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怪力乱神养成记

三藏川
·
·
IPFS
·

身负天命的印度神仙

2019年大陆动画的一大神作就是《哪吒·魔童降世》,该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不认命的哪吒,他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只有我自己说了算”燃到爆。编剧尤嫌不够,还以旁白方式补了一句:“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但是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然而这个哪吒与中国古典神话中的哪吒完全不是一个人。

一看名字,我们就能够猜到哪吒应该不是土生土长的。也确实,哪吒来自印度,他的梵文全名是Nalakuvara,被翻译过来后成了“那吒”。在佛教里,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协助父王统率夜叉军团。在唐代不空法师所著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这样描述他:“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光看这几个字就能想象应该是一副凶神的相貌。宋代圆悟禅师在《碧岩录》中有段关于如何打破窠臼的比喻: “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摄慈光。于一尘现一切身,为随类人,和泥合水。”可见唐宋之际的哪吒是以凶神面目出现的,他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白白嫩嫩的小娃儿。而且,他父亲也不是什么李靖,而是外国的神仙——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门天王。

我们所熟悉的哪吒故事最早见于成书元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第七卷,其书曰:“那叱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吼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该书所述的哪吒故事基本构成了后来哪吒传说的主要部分,如斗龙王战石矶割肉还父荷藕化身等情节,最后因为降妖除魔的功劳在灵山会上封“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令其统领天军永镇天门。不过此时还没有《封神演义》中的辅佐武王伐纣事宜。其形象也距离可爱萌的孩童还有些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的哪吒已经不再是外国神仙了,他父亲也成了托塔天王李靖(在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手里托的也确是座宝塔,但他肯定没有一个中国名字叫李靖)。此时的哪吒是中国本土道教第一神玉皇大帝座下的大罗神仙,投胎人间是奉命消灭妖魔的。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在元代,我们会把一个佛教神仙给改成了道教神仙?

这就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三教合一。所谓三教,指的是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儒道都是出自本土,自汉以来就一直互相渗透。而佛教是在汉代才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它必然会受到儒道两教的排挤,因此,佛教在中国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惨烈的当属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这四位皇帝对佛教的迫害)。两宋对佛教的态度基本是包容的,或者更准确的说,宋朝的皇帝都比较现实主义,他们看重的是佛教对于统治的裨益之处。所以南宋孝宗直言:“孔子教以治天下者,特所施不同耳。譬犹耒耜而织,机杼而耕,后世徒纷纷而惑,固失其理。或曰:‘当如之何去其惑哉?’曰:‘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因此,在宋代,佛教与儒道算是和平相处,并未真正融为一体。真正意义上的三教合一始于元代。

元乃蒙古族立朝,而蒙古人是信仰萨满教的,即一种自然神崇拜。所以,对蒙古人而言,存在着鬼神的世界,而萨满巫师则是连接鬼神世界与人类世界的中介。在蒙古人眼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一切都有灵性,都是神灵。而这一点,也与佛教和道教并不冲突。因此,蒙古人先是尊崇道教(主要是因为成吉思汗遇上了全真教的掌门丘处机),后又推崇佛教(忽必烈以藏传佛教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为国师),包括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蒙古统治者都是一律采取兼容并蓄的方针,任其自由发展。对于汉人而言,既然儒教失去了作为王朝统治思想的地位(元朝虽在1271年建立,但直到1315年才第一次开科取士),那么也就给了三教真正融合为一家的机会。

于是,元代的文人,将印度的护法哪吒变成了中国的道教神仙。

另外同样可以印证这点的是玉皇,在《三教》一书中称其为玉皇上帝(和《西游记》里的玉皇大帝是同一人)。书中说玉帝原是上古光严妙乐国的王子,由于一心慕道舍弃王位,然后经历了三千二百劫后“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这个明显就是将佛教与道教混在一起了。因为“劫”这个概念来自佛教,中文里面的“劫”原指胁迫的意思,并非一个时间概念。而在翻译佛经时,我们将梵语Kalpa翻成了“劫”,Kalpa在佛教中表示的是一个周期(有大中小劫之分)。于是我们看到,道教的最高神居然是用了佛教的修行方式(历劫)来修成正果。所以,道教请佛教的护法哪吒去镇守玉皇的南天门也就不奇怪了。

接下来的哪吒形象转变则发生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第十二回,这里的哪吒已经完全脱去了佛教的影子,在书中他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灵珠子,受元始天尊之命(元始天尊也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为辅佐周武王灭商纣而下凡的。这已经和《三教》完全不同了。哪吒的工作不再是斩妖除魔,而是兴周灭商。而且,《封神演义》把四大天王也编排进去了,于是本来应该是哪吒老爹的毗沙门天王成了助纣为虐的魔礼红,最后还被姜子牙手下大将黄天化给杀了。而哪吒的中国爹李靖倒是站在了正确的政治立场上,只是比较没用,还差点给自己儿子哪吒给杀了。

