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verse真的會來臨嗎?
小士不是電腦公程師,難以正確的方式解讀什麼是Metaverse, 但可以提供一堆耳熟能詳的科幻故事作參考,包括經典的Matrix(21世紀殺人網絡)、Ready Player One(挑戰者1號)、Minority Report(未來報告)、80年代的Tron、Iron Man裡面的JARVIS等等,皆涉獵真實及虛擬空間的交錯,人類可穿梭於兩個不同空間之中,而這些電影橋段,即將成為現實。
從小士的理解,教主並非單純地開發一個虛擬的"遊戲世界",絕非像我們登入了一個網絡遊戲後,在遊戲裡進行各式各樣活動,完成任務及獲取分數,"元宇宙"並非為娛樂而生,而是成為我們日常的生活一部份。當我們進入了"元宇宙"後,我們便是走進另一個真實的世界裡,"真實"的定義會出現一種全新的認知角度,比如電影世界裡的角色是虛構的,卻真實地活在我們心中。這個多重的虛擬世界能提供我們一切所需,除了基本的影視娛樂,包含了教育、工作、購物、社交聯誼、創作.....等等無限的可能,而每一個人也具備一個,甚或多重的身份,在不同的"元宇宙"裡渡過自己喜愛的生活模式。
相信不用小士多解釋,"元宇宙"帶來了無限的商機,將會衝擊傳統的商業概念,從而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模式。就像約20年前出現第一個FB帳戶一樣,誰會想到一個社交平台牽動了全世界的生活習慣,打破了地域交流的屏障,使萬里之外從不認識你的人,也可以看到的你的生活點滴,即使分享熱潮近年有點退卻,主因也是平台的選擇多了,人們可選擇更迎合自己的喜好來參與社交平台,總括來說,這20年的社交平台發展,為"元宇宙"奠定了虛實並存的生活概念。
大家可以想到,接踵而至的問題,包括法例、監管、使用、駭客、罪案......等等,都是我們認為與元宇宙相關而很"現實"的問題,而背後最大的意識認知,是"真實的定議"。
相信市內不乏研究哲學的朋友,"真實的定議"或什麼叫"真實",是哲學範疇基礎的理論,比如本體論、亞里士多德的"存在"主義及本質主義等等理論,給予了人類社會有關"真實"的說明,即使未能解答全部的問題,但構建了思考的基礎。理論中談到真實的層次時,那怕是抽象的意識,我們也必須承認它的存在,既然是存在,便是"真實"的。從小士的角度來說,不管是幻象還是景物,存在的重點是有沒有被人們去承認的基礎。例如愛是虛幻的,但笑與淚卻是真實的,那麼愛是虛擬的東西,還是真實存在著的東西呢? 若然"感覺"或"感知"能轉化成實在的表徵,我們必須承認它們的存在。
放諸現實,當結合區塊鏈、雲端、VR、5G網絡及硬件配套所建立的"元宇宙"時,這麼一個無邊界的虛擬世界,我們應否給予"真實"的地位去理解,從而以構建一個完善的"元宇宙"為目標,迎接不可抗易的躍進呢? 舉例,現在如果在網絡遊戲中被盜了"神器",現實的警務人員可會受理這類案件嗎? 答案肯定是不會的,因為現實社會的法律保障,一直沒有承認網上世界是"真實"的一部份,而網上銀行的成立,也是在實體金融框架下的產物,並非受管於對應的虛擬法庭。另一例子,從網幣的發展來看,若果一個"單位"能被雙方承認而產生了商品交換或交易(不一定等價),單位的"價值"(Value)已經存在,即使沒有廣泛性,但其價值是具有被承認的記錄及追源,更會被重覆使用,問題的重點是,這"價值"是否"真實"地被承認。"一廂情願"會否被基數擴大下而變成"你情我願",從虛擬走進"存在著"的真實。
如要把這概念搬到"元宇宙",當我們上線後,腦神經接收的所有訊息,都是從"元宇宙"內所提供,我們的實體社會訊息會被隔絕,我們所"感知"的一切,腦神經會視為真實的一部份,因為那些影像及感觀是曾經熟悉地呈現,從物理或醫學上去解說,腦部會recall我們的認知去Follow進入那空間,而那些被虛構出來的街道、城市、公園、商店、學校、健身室、影院.....等等,我們都知道是虛擬的,但腦部卻告訴我們這是"真實"的一部份,這才是Metaverse重點所在。若然是不真實得像夢境一樣,所有東西都如遊戲般虛構,我們便不可能自主地"過活", 從而擺脫現實世界的約束,但偏偏Metavese的建立,便是要建立一個更乎合理想的現實世界,讓我們活在"虛擬的真實裡"。
回到創作上,小士認為Metaverse對創作產業絕對是一個喜訊,只要想一想有那麼一間虛擬書店,各類書藉琳瑯滿目的呈現眼前,便已經夠雀躍興奮,說實在的,小士已經在構想自已的虛擬造型是什麼模樣了,不知在可見的未來,造型設計會否是因應Metavese所帶來的商機之一呢? 對創作者來說,不管是文字、學術、繪畫、漫畫、影視或嶄新的多媒體,虛擬商店必然是未來的大趨勢,取代現今的2D網購模式,時代進步的巨輪,已可預見下一個人類科技風潮即將來臨,小士相信,掛上VR,逛虛擬書店的日子應該不遠矣。只是另一種層面的爭議是,Metaverse應否被誕生出來?
花赤兒 hanaa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