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德國 - 海外台灣人文人相輕現象】
今天看到有一篇在寫德國教育,果不其然,下面一堆資深的在德台灣人開始批評筆者的德國不是真的德國、是粉紅泡泡、不接地氣。
酸言酸語之多,讓我以為我在PTT。
其實我有時候看到這樣的文章也會嗤之以鼻,想說這人看到的德國只是表象。還曾跟我友人說過:
「換日線的文章參差不齊,只是去交換過半年的人也可以寫的振振有詞」
這一句話,多少驕傲。
但是其實,我們誰看到的不是表象呢?
說穿了,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經歷人生、經歷德國而已。
換日線作者的人生可能跟我們不盡相同、但我們的人生所見所聞也不足以代表德國。
文人相輕,是我常常在在德台灣人版上經常看到的現象。
實在是有點難過,在這個對岸建國100年的週年,屢屢對台文攻武嚇之時,
在海外的台灣人還是如此喜歡文人相輕,而我們應該要的卻是團結。
大數法則,每個人的單一人生都不足以代表全部的德國、每個人的單一人生卻又足以代表部分的德國。
一個住在柏林的20幾歲台灣人、一個住在黑森林湖畔養著孩子的台灣人、一個住在法蘭富人區每天與銀行高層會面的台灣人、一個住在德國小鎮與老公安然度日的台灣人,他們所見到的德國、寫出來的文章,一定都不一樣。但每個人所見的德國都是真的德國,而在德國待五年、十年,也不比待半年的交換學生高尚到哪裡去。
我也是有時候喜歡酸別人的酸民,但覺得網路似乎加劇了這種風氣。想一想,如果是好姐妹跟自己面對面分享她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我們會直接酸酸的回她「這不是真的德國,妳來德國還不久吧」嗎?
但網路少了人情、多了同溫層的泡泡感、也就加劇了分裂。
今天會有此感,是突然驚覺害怕,網路上的批評與謾罵,會就此噤聲多少作者?就拿那篇今天被貼出來公審的德國台灣教育比較文。
人家作者用心的寫了一篇文章、卻引來一堆酸民的批評,這樣難免令作者心灰意冷,恐不再提筆。
縱然可說網路上作者如此多、自是優勝劣敗,心智不堅強的就不要出來寫了。
但作者也只是人,我們如此要求作者做個鋼鐵心強者,何不要求自己更有些讀者素養呢?
批評指教當然也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但嘻笑謾罵、彷彿在公審人家文章、這樣的網路霸凌,我是看著都為那位作者心寒。
或許,從小就討厭霸凌別人的人、又或是對於文章被噤聲有種著急感,才有此篇感觸吧。因為我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書寫德國、書寫台灣、書寫這個時代的笑聲與眼淚。畢竟,我們身處於一個民主自由的地方,而這份奢侈並不是每個人都有。
不論是換日線作者、批評的讀者、我、與看這篇文章的你,也不過都是眾多德國生活的一個Data Point。
他的德國是德國、你的也是、我的也是。
希望我們都不要落入文人相輕的陷阱,而噤聲了別人。
不過文人相輕的下文是「自古而然」,或許這是人類天性,也難以避免。
說給你聽、也說給自己聽。
喜歡我的文章嗎?那請不要吝嗇拍手! 一個人可以拍不只一次手喔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