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祁賓鴻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青貯小麥」短片內地瘋傳:中國會否爆發糧食危機?

祁賓鴻
·
·

5月中下旬起,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逐步進入小麥收割季,山東、河北等地的小麥收割,則將於6月上旬開啟。

然自5月伊始,中國網路上湧現多段「割青麥做飼料」的短視頻,內容大體圍繞下述事件:農民收割大片尚呈青綠色、還未成熟的小麥青苗,做成餵養牲口的「青貯小麥」,供牛羊養殖企業收購,而一畝青貯小麥能賣人民幣1,500元或更高,故有不少農民起而仿效。

如此視頻廣為流傳,引發了「毀麥毀糧」爭議,部分網友為此群情激憤,認為這是「外部勢力」策畫的收購行動,意在破壞中國的糧食安全。網上輿情發酵多日,最終引發中央出手調查:5月10日下午,中國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已就網上流傳的「割青麥做飼料」短視頻,於相關省分進行核查核實,並已要求各地全面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各類毀麥情況,「發現一起處理一起」。

調查多日後,事件原貌逐漸清晰。針對「青貯小麥」一事,確有個別養殖場因飼料「斷檔」,而選擇向麥農收購青貯小麥應急,但短視頻中描繪的「全國大批青麥被提早收割」一事,實有炒作渲染之嫌,並在「流量至上」的營銷號胡亂散布下,引發網上對「糧食安全」的焦慮,甚至遭部分媒體做文章,營造「中國即將出現糧荒」的輿論氛圍。

所幸調查開始後,網上焦慮逐漸平息,河南、安徽各地也已下令,將配合有關部門全面摸排今日頭條、微信、抖音、快手等媒體平台發布的青貯小麥視頻,逐條鑑定真偽、制止惡意炒作。不日之內,輿論風暴應能迅速消散。

為何「青貯小麥」難成規模

平心而論,此次事件雖涉及糧食安全與三農問題,卻更多反映中國網路使用者對農業議題的陌生,以至營銷號一帶風向,便有大批網民在情緒驅使下,自動貢獻可觀流量與討論。事實上即便中央並未出手調查,單就中國農業市場動態觀察,也能發現:高價收購「青貯小麥」事件雖會發生,卻註定難成龐大規模。

首先,對養殖方而言,以1,500元一畝的價格收購青貯小麥,是極不划算的開銷。

所謂「青貯」,是將含水率60%到70%的飼草原料切碎,並置於密閉缺氧的青貯窖中發酵,既能有效保存草料的青鮮狀態和營養成分,也能補充牧草保護政策下的飼品缺口,是奶牛養殖業的重要飼源,佔整體日糧的50%到60%左右。目前中國常見的青貯作物,包括了玉米、苜蓿、狼尾草與黑麥,整體而言,仍以高營養的玉米為大宗;小麥雖也能青貯,卻未成養殖業者的主要選擇,主因是其作為青貯飼料的營養價值較低,自也就少被當作青貯飼料。

而綜觀歷年數據,養殖業收購一畝青貯玉米的價格,約在1,200元到1,300元間;會以一畝1,500元的價格收購較無營養價值的青貯小麥,乃是緊急狀態下的極罕見行為。即便有少數奶牛養殖業者,確因2021年河南洪澇影響青貯玉米產量,加上其自身飼料儲備不足、管理不當等因素,需要收購其餘青貯飼料,苜蓿的蛋白含量也高過青貯小麥,綜合價格也是較划算的替代方案,會選擇青貯小麥,或許更多是出乎「地利之便」考量,即該養殖場附近便有麥田,廠商遂在飼料斷檔的十萬火急下,就近向各別麥農收購青貯小麥。

第二,有網傳消息表示,農民選擇提早收割,是因糧價走低、「穀賤傷農」,導致其忍痛在成熟前收割麥田,如此論述亦偏離事實。每畝1,500元的收購價,確實高於小麥平均每畝1,300元的售價,但青貯小麥價格與小麥價格彼此連動,換言之,若小麥價格當真低到慘不忍睹,青貯小麥亦無可能衝上如此高峰。

此外受2021年小麥晚播、俄烏衝突導致國際小麥減產等因素影響,中國今年麥價亦有上揚,並將隨時間發酵產生更多利好,故「穀賤傷農」的慘況並非事實。之所以會有麥農選擇提前收割,關鍵還是養殖業者開出了每畝1,500元以上的誘人價格,對農民而言,以此高價提早收割,不僅可免去後續的成本投入,也能抓緊時間再種其餘作物,獲得下筆新收益。

總而言之,養殖業者以高價收購青貯小麥確有其事,但這僅是極各別行為,而非普遍現象,其原因也更多是養殖業一方的飼料儲備問題,而非網傳所謂穀賤傷農。

中國的糧食安全是否無憂

至於收購青貯小麥會否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答案自也不如網上所述。

一來,收購青貯小麥本就是網路炒作的極各別事件,全國小麥大舉被割的情況並未發生,如今中央又已下發文件禁止此類行為,阻斷了後續跟進發酵的可能;二來,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初,中國便開始大量進口小麥、玉米等穀物,拉高重要糧食儲備,截至2021年底,中國的小麥儲備已足夠支應18個月所需,面對眼下的俄烏衝突與全球通脹,中國將是少數相對能適應穀物短缺、減緩食物價格上漲的國家。

然即便沒有立即的糧食安全危機,中央仍高度重視此次事件,其中網路的影響堪為關鍵。

從現實視角觀之,青貯小麥一事原本無涉糧食安全,卻可能因為網路上,幾支不具體指出地點、時間的短視頻風傳,營造「青貯小麥行情大好」的氛圍,導致全國各地麥農紛起效仿,併為一時的利益衝動提早割麥。

如麥農有先行探詢市場需求,便會發現收購方並不普遍、甚至十分稀少,其若因此打消念頭,則傷害致多停留在輿論場域;但若其省去探詢環節,直接收割田中青麥,並等待不知身在何方的收購方前來洽購,則可能賠上家庭生計,使其數月辛勞血本無歸。且在俄烏衝突持續的國際背景下,口糧小麥歉收恐對長遠的糧食安全投下陰影,增加不安風險,中國身為人口大國,即便準備充分,也沒有鬆懈本錢。

歸根結柢,三農問題不僅涉及土地、市場、人口結構、國際情勢等因素,伴隨網路崛起,輿情炒作也成了考量環節。事實上,早在此次青貯小麥事件前,中國每年本就有固定比例的小麥供給飼料所需,其背後原因與民眾食物結構升級、肉蛋奶消費增加,導致飼料糧比重提升有關。

如今全中國共有3億畝的小麥種植面積,青貯小麥因市場需求不高,其專用種植面積僅有幾十萬畝,但仍具一定規模。故網上影片亦有可能是呈現過往青貯小麥專用田收割之景,卻遭不當行銷為「今年青貯小麥行情大好」,既誘發「中國即將引爆糧食危機」的集體恐慌,甚至可能因此動搖小麥收成,導致真正的糧食危機。輿論之力看似虛幻,卻能敗事於無形,可謂是當代各國政府皆須面對的治理挑戰。


原文發表網址:

2022.5.19

「青貯小麥」短片內地瘋傳:中國會否爆發糧食危機?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71324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