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Gra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想学习的时候如何「逼迫」自己学习?

Gray
·
完全由内在驱动的学习,往往最能唤起一个人敏锐且丰富的感受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展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去探索一个个why,最终内化成individuality,让一个人更自由、精神世界更丰富。因为它和一个人的 「内我」(内在的更广大的自我)建立了直接且深入的联系。对世界好奇、想要去认识自己、渴望从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独立成一个真正的个体,是每一个人最内在的倾向,除非后天被打压。

一两个月前和导师诉说了我有关上课的一个烦恼/内心冲突:在上课的时候,一方面我想要逃出去做自己当下最想做的事,想安安静静地自由阅读,听课对我来说反而是对 「真正的学习」的一种打扰,一方面我又感到我被禁锢在课堂上,逃课是不被允许且有严重后果的,请假太多学分不保。 因为来这里上学最大的目的不是学习(无论在哪我都乐意并且也擅长学习,不太需要学校),而是用学生身份去体验别国生活。


导师点了点头,我忘了她接下来回应了什么。可是这个烦恼其实我很早之前就有了,早在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以为的是,我不喜欢那些课,以及老师的授课水平不高,学习内容无趣,考试死板僵化,我不适合。然而即使现在来到了一所完全不同的学校,教授各具才华和风格,我也由衷认可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但我仍然不喜欢听课,也不喜欢跟着学校的课程设计走。


前几天在写期末论文的时候,我尤其感受到了这种冲突。明明写的话题是自己感兴趣的,自己也有话可说,然而就是不太有动力去动笔。我猜想了一些原因。


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都避免不了 「被打扰」这其实是不利于真正的学习的(也是一个普遍的、几乎无法被解决的问题)。


回想到从小到大的一些经验,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会自发地去学一些东西了。 而这对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当时,我的父母没有强行为我报任何培训班,也几乎不指导我的生活和学习,拥有一大把不被打扰的自由时间。在我对什么产生兴趣的时候,爸妈会为我准备好学习需要的条件。例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想要学习钢琴,他们为我买了钢琴,找了钢琴老师,家里备了打印机(打印各种我喜欢的琴谱),但并不干涉我怎么学、怎么练。结果就是,我的兴趣即使在我不上钢琴课以后仍然保留了下来,自发地学会了怎么听一首歌的旋律的同时用软件写钢琴谱,怎么在音乐里融入个人的情感等等。


最初的产生兴趣的那一刻,是最伟大的。最初的那一声由内发出来的wow, 点燃了探索新事物的热情。比如对钢琴产生兴趣的那一刻是,家人带着我到一家琴行玩耍,我随意地把琴键按来按去,震惊于只是指尖的触碰,就能让它发出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好奇妙。这完全是一种自发的感叹,然后我被它带到了更大的世界。然后,再借着这股好奇、惊叹的力量,去探索更多,更像是一种内在的指引,而非由外界逼迫着去学习一样东西。


完全由内在驱动的学习,往往最能唤起一个人敏锐且丰富的感受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展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去探索一个个why,最终内化成individuality,让一个人更自由、精神世界更丰富。因为它和一个人的 「内我」(内在的更广大的自我)建立了直接且深入的联系。对世界好奇、想要去认识自己、渴望从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独立成一个真正的个体,是每一个人最内在的倾向,除非后天被打压。


前面说了,这种完全由内在驱动的学习,对环境的要求是很苛刻的。更通常的情况是,很多人的 「学习」建立在一些被外界逼出来的非理性的mentality上,例如对知识的焦虑、满足父母的期望的压力、对考试考不好的恐惧等等。这些mentality是极其不稳固的( 而前面所说的「内我」非常稳固),比如有的人高中的时候只是出于对未来的焦虑、对考差的恐惧(恐惧人生走错一步、恐惧被别人看不起)而去学习,一旦毕业了,也就失去学习的动力了(甚至考完即忘),因为一旦毕业这种mentality就不奏效了。同时,这些非理性的mentality会阻碍一个人学得更深。


因为人在焦虑、恐惧的时候,是很难正常思考的,在满足了那个mentality的需要以后,就忽略其它任何的可能性了,内心深处/潜意识觉得没必要学得更深,也并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力去学得更深。例如就算有两个同样考满分的人,如果一个是由内在驱动去学习,一个是由被非理性逼着去学,后者通常不会去思考那些知识的原理、和自我的联系等等,学到一定程度就终止了,并且也没有因为学习而发展出更强大的思维和感受能力,甚至反而受损。


返回到开头的话题,为什么按照学校的课程体系去学习仍让我感到有些排斥?因为就算一个教授再有才,讲得再好,作业和考试设计得再灵活,首先课程内容并不一定非常契合我内心的需要(至少不会每时每刻、每节课)都契合,然后有ddl的存在,每个人的学习进度等等又不一定和这个匹配,那么有时候就会出现 「不得不先完成任务交差」的mentality,它会干扰到真正的学习。再灵活的考试也检测不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因为一个人学到了什么、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有时候仅仅只是领会怎样拿高分),只有这个人自己才知道。


前些时候,在我的学习进度和课程体系设计好的进度不匹配的时候,我感到焦虑,同时又不想放任自己完全不去理会这件事。为了不挂科、拿个B,需要暂时地去逼迫自己一把去完成课业。那么,这时候的这种学习,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是差得蛮远的。


在 「逼迫自己去完成眼前的课业」的同时,我们又忽略了实际上更重要的问题: 当我们不得不去逼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是什么在逼迫我们?此时的自己处于何种mentality? 该怎么理解自我?这种情况和整个课程体系甚至社会、文化有什么联系?比起完成那些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和 「内我」保持连接 。当我不想去学习的时候,我会想的是,是什么在阻止我学习,然后去探索这个问题,就更能接近真正的学习。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