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耶穌 : 史上NO.1暢銷書的傳抄、更動與錯用
作者:厄爾曼
譯者:黃恩鄰
出版社:大家出版
ISBN:9789866179037
身為西方世界第一大宗教,《聖經》是很多人的言行圭臬,但若撇開信仰,真正的聖經,乃至於真正的耶穌,在歷史上應該是怎樣的形象呢?
本書作者原本是個對《聖經》內容堅信不移的虔誠教徒,為了更加了解上帝的話語而進入神學院就讀,但在多年深入鑽研之後,驀然發現所謂「上帝給予的語言」並不存在原本,而是經過了人的層層轉譯,才傳到如今的我們手上。作者用專業的研究手法抽絲剝繭,從「有意」與「無意」兩方面來探討經文產生分歧的可能原因。
本書一開始就先指出:許久之前就已經有學者發現《聖經》有異文,這些異文引發宗教界與學界的各種爭論,宗教界——尤其是新教相關人士,基於新教經典唯一性原則,自然站在捍衛新約正確無誤立論的一方,舊教則以此為施力點,強調其傳承正統;而學者則致力於將這些異文分門別類,試圖找出最原始的新約文本。
基於新約異文這個事實,作者用幾個專章分析產生異文的原因,可能來自於抄寫者的有心或無意。無意的部分很好理解,就是單純的誤抄,基督教剛開始傳播時,入教者多為中下階層人士,他們不見得識字,即使擁有「書寫能力」,也不見得理解自己抄寫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意思,可能只是依樣畫葫蘆把看見的文字描出來;再加上以前的書信本身是沒有斷句的,因此抄寫者如何理解眼前的原文,在印刷術尚未發明的年代就會變成複製的關鍵:可能是一開始為講道者抄寫的人聽錯了,可能是拿到文書的人抄寫時不專心漏抄,可能是抄寫的人在閱讀時發現文句不通順,試圖協調文字讓內容看起來合理,更可能是抄寫者誤解原文順序,或是將文件旁的註解也當成正文抄了進去。
至於有心的部分又更複雜,這牽涉到當時基督教派的爭論以及抄寫者本身對於基督教(或是耶穌本人形象)的理解。既然從前面的論述我們知道所謂的「正典」一開始並不存在,那基督教開始傳播之初,自然有不同的論點試圖闡釋教義並爭取正統位置,為了打擊其他派別,各教派的經書抄寫者在看到模稜兩可的文字時,自然而然便將它替換成意義相近(但依舊不是原文)、又更能支持自己所屬派別論點的內容;而各種版本經典中,關於婦女地位、耶穌形象、受難或是復活等種種經歷,也都由於抄寫者受到社會氛圍的影響,而在經文中出現各種矛盾,這些矛盾又因為後世某些原因的加成(還是和人有關),導致相對較差的經文版本更加廣為流傳,造成更大的衝突。
我並不是基督徒,對相關文學、創作也不熟悉,翻開本書之前我與大部分中文世界的非基督徒一樣,認為《聖經》上的文字具有唯一性,但讀完本書後發現自己也陷入了太過相信宗教的盲點,誠然信仰是重要的心靈支柱,但傳播信仰的依舊是人,他們有自己的觀點、信念,思想也深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即使是華語文化圈中非常重要的典籍《論語》或是二十四史,在時空流轉下各種善本都可能產生文句差異,那這個狀況當然也可能發生在《新約》上,撇開宗教,其實新約的傳布與我們常見的古籍並沒有不同。但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即使現今我們幾乎已經肯定無法還原新約原文,但這件事並不影響基督教信仰,就算是所謂版本比較差的經文,或是誤傳、誤抄的內容,不可否認它依然影響了好幾個世代的人,這與經文的真偽沒有關係,它已經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或許對我們來說,異文的探討與還原更偏向研究而非宗教,而探究也並非去批判前人因為各種(有意或無意的)原因致使異文出現,而是幫助我們更加了解那個時代的人的思想變化、文化傳統以及社會氛圍。
《製造耶穌》的書末有附上作者專訪,作者表示這些年來的研究讓他從虔誠的教徒轉而成為不可知論者,當然他也強調這是他自己的選擇,就如同我們閱讀書籍或文本一樣,不可能每個人、每本書的論點都完全一模一樣,他們會產生各種矛盾,各種衝突,而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試圖理解、調和它們,再產生自己的結論,但這個結論又可能和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不盡相同——看到這裡時,我不禁想起之前看過的書裡的一句話:上帝在天堂裡哈哈大笑,因為我們不相信祂。那時我的想法是:因為人本身就是神存在的證明,但祂的造物卻否定祂,這點令祂感到有趣,但這也就是人的矛盾之處,古往今來的不變之變。
單純就研究與學習的觀點來看,本書內容扎實、條理清晰,各種論證也都非常有力,作者雖然是學術界出身,但本書沒有什麼複雜的專業術語,我想作者為了將這些觀念推廣給一般人了解一定花了一番工夫,相信即使不是教徒的中文世界讀者也能在書中享受到探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