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顯影PhotogStor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國際視野之廿一】美國火星沙漠研究站 來一趟「21世紀太空漫遊」

顯影PhotogStory
·
·
位於猶他州沙漠的火星沙漠研究站,由於地貌形與火星非常相似,國際火星研究機構在這裡建立一座火星研究站,模擬人類在火星居住的環境。即使身處地球,工作人員仍須身穿沉重的太空服工作,在法國攝影師Vincent Fournier的影像裡,可見到他們正進行「火星漫步」。「太空人」日常只能吃乾冷的脫水食物、睡在狹窄的床上,據悉數日才洗澡一次、會用真空洗衣機——這些可能都是日後在火星生活的場景。
位於德州侯斯頓Johnson Space Center的一具Apollo A7L太空服。

人類登陸月球逾半世紀。二戰後,蘇聯與美國為顯示國家實力,展開一輪太空競賽,這股太空熱潮,深深影響當時的流行文化,寇比力克(Kubrick)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大衛寶兒(David Bowie)的歌曲《Space Oddity》等,無不是戰後成長一代的精神食糧。法國攝影師Vincent Fournier生於登月翌年,成長在1970年代,童年的他同樣為太空人與飛行器着迷,只是沒想到,兒時對未來主義與太空的浪漫化想像,在多年後成為他的靈感泉源,促使他創作《Space Project》作品。

「小時候喜歡看《丁丁歷險記》,故事中的探險及太空題材非常吸引。」他不止沉浸在漫畫世界,父母時常帶他去巴黎發現宮(Palais de la Découverte),在這間科學博物館見到的事物,同樣刺激着他那異想天開的腦袋。電影《2001太空漫遊》、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Solaris, 1972)以及太空題材電視劇《Cosmo 1999》(也稱《Space: 1999》),同樣令年少的他,對遙遠的千禧年充滿無限想像。「我從未想過成為科學家,但那些科學及機械的美學早已植入腦海。」

Plateau de Bure Observatory #1 Grenoble, French Alps, 2006

告別商業攝影 重拾太空幻想

對視覺美學充滿興趣的他,先後獲得社會學學士和視覺藝術碩士學位,後來1997年才在阿爾勒國立攝影學院取得攝影文憑,從而踏上商業攝影師之路。「我一直想成為藝術家,只是不容易在年輕時實現,而商業攝影師是很好的生存方法,從中也學習到許多東西。」轉眼十年,他決意告別這種沉悶的商業攝影生活,成為一名攝影藝術家,這時他又想起童年時對太空的幻想。

「有次我來到夏威夷的毛納基山天文台(Mauna Kea Observatories)拍攝,被眼前的壯觀情景深深吸引,啟發我創作《Space Project》。」他於是上網搜尋相關地方,俄羅斯的加加林太空人培訓中心、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還有多個位於歐洲、亞洲及南美的太空中心及火星沙漠研究站。以一人之力創作這個宏大的拍攝計劃,對他而言,每次拍攝都來之不易,有時甚至要用數年時間溝通,才能成功申請拍攝。即使能進入,拍攝時間亦可能僅數小時甚至更短,而現場的複雜環境及光線都是事前難以預料的。

Mars Desert Research Station #3, Mars Society, San Rafael Swell, Utah, USA, 2008

踏足NASA 攝影儼如太空旅程

NASA是這個計劃的重要部份,他多次試過聯絡均被拒絕,「後來美國《Vice》雜誌準備拍攝關於我的紀錄片,才容許我前往甘迺迪太空中心拍攝。」此後他開始與NASA建立良好關係,多年來幾乎踏足所有NASA的基地中心,包括猶他州的火星沙漠研究站等。Vincent將孩童時期對神秘世界、太空旅行的嚮往,完全投射在這系列作品中,他形容整個拍攝過程就如一趟太空旅程,而這些產物既有時間的layer,彷彿見證太空探索的進化史;同時又如一本科幻的視覺小說,讓人沉浸在恍如烏托邦的世界之中,產生無限的想像空間。

位於猶他州沙漠的火星沙漠研究站(Mars Desert Research Station),由於褚紅色的地貌、凹凸的地形與火星非常相似,國際火星研究機構火星學會(The Mars Society)在這裡建立一座火星研究站,模擬人類在火星居住的環境。即使身處地球,工作人員仍須身穿沉重的太空服工作,在Vincent的影像裡,可見到他們正進行「火星漫步」,或收集與地形 、地質相關的數據資料。在研究站休息時,「太空人」日常只能吃乾冷的脫水食物、睡在狹窄的床上,據悉數日才洗澡一次、會用真空洗衣機——這些可能都是日後在火星生活的場景。

Mars Desert Research Station #10, Mars Society, San Rafael Swell, Utah, USA, 2008

攝影師不單純是客觀的記錄,同時「操控」畫面的人物與元素,這種編導式攝影的手法,某程度源自他非常欣賞的攝影師Jeff Wall,令作品有一種想像與現實的結合。在後來拍攝機械人的《The Man Machine》系列中,這種痕迹更加明顯,他將機械人置身日常生活場所,來模糊所謂真實與虛擬的界線。

·歡迎追蹤及支持顯影: InstagramPayMe 

·原文見於果籽 ·圖片由La Galerie Paris 1839提供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