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守護台灣農業,農經學者楊明憲走遍全台30年,貢獻農業政策,視農業為摯愛

上下游新聞
·
·
IPFS
愛其所擇,是楊明憲一生的寫照。他生於農村,長大成為農經學者,走遍全台實地訪查、採集第一手資料,再轉化為實用的政策研究。他的守備範圍遍及主要農作物、畜產、漁業等領域,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評價他為「務實且最瞭解台灣農業政策的人」。
楊明憲是國內重要農經學者,鑽研稻米政策長達 30 餘年。(攝影/林怡均)

愛其所擇,是楊明憲一生的寫照。他生於農村,長大成為農經學者,走遍全台實地訪查、採集第一手資料,再轉化為實用的政策研究。他的守備範圍遍及主要農作物、畜產、漁業等領域,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評價他為「務實且最瞭解台灣農業政策的人」。

楊明憲從博士論文開始研究稻米產業超過 30 年,他認為稻米有其重要性,然而因應社會改變,農業資源不該一面導向稻米產業,包含雜糧轉作、農民退休儲金、農業保險等制度的建立,都是當前農業改變的契機。楊明憲認為,未來農業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多,生產樣態也將更加 M 型化,但無論是大農還是小農,都是守護台灣農業的人,需要被國人認識與肯定。

農村子弟童年不平靜,台大自由學風,開啟政策反思與批判

楊明憲生於彰化縣溪湖鎮的三合院,祖父務農,父親楊金柱原在小學教書,後辭去教職改開農藥行。不過,農藥行的收付是開票據,金流風險大,楊金柱不幸遭遇倒帳,面臨財務危機。

楊金柱的財務危機影響全家生活,楊明憲記憶裡,童年總在搬家,小學 6 年唸過 5 間學校,也目睹兇惡的債主上門催討。因家境貧困,小學時他曾到青果社洗柳丁、在餐廳剝蝦仁,上學路上也撿拾鐵片、變賣賺錢。

因著農家出身的基底,他應屆考上中興大學農產運銷系,並至台大農經系取得碩、博士學位,修讀期間,他也學習經濟學、國際貿易、金融等專業,台大自由的學風,令他對農業政策產生反思與批判,走上一條不同的農經學者之路。

楊明憲對於故鄉的稻田、菜田、果園,總是百看不厭。(攝影/林怡均)

農業經濟瞬息萬變,好的行銷與貿易能使農民免受剝削

楊明憲原本想在農產運銷系貢獻專長,可惜因緣際會未能如願,後進入逢甲大學國際貿易學系任教,儘管如此,楊明憲的心仍在農業。他開設「農產國際貿易」的課程,帶領來自都市的學生在半夜到果菜市場、肉品市場觀看拍賣,或是到產地直擊水果、花卉外銷流程,增進對農業的理解。

楊明憲認為,農業是人類發展最早的產業,數萬年來時刻在變化,若有科技、財務、貿易等非農業背景的人進入農業,就能為農業帶來刺激。

楊明憲也認為,農業經濟的特殊性在於「難以標準化、維持穩定」,農產品很難像工業產品般規格化,農作物會受到天候、土壤、病蟲等因素影響,即便是同一片田,每株收成也有差異,加上保存時間有限,銷售不但需要與時間賽跑,更常因政策、市況而有變數,「賺錢或賠錢,不到最後一刻不會知道」。

楊明憲直言,農產品的價差大,以高麗菜為例,便宜時一顆 10元,貴的時候可到數百元,原本對農陌生的學生,會因賺價差而想認識農業。但他並不是鼓勵學生當菜蟲,相反地,農業行銷、貿易都是增加銷售管道、拉抬價格的手段,優質農產品可透過好的貿易,擺脫被剝削的命運。

台灣農產品外銷應走加工,內銷應加強食農教育

楊明憲認為,在國際貿易的架構下,台灣農產品同時有出口的機會,但也面對進口農產品的挑戰。在外銷部分,目前多停留在鮮果外銷,但容易因檢疫、儲藏時間等問題受阻,應考慮將農產品加工為食品外銷,附加價值更高,也比較不會因檢疫受限,才能達到協助供需平衡的目的。

針對進口農產品競爭,楊明憲分析,台灣因土地、人力等因素,農產品生產成本比國外高,因此不適合做價格競爭,反而應走品質路線,有品質為基礎、可溯源,就無需太擔心進口農產品競爭。

許多進口農產品可謂「來路不明」,每週食藥署都會公布邊境檢驗,草莓等進口農產品經常藥殘不合格,而讓要讓國人體會到本土農產的優勢,也可從食農教育著手,比起到田間體驗,更應該加強國人對新鮮感、風味的辨識。

學者當農業局局長,針對不同作物設計銷售路線

楊明憲對農產產銷的分析,除了來自學理,也更因為他的實務經驗。在任教七年後,楊明憲受邀擔任彰化縣農業局局長,楊明憲最常聽到農民說,「生產沒問題,但賣不掉」,他一開始認同,但後來他慢慢發覺,「生產確實有問題,才會賣不掉」。

以西瓜為例,有農民以種出高糖度西瓜為豪,不過,人們是為解渴才吃西瓜,太甜反而要配水才吃得下,「這不符合消費需求」,對於不同農產品,需要對應市場做出不同策略。

以楊明憲經手過的葡萄與肉羊為例,過去葡萄的銷售仰賴盤商收購,產量一增加,價格容易崩跌,楊明憲曾想在產地設置葡萄交易市場,但嬌貴的葡萄不耐來回搬動,且單項作物難吸引承銷商,於是他改向農委會尋求經費協助,直接在超市、百貨公司、漁人碼頭等地舉辦展售會,讓葡萄直接賣到消費地。

