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浮世蔗民王礽福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與傳道者下棋的魔女──從《魔女搵老襯》看傳道書的人生智慧

浮世蔗民王礽福
·
·
魔鬼是撒謊者,我們當然不能期望他告訴你甚麼真理;但與魔鬼角力的經驗,卻可能叫我們洞明人生智慧。絕少人跟魔鬼有形有體地交過手,不過從《魔女搵老襯》(Bedazzled, 2000)這齣通俗的荷里活喜劇裡,一個類似浮士德向魔鬼出賣靈魂的故事,卻讓我們反省到不少跟傳道書相通的人生智慧。

《與傳道者下棋的魔女

──從《魔女搵老襯》看傳道書的人生智慧》



王礽福


魔鬼是撒謊者,我們當然不能期望他告訴你甚麼真理;但與魔鬼角力的經驗,卻可能叫我們洞明人生智慧。


絕少人跟魔鬼有形有體地交過手,不過從《魔女搵老襯》(Bedazzled, 2000)這齣通俗的荷里活喜劇裡,一個類似浮士德向魔鬼出賣靈魂的故事,卻讓我們反省到不少跟傳道書相通的人生智慧。


〈電車男的願望之旅〉


艾略特是個只會說「爛gag」(sick jokes)的「電車男」,在大公司當小職員,不受同事歡迎。他暗戀女同事愛麗森四年,但對方連他是啥都記不起。艾略特說:「上帝,我願意為她付出一切。」於是紅衣魔女相中了他,要以七個願望交換他的靈魂。


艾略特的第二個願望──他後來才知道剛認識魔女時喝可樂、吃巨無霸的「願望」原來已被計算在內──是成為有權有勢的有錢佬,娶愛麗森為妻。想不到的是,他竟成了哥倫比亞大毒梟,而妻子對他恨之入骨,公然與人有染。艾略特更被手下背叛追殺,幸好及時取消願望。


搞甚麼鬼?艾略特說。魔女解釋道:金錢是萬惡之首嘛,而且你只說要娶她,沒說過要她愛你。於是他們深入愛麗森的閨房,偷看她的日記,發現她最喜歡感性的男人。艾略特決意成為最感性的男人,得到愛麗森的愛。怎料愛麗森不久就嫌棄他,找了個粗粗魯魯的男人上床去也。


妳在搞破壞!艾略特大發脾氣,魔女露出一副可憐相:「你知道我並不完美。每次我想幫人,別人就把我當作上帝。」想到愛麗森也搞不清自己要甚麼,艾略特的第三個願意望是成為一個身材健碩的運動員,有錢又得人喜歡。


麻煩的事又出現,艾略特雖然四肢發達,但頭腦簡單,講話無聊兼白痴。更糟糕的是,他那話兒小得很,愛麗森馬上找藉口跑了。艾略特繼續許願,成了個能言善辯、博學風趣、英俊、有錢的名作家,性方面更一級棒。雖然願望愈來愈仔細,但人算不如鬼算,臨門一腳,他竟發現自己是個同性戀者!


算了,經歷種種,艾略特只想為人類做點事,當個偉人──好讓愛麗森尊敬他。於是,他當了林肯總統,而且直接去到遇刺的那一晚!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取消願望。


他仔細思量,還遇上天使提醒他靈魂是不能販售的,因為靈魂屬於上帝。艾略特知道魔女不可能給他想要的東西,就拒絕再許任何願望。但魔女怎會放過他?再許一個願望,他的靈魂就屬於她了。於是她化身巨大的惡魔,在烈火中怒吼。情急之下,艾略特許下最後的願望:他只想愛麗森永遠快樂!


一切回復正常──原來只須許下一個無私的願望,跟魔女的合約就會中止。艾略特重獲新生,回歸起點。生活沒有太大的改變,愛麗森沒有喜歡他,他只是安分守己地生活,也不再為求討好同事而說出適得其反的「爛gag」。不久,他交上女朋友,由飾演愛麗森的同一位演員扮演。故事就此結束。


〈人生是趟辯證之旅〉


人生只能活一次,死成了每個人的界線(傳三19–20 ),迫使我們思考人生,好好活出這一生。然而人生太短,人類太多,我怎知現在的人生已經很好?而且我們習慣放大自己的困難和別人的優勢,所以老婆是人家的好,同一份報紙在別人手上也比在自己手上好看。大多數人對現狀都不滿,矮的想長高,高的想變美,美的想有知識,有知識的想發達,發達的想有權勢,有權勢的想長壽,長壽的不想死,不死的想去死 ──永不饜足卻又悔不當初!


人生是個辯證過程,成長就是不斷地提出假設與作出修正。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我們大概都不是第一類人,並竭力避免成為第四類人,這兩類人都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我以為舊約傳道書的傳道者屬第三類,他以他豐富的人生體驗,以他困後所學來勉勵我們成為學而知之者,少吃一點苦頭。這並非低貶傳道者,因為學問常是從困難而生的,沒有人從困難裡生出學問來,學而知之者又從哪裡學習呢?


《魔女搵老襯》也是一趟人生辯證,故事有意無意地作出一些有趣的對比,譬如說:


 運動員講話沒有內涵,但艾略特當初也是「爛gag王」。

 愛麗森不知道自己要怎樣的男人,但艾略特又知道自己要怎樣的人生嗎?


魔女曾跟艾略特說:「沒有人許願許得好。」是的,許願真的不容易,因為現實太多變數。無疑,智慧比愚昧、勇力好(傳二13 ,九16a ),艾略特其實一直在進步中,連魔女也稱讚他所許的願愈來愈好;但你怎會想到,惡貫滿盈的大毒梟和名垂青史的林肯總統,結果都是遭人殺害(傳二15–16 ,八14a )?走了一圈(他正式所許的頭尾願望),結局還是一樣,懂得許願又如何?


