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r.J 的成長實驗室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從「比較」中得到快樂和意義 的 5 大策略

Dr.J 的成長實驗室
·
·
你,常常因為跟別人比較而受傷、不開心嗎?

「比較」這個陷阱,無聲無息,卻又在我們身旁如影隨形,到底,我們該如何「比較」才不會受傷害,反而讓我們更快樂、更有成就感呢?

很抱歉,針對這題,我也沒有標準解答... 不過,底下暢哥在他的《暢學宇宙》Podcast 裡提到的這 5 大策略,雖不全中,我想亦不遠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不跟超過上下 3 歲的人比

每個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責任跟思考點,原先暢哥給的區間是「上下 5 歲」,不過我想了想,如果對年紀較輕的朋友來說,可能區間再拉更短一些,基準會比較相近,心裡也會比較平衡一點。

舉例來說,一個剛升上大學的大學新生,跟一個即將要畢業的準社會新鮮人,可能才差個 3 歲,但馬上即將要面臨的未來大不相同,一個即將要迎接人生最自由(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的 4 年時光,另一個則是要脫離學生身分、進入職場,迎接社會的考驗,思考的點、所做的事,照理說也會很不一樣。

再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快,已經不是線性,而是偏指數型的成長,有時候看一些更年輕的朋友(未滿 25 歲),就會發現他們怎麼那麼厲害?一個比一個在社群上還活躍,好多人的貼文都圖文並茂,限動都充滿了創意,真的是越看心越冷...

想到這邊,突然想起了之前求學時的基測跟學測,還記得嗎?當時我們被迫要跟「同屆」的人比,就已經爭得頭破血流... 想不到,出了社會,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還不由自主地把這個範圍放大了,彷彿跟同年齡的人比「還不夠」,要上能「越級挑戰」,下還能「保持領先」,這時不妨問一問自己:「這個心,是不是有點太大了呢?」


2. 不跟不認識的人比

如同第 1 點,我覺得第 2 點也算是我們學生時期考試制度下殘留的「壞習慣」,怎麼說呢?

各種大考,無論是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甚至是平常校內就會排的學年「總榜」,唉!每次公布排名,那可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歡樂的可能還是少數。

但仔細想,這樣比,真的公平嗎?當然,本文不是要來戰教育制度,只不過,每個人家裡環境不同,需要幫忙承擔的責任也可能差異很大。

我還記得,我在大學時非常喜歡後門走出去,右手邊的那家現打果汁店,想到我就好懷念!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在校園附近,才有機會看到價格比較「合理」的現打果汁店...

離題了,回到正題,那家現打果汁店員工數很少,不過有 2 個固定班底,就是老闆和老闆娘的兒子跟女兒,講到這邊你可能隱約猜到了,每次我在晚上跟朋友練完系排,或者是參加完社團出來要買杯果汁喝,看到這對不知道是姐弟還是兄妹時,我不禁想:「他們用什麼時間去念書跟寫功課呢?」

面對把所有人放在一個基準線上,而舉辦的大考,讓我想到古時候的鬥蟋蟀。

當然,古人在選擇要來鬥的蟋蟀,可能是他親自、精心豢養出來的;不過,換個方式,假設有一群人鬥蟋蟀的方法,是不管那隻蟋蟀的成長背景如何、是否有好好長大、是否有穿好吃好,全部找來,開始每天白天訓練、傍晚放他們回家,過了好一段時間,找一天,把他們都放到同一個罐子裡,看最後誰會勝出,這個模式,聽起來熟悉嗎?

求學、考試,讓我們被迫習慣了「被比較」,出了社會,我們沒有了考試,但我們的心,已經被多年的習慣綁架了。

從小時候的「鄰居誰誰誰的孩子....」、「同事誰誰誰的孩子...」,不管好或者壞,有時我只想說一句:「關我X事」但其實,當我們現在在看社群上的這些美食也好、旅遊也罷、社會成就也好,總是有人能夠美美地面對鏡頭,有人能夠在年紀輕輕就成為講師,有人能夠年紀輕輕就年收千萬,但,個人有個人的背景,有的人家裡窮困,靠自己奮發圖強成功;有的人家裡衣食無缺、還可以提供大筆的創業資金,這兩者一樣嗎?