今天的读者仔细看《封神》的话,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哪吒怎么这样凶恶啊!先是杀了没犯啥错的巡海夜叉,然后又是龙王三太子敖丙,接着是石矶娘娘门下的碧云童子和彩云童子,又暴打去告御状的龙王敖光,甚至自己亲兄木吒,最后差点也老爸李靖也给他杀了。

对于这一切哪吒可有丝毫内疚吗?完全没有。死了儿子的龙王敖光去天帝那里告御状时,哪吒截住他一边揍一边说:“吾乃破纣辅周先行官是也,偶因九湾河洗澡,你家人欺负我,是我一时性急,便打死他二命,也是小事。你就上本。我师父说来,就连你这老蠢物都打死了,也不妨事。”这放今天肯定是扫黑除恶的对象啊!然而他师父太乙真人还包庇他。哪吒在陈塘关玩乾坤弓、震天箭,随手一箭便射杀了石矶娘娘的碧云童子。李靖带着他去石矶娘娘那里请罪,结果哪吒一不做二不休先杀了彩云童子,因为打不过石矶,只好逃回师父太乙真人那里。石矶去找太乙要人,太乙真人说:“哪吒乃灵珠子下世,辅姜子牙而灭成汤,奉的是元始掌教符命。就伤了你徒弟,乃是天数。”你看,真是什么样的徒弟就有什么样的师父啊!说了这话的太乙一不做二不休还把石矶也杀了,师徒两人绝对是恶势力好吧!

那么,为什么《封神》的作者能够脸不红心不跳地塑造出这么一个在今人看来是恶霸的哪吒,最后还给他封神了呢?两个字:“天命”。其实中国人一直都相信天命。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当聊到为什么舜、禹、契、后稷这些没有显赫家世的普通人最后能够当上王,就解释说其实他们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氾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这话其实说的很令人心寒啊,本来以为是普通百姓通过努力成就大业荣登大宝的励志故事,结果太史公说,你们别痴心妄想了,这些人其实个个都有背景,他们是有天命的呀!

这种观念一直是中国君王们论证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工具,加上五德五行理论以及谶纬之学,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天命论体系,并且深入到每一个国民心中。因此当文人编写小说时,便很自然地用这一理论来作为其推动情节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正因为有天命这样一种类似主角光环的存在,使得哪吒的一切离经叛道之举,比如追杀自己的父亲李靖,有效促进了戏剧冲突,令读者肾上腺素激增,神经高度紧张,期待着作者究竟会如何解开这种冲突。

不过,这一切如果放到21世纪的中国观众那里,恐怕只会令情节显得荒谬,让观众质疑编剧冷血。所以,在最新上映的《哪吒·魔童降世》中,编剧几乎完全扔掉了《封神》版本的哪吒故事,他把原本出生高贵身负天命的灵珠子变成了被人歧视的魔童,使得哪吒从一开始就处于无依无靠的境地,唯有爱他的父母。于是在这样的背景设定上,编剧展开了一个在家人的关爱之下不断与命运抗争,逆天改命的感人故事。而这一切,恰恰都触中了我们现代人的痛点。我们都很平凡,但也有渴望不凡的梦想,所以当听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时会心潮澎湃;我们都忙于学习或工作,但又渴望家人的认可与爱,因此当看到李靖试图一命换一命来替哪吒挡下天劫咒时会感动不已。这正是造神的秘诀所在:你要懂得读者/观众的情感需求,并通过故事去唤醒这种情感需求,最后通过人物的行动/选择最终满足这种需求。

和《魔童降世》一样,明代的《封神演义》也是成功的,它抓住了读者的心。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件事,到了明代,神鬼传说的社会功能已经从让百姓趋善避恶,或者巩固君王转向另一层面——丰富市民的文艺生活。而使得这一切得以可能的有两件事:一是由于全球贸易时代的到来,明代的商品经济日渐繁荣,城市百姓越来越渴望有丰富的文艺生活了。二是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明代出版业蓬勃发展,为了吸引读者,出版商们开始大量制作各种小说。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如《封神演义》这种不讲究历史细节,只是一味将各种吸引人眼球的知名IP整合到一起的志怪类小说得以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最后,让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哪吒这一神话人物,在未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毫无疑问,他注定无力抵抗人类对他的改写、编辑、重塑,毕竟,他就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也许,下一次他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可能会是一个对抗天庭的英雄。因为,他不是要帮助自己的朋友敖丙吗?难道妖就注定要接受被歧视被边缘化甚至被消灭的命运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三藏川理解永远要比评价更重要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