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李BOBO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政治」是什么?

李BOBO
·
当我们开始关心一个群体,关心如何让这个群体的存续变得更加可持续的时候,我们的尝试,也都可以被解读成在政治方面的努力。

高中的时候,我觉得政治课枯燥乏味,而且为了考试,需要一味地背诵,更加增加了我的厌烦,完全谈不上对“政治”的好奇与了解。

一直到这么多年之后,逐渐有了更多的社会经验,更多与不同人交流的机会,以及更多人文社科的视角,我才慢慢地有了一些自己对“政治”的兴趣和更立体的理解,所以今天就想梳理分享一下。

高中政治课本

首先,我觉得政治描述的对象是一个「人群」,它是对某个群体的内部观察,而不是外部的。这也意味着,“政治”这个词通常暗含了一个“边界”:是“那一群人”里面发生的事情。

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与“外交”相对应的“内政”这个词,同样就有这样的暗示。

内政会议

一旦我们了解到“政治”和「人群」相关,那么,“政治”势必会涉及到「人和人的关系」

所以,一个群体里的个体和个体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政治非常重要的议题:比如它可以是一个“领袖”与“追随者”的关系;可以是一个“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可以是“一小撮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也可以是一种“松散平等”的自由关系...

因为这些关系可能性的存在,“政治”又关联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是「权力」:权力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分配的?如何转移的?如何消解的?以及最终是如何作用的?这些,都会成为“政治”领域里面的让人关心的细节。

而人们对权力的渴望与争夺,也成了很多政治故事的重要戏码。

权力斗争

但是,“政治”不只是发生在国务院里的远在天边的“大事”,它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企业里面有政治,班级里面有政治,社团里面有政治,家族里面也有政治...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政治”。

只是,不同群体的政治规则并不尽然相同,掌权者的权利空间不一样,不同掌权者的目的也不一样:有的人是小挫人群的代表,目的是管理,压榨更多韭菜的利益,大多数公司就是这样的状态;也有的人是公共人群的代表,目的是支持整个公共群体的发展,比如一些非营利团体...

因为人们难保所有的权利都落入个人或者小挫群体之后,不会让全体变得失控,有些制度就会对掌权者的权利进行了限制:比如一些班级会每年都进行一次班委选举;又比如一个团体会设置好几个部门,通过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

三权分立

我对“政治”更深刻的理解来源于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可以把“人治”,“政治”,“法制”三个词连在一起去思考。这是三种对群体进行处理的依据,前者以人的经验和判断为主,比如早期的奴隶主;后者只按照规则行事,比如纯粹的软件程序。

“政治”的魅力在于它既有“规则”的部分,又有“人为”的因素:在「人」和「法」的相互作用之中,产生了“政治”的动态变化和丰富可能。

而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群体里面,都难以避免地和政治发生关系:我们所获取到的信息,我们所处的社会位置,我们可以选择的人生方向......都有政治不可磨灭的痕迹。

当我们想和一些人发生互动,去探讨一些共识,去分配一些任务,去商定一些协议,去组织一些活动,去制定一些规则,也都是我们在开展的政治行动。

以前,我会觉得“政治”是书本里的教条,是公务员的工作,但是,现在我觉得“政治”是一种看待群体运行的视角,给我一种意识地去好奇整个群体是如何运行的。

小学生的政治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治学”和“社会学”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两者都是在以“群体”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学问。

但是,在我看来,“政治学”和“社会学”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更像是一个学者的姿态,去冷冷地观察社会,解释社会;而“政治学”似乎有更强烈的价值导向,希望通过「权利」和「规则」的设立,去引导社会成为一个对公共更有利的社会。

所以,政治是关心一群人,关心公共的一件事。

而政治家的“格局”差异往往就在体现在他所能看到的这个“公共”的边界上,到底是一个个人的范围,是一个小团体的范围,还是一个国家的范围,或是一个全世界人口的范围...

同时,因为这种格局的差异,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争权夺利的现象,对外,它表现在团体里面的权力斗争,对内,它暗示了个人内心自私与公益的角力。

当我们开始关心一个群体,关心如何让这个群体的存续变得更加可持续的时候,我们的尝试,也都可以被解读成在政治方面的努力。

以上,是我关于“政治”的理解,以及一个让「你」开始去关心「我们」的建议。




参考资料:

「公益」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

「身份」是什么?

「自我」是什么?

营造环境:30岁,我想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