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角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1號A的前世今生

角醒
·
·
大龍殯儀館

自1889年英政府租借新界,九龍半島人口遽增,政府於油麻地一帶興建多個殯葬設施,以解決與日俱增的殮葬需求。雖然油麻地直至戰後初期仍是九龍殮葬核心地帶,但九龍殯儀設施卻供不應求。而香港首間殯儀館已在三十年代於灣仔開業,九龍區就一直未有殯儀館設施。

1958年九龍殮房外貌 (今油麻地消防局)(華僑日報新聞圖片)

為應付九龍區居民之迫切需要,市政局於1957年底開投地段供建殯儀館,終由蕭明為首的機構投得。九龍殯儀館於1959年5月21日正式開業,方便了不少居民,基於其現代化的設計及樂意施棺濟貧,當時居民反應良好並接受殯儀館設於區中。

據新聞資料,開業當日上千百人慶賀,中西樂隊輪流演奏,花牌堆積如山;亦描述殯儀館美輪美奐、設計盡善盡美、設備及管理創新,堪執遠東殯儀業牛耳。

九龍殯儀館開幕當日 (華僑日報新聞圖片)
開幕當日 華僑日報頭版廣告


工業住宅混合區中的新式殯儀館

為了更了解當時大角咀街坊對殯儀館的看法,本報訪問於六十年代初將舊居和衣紙舖「寶元號」遷至大角咀的方啟波先生。談起九龍殯儀館,方先生稱早在店舖遷入大角咀前,父親已於此館出殯,皆因九龍殯儀館作為九龍唯一一間殯儀館,安排較為周到,亦有足夠空間容許親人守夜追悼和辦理儀式。

方先生續指自五十年代,大角咀就被稱為「工業搖籃」,孕育出不少工業巨鱷。殯儀館落成之先,這裏已經林立着船塢油庫以及一系列的五金店、山寨廠,當然還少不了如寶元號般回應街坊生活需求的林林總總「民生小店」。

其實當時大角咀街坊已經接受了殯儀館的存在,在工廠區上課的學生,夏令時間下午1時便下課,若然不願太早回家,又有閒錢的話,就到鄰近的九龍殯儀館旁的大排檔吃個便飯,甚至會乘機走入殯儀館享受免費冷氣。職員對於靜靜坐在一旁的學生,也相當友善,會由得他們「嘆冷氣」。

方先生直指「人總會死」,而殯儀館就只不過是服務大眾需求的設施。對銷售香燭文具的方先生而言,更是商業來往的對象,當年殯儀館的員工來取貨後,都會記錄在案,然後每隔一段日子,方先生就會到殯儀館一次過收取費用。

大角咀的轉型——殯儀館與社區的矛盾

及後香港的修造船業式微,大角咀船塢和油庫在70年代起相繼結業,而製造業亦不如當年蓬勃,大部分工廠早已在80年代北移。

政府又在1989年宣布「玫瑰園計劃」,啟動西九龍填海工程。伴隨着1998年奧運站的啟用,以及中銀和匯豐中心落成,原本由工業和住宅混合而成的大角嘴,已經蛻變成商住混合的社區。

有別於殯儀館初建時期,今日的大角嘴不論是人口還是地理面貌,也跟昔日的工業重地截然不同。當日「光鮮亮麗」的殯儀館,今日或許已成為「格格不入」的建築物。在早年的網絡論壇,可以見到有網民認為殯儀館不符合現今的環境衛生,有損市容。

殯儀館周邊環境

曾為遠東牛耳 如今進退兩難

區議員早於2009年已提出殯儀館搬遷事宜,雖然此事至今仍未落實,但九龍殯儀館當時接獲街坊意見後,在2010年把燒爐換成環保爐,以望減少空氣灰燼的問題,可見殯儀館有嘗試作出配合。

在2013年油尖旺區議會食物及環境衛生委員會,區議員提到灰燼問題有改善,但仍提出「以現時的發展,居民與經營逾 50 年之九龍殯儀館共存於社區,實在不合時宜,而長時間限制土地作殯儀用途亦有礙本區長遠發展。」的意見。

另一方面,紅磡作為九龍殯儀館謠傳的搬遷地點,亦不乏反對聲音。紅磡區內本來就集中了大量殯儀設施,對於九龍殯儀館遷入的傳言,街坊擔心紅磡會變成「殯儀樂園」,鬧得沸沸揚揚。出於「鄰避心理」,即使九龍殯儀館落實搬遷,無論目的地是哪裏,都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本報就此訪問九龍殯儀館營業經理何建小姐(Angel),她指現時未有收到搬遷紅磡的消息。但問到她的個人意願,她卻表示搬到紅磡或許會更為不便,因為她已經習慣在大角嘴服務的日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大角嘴街坊」。

| 何建小姐的訪問將於 角醒 - 大角咀社區報 @TKTawakening Facebook專頁。

何建小姐

與大角咀一起蛻變

Angel至今已經在殯儀館工作了13年,她坦言自己留在大角嘴的時間比居住地區長得多,平常食飯或外出散心,都離不開大角嘴,而她也留意到近年多了年輕人、多了豪宅、也多了小店,整個區有活力得多。

殯儀館打後的必發道、洋松街、福全街一帶,今日依然可見昔日製造業擔綱的工廠大廈,雖然地舖仍然是五金舖、車房等老舖,但現在還多了年輕人租借並翻新樓上單位為髮型屋、工作室、band房等用途。

早前我們在社交平台收集了大家對殯儀館的問題,有街坊問到殯儀館有否考慮裝修以改善環境陰森的格局。其實除了上述提到的環保爐,九龍殯儀館在2008年就開展了翻新改建工程。

工程新增了多項現代化設備,其中較為特別的,相信是將館內3樓全層改為靜音層,提供寧靜的地方舉行追悼儀式。時至今日,九龍殯儀館的教堂仍是全港唯一專為治喪而設的教堂,相信這些翻新都是為了迎合近年社會對辦喪事的需求。

美麗是需要被發掘

大家平時經過殯儀館,或者都只會急步走過,即使稍有回望,看那久經風霜的外牆,可能只覺得是一幢舊式建築物,但其實它並不如想像中殘破,內裏的裝潢、整潔的間隔、彩繪玻璃、骨子的教堂,都能夠見到歷久彌新的一面。

提到Angel工作的原動力——街坊主動向她打的招呼、擔心他們通宵工作會餓壞而送的零食……這些關懷足以令她感覺到自己確實地存在於這個社區,她更遇過一些街坊的父母以至祖父母都在九龍殯儀館出殯,這些都是多年來與社區結下的緣份。

座落在楓樹街的九龍殯儀館,亦儼如一棵老樹,植根在大角嘴這個社區。眾人都喜歡靜坐欣賞楓葉隨季節之轉變,今日的你又會否願意停步,注視身邊稍縱即逝之變遷?

記者:南瓜、Fred | 攝影:Belle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