難以接受的是,竟然有人在隕石上頭刻字詛咒他。話說當年始皇帝頗為敬重的方士們在背後批評他,最終都慘遭坑殺來看,刻上詛咒始皇帝的隕石的周遭居民慘遭殺害,似乎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對始皇帝來說,批評他就是犯了最大的忌諱。

最後,則是那塊八年前的玉璧,為何會透過山鬼之手轉交給始皇帝的使者呢?我認為與其說是使者遇到鬼怪,不如說是使者遇到對始皇帝不滿的百姓吧!畢竟,八年前沉入江中的玉璧,是有可能被附近居民撈起來的。以當年始皇帝是到東南方一帶巡視來看,那個區域應該是戰國時代的楚國領地才對。楚國人民對於秦國的不滿,可以從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看出。因此,撈到那塊玉璧的楚地人民,透過裝神弄鬼的方式把玉璧交給使者,似乎也說得過去。畢竟,所謂的鬼怪僅有使者一人看見而已,是真是假難以置信,唯一可信的只有那塊經過認證的八年前玉璧而已。

總結來說,始皇帝遇到的這些「異相」,並非天意,反而代表著部份的「民意」。就像之前提到的那句話一樣:

在古代,「天意」其實不是上天的意識;在現代,「民意」也不全是人民的意識。

雖然始皇帝很努力地想讓天下百姓接受他的統治,甚至透過封禪、刻石立碑、巡遊天下等手段,但從這段文字來看,至少有部分百姓是沒有感受到始皇帝的努力的。甚至,這些百姓還帶著對始皇帝的敵意,試圖詛咒始皇帝早點離世。

與民意脫鉤,卻又不想聽任何批評的始皇帝該如何迎接他的生命盡頭?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心得。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