如果你也認同這兩者不一樣,那麼理性上來說,社群上所有我們「不認識」的人,都不應該是我們的「比較」對象!

我們可以欣賞、可以按讚、可以分享、可以從中獲得下一個餐廳、下一個旅遊地點,但不要比較,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他們的背景,可能她很努力,可能這是他的天賦,可能... 有太多種藏在螢幕背後的「可能」,可能連他們的好朋友都不一定知道全貌,更何況是我們這些透過螢幕前,看到包裝過後的我們呢?

說到這邊,我必須承認,儘管自己已經很少在刷 IG(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除外),但不得不說,還是會產生「比較心理」,特別是針對比自己年紀還小的人。

所以,前一陣子,忘了在哪邊看到的一句話:「停止追蹤會讓你感到壓力的社群帳號」,我就停掉了一、兩個,並不是我不認同他們的內容,而是現在的我,還過不了心裡的這一關,而他們的內容對我來說,並不是必須的。因此,為了我自己的「心理健康」跟「快樂」著想,我選擇了讓他們暫時離開我的動態牆。

我們容易對自己已經有的事物、能力感到理所當然,對自己尚缺乏、想要擁有的事物或能力急於求成,而社群媒體正加重了後者,讓我們「更容易」看到我們缺乏的,但從不過問自己:「那些,是我真正想要的嗎?」

記得,不要跟不認識的人比。


3. 不跟有小孩的人比

雖然我還沒有小孩,不過從之前工作的同事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當一個人有了小孩,對他們的生活型態、想法、甚至個性以及待人處事,會有多大的變化!

生活型態大概是最有感的了,沒有小孩的時候,無論是已婚或未婚,基本上,下班跟周末就是個人或兩人的自由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無拘無束,薪水也是兩人夠用即可;有了小孩之後,一切都變了,下班後第一件事就是小孩,周末也不例外,基本上,我從旁觀者的角度上來看,是鮮少能夠有自己的時間(孩子還小的時候)。

也因為多了一份牽絆、「甜蜜的」負擔,連帶地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想法、個性跟待人處事,我自己是感覺到會更有耐心跟包容,可能是因為平常都要這樣對小孩吧?

接下來,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幼兒教育、親子教育這塊也會逐漸涉獵,從一開始的育兒經、爸爸經、媽媽經談到子女教養、學前教育,這些,我說實在的,沒有小孩的人根本很難在同一個基準線上溝通這些主題,更遑論比較了。

因此,沒有小孩的人,不要跟有小孩的比;相對地,有小孩的人,也不要跟沒有小孩的比;因為,大家擁有的自己時間不同,需要承擔的責任也不同。


4. 不要拿你的弱項,去比別人的強項

我很喜歡暢哥說的這句話,直白又有力!

如果你拿你的弱項,去跟別人比他的強項,那你得花上好一陣子活在痛苦之中,因為你永遠跟不上嘛!

曾經有一句很有名的話: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讓一條魚爬樹,並以此評價他的能力的話,他會永遠相信自己是一個笨蛋。
Everyone is a genius. But if you judge a fish by its ability to climb a tree, it will live its whole life believing that it is stupid.

Gary Vee,一位社群行銷大師、創業家,也曾經說過:

一隻企鵝怎麼樣都無法變成一隻長頸鹿,
所以只要專注在成為你能夠成為的最好的一隻企鵝就好
"A Penguin Cannot Become A Giraffe, So Just Be The Best Penguin That You Can Be.”

暢哥提到,我們不應該把時間、精力和焦點放在別人的專長,應該要放在自己的專長,在上面精益求精,因為這是你擅長的項目,不用花很多時間就可以做得比別人好!就如同許多成功人士都提過的一句名言:「我們要花時間去強化我們的長處,而不是改善我們的弱點」這點應該是很多人都知道,或至少聽過,但沒有遵守,包括我自己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如此。

講到這邊,我又想要不厭其煩地回到前面談社群網站時提到的,社群媒體正讓我們「更容易」看到我們缺乏的,但從不過問自己:「那些,是我真正想要的嗎?」在這邊,我要再加一句:「那些,是我們在行的嗎?」對有些人來說,說不定她最強的能力就是 IG 貼文跟限動,你如果問他其他任何事他都不太懂,假設我們的強項不是在社群,那麼我們跟他們比 IG,不就剛好自己辦一個比賽來故意輸給對方嗎?

