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荒野創作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消息|重塑數位生產系統:從CODE到PARA的個人化工作流程 (提供Notion模板)

荒野創作
·
·
在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真正的挑戰不是獲取知識,而是有選擇性地吸收和運用知識,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行動計劃:TAP-1
發起者:Marcus
關鍵字:生產力、資源庫、多元思維
簡介:我們想創建一個提升生產力的計劃,集合有價值的資源,並整合各種思維工具和模型,幫助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成本,釋放更多生產力和創造力。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面對海量的數據和知識。表面上看,我們似乎不再需要建立個人知識庫,因為任何資訊都唾手可得,但真正的挑戰不在於獲取知識,而在於如何有效地處理、整合和運用這些知識。這就是為甚麼我們需要一個有效的資訊管理和知識生產系統。

我們使用Notion工具搭建資訊管理和知識生產系統,除了因為Notion的高組合性,可自訂義工作空間,選擇Notion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多人協作和分享資源。

最近半年,我我一直在實踐Tiago Forte提出的"Building a Second Brain"(構建第二大腦)理念。其中CODE流程和PARA方法,不僅改變了我的工作方式,也深刻地影響了我對資訊管理的理解。

CODE
資訊管理的四個關鍵步驟:

  1. Capture(捕捉):收集值得保存的想法和見解。

  2. Organize(組織):將收集的資訊分類到PARA框架中。

  3. Distill(提煉):將筆記濃縮為可操作的摘要。

  4. Express(表達):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和成果。

PARA
生產系統,分為四個主要類別:

  1. Projects(項目):短期努力,通常有明確的目標和期限。

  2. Areas(領域):需要長期關注和維護的責任領域。

  3. Resources(資源):感興趣的主題或可能在未來有用的資訊。

  4. Archive(檔案):不再活躍的項目、領域或資源。

實踐與反思

在實踐CODE和PARA的方法,首先在Notion中設立了一個Web Clips和Notes數據庫,作為所有資訊的入口:

  1. Web Clips:使用Notion Web Clipper工具,可以快速保存網頁文章、視頻、圖片等網絡資源(所有能使用網頁打開的都可以保存)。每個Web Clip都會自動包含源URL、標題和截取時間。

  2. Notes:用於記錄靈感、筆記、問題等非網頁找取的資訊。

為了確保定期處理收集的資訊,設置了每日和每週的回顧時間。每天早上,花15分鐘快速瀏覽前一天收集的內容,將明顯無用的資訊刪除,將緊急的任務轉移到待辦事項列表。每週末,進行更深入的回顧,將有價值的資訊整理到PARA系統的相應位置。

隨著管理的資訊越來越多,出現了一個常見的陷阱:資訊的輸入速度遠遠超過了處理和輸出的速度。儘管每天都進行整理,Web Clips和Notes數據庫中未處理的資訊仍在不斷累積。這種情況不僅沒有提高生產力,反而成為了一種負擔。

輸出驅動輸入

面對「不斷累積」的困境,需要重新審視Tiago Forte強調的"輸出確定輸入"原則。收集資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個更有目的性的方法來規範資訊管理和知識生產。

我們不應該因為某個資訊"看起來有用"就收集,而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們為甚麼要收集,能解決甚麼具體問題。

Tiago Forte推薦Richard Feynman的12個核心問題,作為資訊收集的原則,這12個問題應該涵蓋了我們時刻都想解決的問題。我們沒有必要完全依照Richard Feynman的方法,不足或多於12個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把每個要收集的資訊都指向某個問題就可以。

”問題”成為整個系統的基石:

  1. 明確目標:設定自己的核心問題,這些問題涵蓋了當前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解決的挑戰,例如"如何提高寫作效率"、"如何有效管理團隊"等。

  2. 項目導向:每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新開一個Project或Area。Project需要有明確時間,Area則沒有,需要長期迭代更新。