肉羊則與葡萄形成強烈對比,楊明憲發現縣內羊肉爐營業額驚人、業者有食材需求,便直接在肉品市場增設肉羊屠宰線,走地產地消的路。

農業不宜全走自由市場路線,政府可適當介入

儘管他不認同農產依賴政府補助,但楊明憲也不贊同農產走完全市場經濟路線。他分析,自由市場意味著資源利用率會達到最高,但實務面來看,農作物有適地適種以及技術門檻等問題,假設今日高麗菜價格差,農民不一定能馬上改種別的作物,即使改種也不見得能即刻上手。

另外,農田的生態、景觀等外部效益是無法反映在市場價格上,因此,市場價格失衡時,政府以最少資源、最短時間介入市場,可以達到矯正效果,不過「有時會矯枉過正」,政府的介入形式、時間點也需要隨時檢討。

研究水稻 30 年,「唯米是糧」應被打破

楊明憲研究過許多作物,花最多心力的是稻米產業。30 年前,他的博士論文探討公糧保價政策,至今公糧政策依然存在。楊明憲認為,自鄭成功來台,採取駐軍屯墾政策,台灣便「唯米是糧」,有糧食才能保持社會安定,稻米因此成為台灣農業的關鍵性政策,水利設施、土地改革都是為了生產稻米。(了解公糧政策變動,請點選這裡

尤其國民政府來台,台灣人口從 600 萬暴增至 750 萬,糧食需求大增,公糧保價政策便在 1973 年時出現。楊明憲指出,公糧政策讓水稻成為最穩定、最完整、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產業,國家也從未缺過糧,過去兩年台灣因缺蛋而騷動,更難想像缺米時會有多慌亂,因此「不可否認公糧的貢獻」,但所有補貼政策也就此而起。

任何補貼政策都會與公糧保價做比較,只要轉作補助不夠多,水稻田就難以轉作,然而,國人消費習慣已改變,糧食來源非常多元,楊明憲認為,「唯米是糧這件事,應重新檢討」。

農委會末代主委、農業部首任部長陳吉仲任內推出水稻收入保險、稻作四選三、大區輪作政策,減少公糧收購、轉作大豆、硬質玉米等雜糧作物,嘗試鼓勵稻米轉作,楊明憲表示,農業收入保險是未來趨勢,能用最少的資源確保稻農權益,並藉由保險更全面地掌握生產資訊,轉作其他糧食作物也是確保國家安全的方向。

不過,他也坦言,目前個別作物的轉作獎勵認定產量門檻的標準不一,例如:玉米、大豆有設定產量標準,高粱則無,致使亂象叢生。

有農業才能讓人保有生活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台灣農業,2023 年,楊明憲自費出版《縱橫阡陌:彰化與臺灣農業發展》一書。他費時一年半訪談 190 位彰化在地農會、農民等人,書中呈現台灣過去數百年來的農業發展,也闡述台灣與彰化農業的現況,針對生產、運銷、農地等問題一一剖析。

針對近年台灣農地不斷流失,明年《國土計畫法》即將上路,但近期卻不少地方政府反彈,認為此舉是對農地判死刑。

楊明憲認為,在私有土地產權制度下,人民將土地視為個人財產,希望藉由土地增值獲得財富,但從國家的角度看,土地是珍稀的資源,能生產糧食、提供生態價值的農地更是可貴,儘管現在不少人認為農業產值低於工商業,不如開發更有價值,但「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放棄農業」,無論是幅員遼闊的美國、寸土寸金的以色列都仍重視農業。

楊明憲指出,農業的功能並不只有供應糧食,也可以提供休閒、放鬆等軟性服務,「有農業才能讓人保有生活」,在氣候變遷的未來,農地可以提供生態、固碳等服務,農地一旦改為建地、鋪上水泥蓋房子,就很難再恢復,「農地只會越來越少,應該要更珍惜,而不是拋棄農業」。

陳吉仲:楊明憲為台灣貢獻實用的政策研究

陳吉仲與楊明憲相識 30 餘年,陳吉仲認為,相較於農園藝育種家,農經學者對農業的貢獻往往不易量化,楊明憲從年輕時就本著對台灣農業的情感,實地踏查農村,採集第一手數據,貢獻出一篇篇實用的政策研究,發現政策的錯誤也總直言不諱、從不畏懼人情包袱。對他來說,楊明憲不僅是尊敬的學長,更是一生難得的摯友。

楊明憲的恩師陳希煌、彭作奎、陳武雄,乃至好友陳吉仲都擔任過農委會主委,不過,楊明憲從未想過搭著人脈當官。對他來說,「有機會做事當然好,但毋需強求」,愜意的騎單車環島看風景、研究產業、認識農民與農村反而更自由自在,「研究是一輩子要做的事情,我期待看到農業的改變」。

對楊明憲來說,走遍台灣土地、認識農民,以及研究農業政策是最自在的事情(攝影/林怡均)

支持《上下游新聞》,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上下游新聞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專注於農業、食物、環境等公共議題的獨立媒體,提供每日新聞及深度調查,將農業的精彩、面臨處境、從農業到食物的歷程,帶到大家眼前,累積台灣的農業公共資料庫。
  • Author
  • More

讓山林變為星空,張伯志推動螢火蟲棲地護育,不讓觀光壓垮生態

我漁村我驕傲!東石女孩歸漁返鄉,扛飼料養魚,「魚塭千金」賣魚、直播漁村點滴

絕美彩葉草都出自他之手,張永杰選育「羽毛」彩葉草,申請品種權大放異彩,連日本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