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醫療日記 2020.03.26

昨日交換所
·
·
IPFS
·

好久沒有寫相關文章,當感染人數累積到一個階段,去分析每一個個案的意義似乎就不是那麼的高了,所以一直沒寫東西,加上截至目前為止,三月確診案例開始爆發,各醫院篩檢人數上升,疲於奔命之外平常就有的急症重症病患也不會因此就不就診,針對臨床上遇到的各種問題還有醫院政策上的不滿太多,以至於沒心情記錄。

最近出現的大多是出國旅遊返國的案例,疾管局有列出案例總整理,但其他媒體的版本更讚,推薦看看,各有優缺點。 那些賭命出國玩的人阿...就是那種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個性,應該就是覺得自己不會那麼雖吧?  另外那些指責政府不管制歐洲國家旅遊才造成疫情的人阿,是腦袋有洞嗎? 甚麼事都要政府規定才知道怎麼做阿? 那這樣抽菸得肺癌後要告政府說都是政府不禁菸才害我得肺癌阿? 學會自己決定的事自己負責吧。很難嗎?

比較讓人在意的是裡面有零星幾位本土案例是感染原待釐清,也就是尚未知道如何被傳染的,意味著有社區傳播的風險。 但是政府為何不做普篩呢?  指揮官記者會也說了,如果做了普篩,結果是陰性的人裡病無法確認有多少是"偽陰性",以一般民眾的認知,很有可能一次篩檢陰性就覺得自己沒問題而疏於防範,如果是這樣反而造成漏洞。 回頭看看自己平常看病遇到的民眾對病毒感染的認知,恩...的確很容易出現漏洞,我個人認為維持目前篩檢標準是正確的。

有人一定會問,那對於未知感染源怎麼辦?  基本上所有人的做法就是"維持良好的自我習慣",勤洗手,帶口罩,避免出入群聚密閉場所。假設有社區傳播,良好習慣可以減少傳播機會,只要發生可以群聚事件,就會開始被匡列追查;或是有可疑的重症案例也會篩檢並匡列追查,最終還是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最最重要的是,但這一切除了醫療方的提高警覺去做篩檢跟防護外,這一切要成功的關鍵是"每一位台灣人"都能遵守規範跟自我防護。大家一起加油,你們才是真正戰場上的戰士。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