  3. 資訊篩選:在收集資訊時,可以問自己:"這個資訊如何幫助我解決核心問題中的哪一個?"或"這個資訊如何推進當前的項目?"如果無法找到明確的聯繫,就放果斷放棄這個資訊。

  4. 定期輸出:輸出是最終目的,沒有輸出,收集的資訊就毫無意義。

個人化的資訊管理和知識生產系統

一個有效的生產系統不僅僅是工具和方法的集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要求我們時刻保持目標導向,將每一次資訊收集都與具體的問題聯繫起來。

建立一個更加個人化和高效的知識管理系統:

  1. 每日收集:使用Web Clips和Notes數據庫收集各類資訊,但更加注重質量而非數量。

  2. 每日整理:早晨15分鐘快速處理,將資訊初步分類到PARA系統中的相應位置。

  3. 週期性深度處理:每週選择1-2個重要主題,深入整理相關資訊,形成結構化的知識。使用Notion的數據庫關聯功能,將相關的Projects、Areas連接起來,形成知識網絡。

  4. 定期回顧與調整:每月底,回顧整個系統的運作情況,評估哪些方法有效,哪些需要改進。重新審視核心問題,根據生活和工作的變化進行調整。

  5. 輸出驅動:再三強調收集的目的是為了輸出。

這個性化的系統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增強了對知識的掌控感。最重要的是,幫助我們將零散的資訊轉化為有價值的知識,並最終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不斷的實踐和調整,一個真正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必須是動態的、靈活的,能夠適應個人不斷變化的需求和目標。一個存儲和組織資訊的工具,是一個促進思考、激發創意、推動行動的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工具是其次,但更關鍵的是背後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培養。

使用Notion建構的系統

因應Notion的Block結構,在Tiago Forte的"Building a Second Brain"基礎上,加入一些個人的理解和工作習慣進行調微。

創建4個Database

  1. Problems:設定你的工作或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2. Projects/Areas:Projects有確時間的計劃、Areas是長期發展的計劃,沒有時間,需要持續更新。

  3. Web Clip:收集網路的資訊。

  4. Note:收集非網路的資訊。

工作空間結構

每個Project或Area的頁面,都包含Resources、 Distill、Express空間。

  • Resources:是連結Project或Area的Web Clip和Note。

  • Distill:你正在處理的工作內容。

  • Express:工作成果、已完成內容。

資訊分配流程:Web Clip/Note→Problems→Projects/Areas

  1. 歸類資訊類型。

  2. 連結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問題可能是Problems,也可能是Projects或Areas,因為Problems是大方向的問題,Areas是正在處理的問題,Projects是更細分、更具體的問題。視乎你的定義。


如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到下面的連結複製到自己的Notion中,有任何擬問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是否有用,我們會繼續更新。

★Notion個人管理系統:
Powered with ❤️ by Marcus, TAP-1_土方@荒野創作

wildmixone.notion.si...

歡迎留言: tally.so/r/3E0zoB

結語

在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真正的挑戰不是獲取知識,而是有選擇性地吸收和運用知識,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構建個人化的知識管理系統,我們可以在資訊海洋中航行自如,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和行動。

CODE和PARA提供了有效的框架,但真正有效的系統必須根據個人需求不斷調整和優化。定期回顧和重塑工作系統是必要的,這不僅能提高效率,更能幫助我們在瞬息萬變的數位世界中保持清晰的方向。



在這片荒野中,每一步都是新的冒險,每一次變化都帶來新的可能,一個滾動式的不斷演進和創新的過程。我們不怕變化,因為我們深信唯一的不變就是萬變。荒野創作的發展依賴於每一位參與者的創意和熱情,我們期待你的加入,期待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旅程中,與你一起創造和分享。荒野因為有你,將會變成森林。讓我們一起,在這片不斷變化的土地上,尋找屬於我們的創作之路。


🍻加入荒野🚩發起計劃🔫參與計劃🤙聯繫我們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