那我們要如何精進自己的專長、精進到什麼地步呢?

暢哥認為,至少要在自己的強項,達到比 80% 的「可比較對象」還要來得好;還有餘力、時間的話,再去改善你的弱項。

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例來說,你身邊最親近的 5 個「可比較對象」(按照前面的 3 個標準)之中,在某個你擅長的項目或領域,你至少要比其中 4 個來得好;如果你身邊最常往來的「可比較對象」不只 5 個人,假設有 20 個人好了,那麼你的目標就是至少比其中的 16 個人來得好。

聽到這邊,你應該隱約感覺到了吧?

「這也太麻煩了!」我還要先身邊的篩選出「可比較對象」,在找出我的「強項」(因為不可以用自己的弱項比別人的強項),要「公平」的話,可能還要再找出這些「可比較對象」的強項,而且要跟我的強項一樣,然後在列個評分基準,努力成為其中的前 20%... 看到這邊,你還在嗎?我自己都快打結了...

也因此帶出了最重要的一點...

5. 你在比較的過程中,是否會快樂?

如果把人生中所有的追求排序,「幸福感」和「快樂」縱使不是一、二名,也排得上前 5 名吧!

人們每天的汲汲營營,除了生存,在追求的不就是多一點「快樂」、更「感到幸福」一些嗎?

如果你認同以上這兩點,那麼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決定,應該都要盡可能地「以終為始」來抉擇,對吧?

如果我們「主動」做一件「不會讓我們快樂」的事,直白地說,就是「沒事找罪受」是吧?

「比較」這件事,比上嫌不足,比下猶有餘,你可能會覺得:「照你這麼說,那我一直『比下』就不會難過了,這樣難道就比較好嗎?」當然不是。

一直「比下」,我們是不會進步的,但回到一開始講的,我們應該要把人生的最終追求,也就是「幸福感」跟「快樂」做為比較的前提,什麼意思?

我在做這個「比較」時,我快樂嗎?我會感到幸福嗎?這個比較有意義嗎?會讓我進步嗎?

「有這種時候?要快樂、幸福,還要有意義?」你可能會這麼問。

這時我就要引用暢哥講的這句我相當喜歡的話:「人都不喜歡被超越,除非那個人是你自己」(可能還有你的小孩)

比健康,今年的我,有沒有比去年、3 年前、5 年前的我更健康?

比財富,今年的我,有沒有比去年、3 年前、5 年前的我的收入更高?(當然,這也要看時機,如果你剛好正在經歷轉職、創業,就不要強求自己收入要「馬上」超過以往)

比做人,今年的我,有沒有比去年、3 年前、5 年前的我更會待人處事?

今年的我,有沒有解鎖新成就,做出讓自己驕傲的事情?

今年的我,有沒有比去年的自己,更成熟?用更寬容、同理的心態去與人相處?

今年的我,有沒有比去年的自己,給自己的親人、愛人,更多的愛,更多用心的陪伴?

大多時候,「跟別人比」無法讓我們同時感到快樂、幸福跟意義,但跟自己比可以。

最後一樣引用暢哥的這句話,替這篇文做個完美的結尾:「只跟過去的自己比,才能夠從比較中得到快樂和意義,這就是比較的藝術。」

希望這篇分享,能夠帶給你更多的幸褔和快樂!


參考來源:

《暢學宇宙》Podcast Ep.109


我是 Dr. J ,你的 #成長實驗室

如果想看到更多我的分享,

歡迎追蹤我的 IG: Dr. J 的成長實驗室

有任何問題或想法,也歡迎在底下留言或寄 email 讓我知道!

Email: johnson@growthlab.com.tw

我們下篇文章見!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