〈無法籌算的人生〉


《魔女搵老襯》告訴我們,人生是無法籌算的。當然,你或許認為艾略特所許的願太兒戲,換了是你,一定機關算盡,萬無一失。但人真的可以有那樣的心思嗎?更重要的是,世事怎會輕易遂我所願?


2009年7月25日,英國一批頂尖經濟學家在致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信中這樣寫道:「抱歉,女王陛下,我們沒能預測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到來。」


事緣前一年底女王訪問倫敦經濟學院,當時有經濟學家運用圖表和數字,向她解釋了2008世界金融危機是如何發生的,說得頭頭是道。女王聽完後,隨口問了一句︰「為何當初沒人注意到?」他們愣住了。經過半年多的反思和斟酌之後,終於給出一個正式而慎重的回答,信中還說到:「總之,沒能預測出這次危機的時間、幅度和嚴重性是許多智慧人士的集體失誤,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上的學者,人們都沒能將系統性風險視作一個整體。」


我們大概會認為這群經濟學家表現出謙遜與責任心,但有博客以〈向女王道歉背後隱藏的自大〉為題,寫下意味深長的文章。這位博客指出,道歉所暗設的前提是︰「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已經為經濟學家預見經濟危機提供了足夠的知識和分析工具,如果恰當運用它,人們便應該預見到『危機的時間、幅度和嚴重性』,而這一次經濟學家們沒有預見到,只能歸結於他們的能力不足或缺乏審慎……」


博客進一步說:「[這]表明了經濟學界普遍存在的理性自大。事實上,至少以目前的知識水準、模型建構能力和資料獲取與處理能力而言,經濟學家遠遠不能可信的預測到經濟週期的時間、走向和幅度,歷史上也從未有過任何理論和模型能作出這樣的預測。」


回顧歷史,這位博客所言甚是,施永青先生說過一句精警的話:「股市升得多快,都不及它跌得快。」每次金融海嘯,都在向這類經濟學人大潑冷水, 可惜事後,大家又繼續夸夸其談,並沒有學會謙卑。然而正如傳道書在三章11節 指出,雖然人渴望得知關乎人生整幅圖畫的意識,但其實他們根本無法參透。人生不由人所定,凡事都在人掌管以外。


〈生命因虛空而實在〉


艾略特看出人生的禍患無常、缺憾常存(傳九11–12 );傳道者卻同時指出,即使沒有禍患,追尋智慧、享樂、財富的結果,也是叫人感到虛空(傳一17–18 ,二10–11 ,五10–11 )。 日光之下,高處不勝寒。縱然你生當盛世,又一世好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最終仍會感到一切如過眼雲煙,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毫無益處。


這樣看人生,豈不是很虛無?雖然傳道書有七段鼓勵人「享受生命」的經文, 但這會不會讓人流於醉生夢死的荒唐行事?


天使啟迪艾略特的話,同樣能啟迪我們:「靈魂無法出售,靈魂屬於上帝。」我們無法透過出賣靈魂來獲得幸福,因為魔鬼買不起靈魂;我們也無法向上帝販售靈魂,因為靈魂本屬祂。然而,既然相信上帝存在,我們不應該活得喜樂和踏實嗎?道理不難明,如果上帝存在,我們可以想像有人會比上帝更公義和慈愛嗎?當然不可能!世界與世人都屬上帝,祂既慈愛,自然樂於賜予;祂既公義,自然會審判世人;我們只須存著敬畏祂的心而生活就可以。


傳道書表面上充滿自相矛盾的信息:一、既說禍福無定(八10–12a、14),又說上帝必審判(三17,七17,十一9b);二、既說死比活好(二17,四2),又說活比死好(九1–6);三、既說智慧虛空(一17–18,二15–16),又說智慧有益(七11–12、19;九17–18);四、既說喜樂虛空(二1–2),又說應當喜樂(二24–26,五19,八15、十一9a);五、既說勞碌虛空(一14,二11、18,四4、6),又說享受勞碌得來的好處是美事(五18);六、既說女人都壞(七27–28),又說要跟所愛的妻子快活度日(九9)。 其實這些矛盾,不難在辯證中得到和諧(以下討論加上個人詮釋):


一、世間禍福雖然無定,但上帝終必審判,所以行善去惡仍有意義;二、若缺乏人間智慧,死比生好;若有人間智慧,生比死好;三、若明白人間智慧的界限,智慧就於人有益;四、慾望無限,永不饜足;知足,就能常樂;五、人間事工沒有永恆價值,不必執著,但其過程和結果,仍是可喜的;六、人皆有限,能承受對方的不理想,就能相愛,快活度日。


縱然凡事虛空,但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在日光之下相對較優勝的道路,並享受它。人生雖然有許多不如意的事,但在它們臨到前,我們何妨快快樂樂地享受我們勞碌中的分(五18)。人生的無奈跟人生的喜樂之間,並非不相融。


如此說來,艾略特最後的願望,原來甚具智慧,因為你不能為你所愛的人籌算甚麼,你只能祝願她幸福;如果上帝存在,這可能已是最積極的做法。


〈結論:今世之子的聰明〉


畢竟《魔女搵老襯》是齣商業電影而非宗教電影,故事最後安排魔女跟艾略特成了好友,艾略特更視她為知己。這當然有違傳統的基督教教導,不過這也是一樁吊詭的事:商業電影為了譁眾取寵,常常安排一些有違信仰的情節;不過商業電影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包括靈性的需求──,又往往能說出比宗教人士更具啟發性的信仰內容。「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路十六8),果真是件奇妙的事。


(註釋省略)



1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