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模糊種族疆界的「慰安婦」 呈現大時代下的普世悲劇—《櫻》

WencheWu
·
·
IPFS
·
主角盧英珠是一名日治時期的朝鮮少女,在二戰期間因為家境貧苦、並且還有一個妹妹要養,誤信了日軍徵求「看護婦」的謊言,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淪落為慰安婦。儘管距離終戰只剩下不到兩年,這段日子卻成為盧英珠這輩子最痛苦的回憶⋯⋯

一九四四年的台灣初春,從朝鮮被騙來的年輕女子與高喊著「天皇萬歲」的日籍飛行員在四疊半的房內展現真心。彼此相依,度過迎面而來的責打、欺瞞、虐待、侵害、戰爭與逃亡,在這幽暗的時代夾縫中,閃耀著雖然微小卻最為耀眼的人性之光⋯⋯

上次閱讀關於慰安婦的作品,應該是韓國作家金息所寫的《最後一個人》,儘管同樣是以朝鮮慰安婦為主角,由台灣作家所寫、加上把場景搬到台灣本土,卻也讓讀者對於《櫻》這本作品,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來到台灣的韓籍慰安婦

主角盧英珠是一名日治時期的朝鮮少女,在二戰期間因為家境貧苦、並且還有一個妹妹要養,誤信了日軍徵求「看護婦」的謊言,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淪落為慰安婦。儘管距離終戰只剩下不到兩年,這段日子卻成為盧英珠這輩子最痛苦的回憶,不只成為了他人洩慾的工具,也深刻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過程中她也曾遇見願意付出真心的對象,但兩人的命運卻難以擺脫整個時局的牽引。

雖然在翻開之前就知道這是一本關於慰安婦的小說,但實際閱讀過後帶來的震撼還是比想像中來得大。可以感受到作者為了完成這部作品,一定針對現實當中慰安婦所經歷的苦難做過紮實的研究,也因為如此,不論是書中關於她們經歷的描寫,或者是藉由盧英珠來呈現出的慰安婦心境,都讓閱讀《櫻》這件事變得有點沈重。就像是封底所寫的,「愛情」也在這部作品當中佔有一定的比重,甚至可以說它企圖想要呈現一對在戰爭陰影底下的苦命鴛鴦,但和慰安婦本身的描寫比起來,愛情故事反而並不是那麼重要了。

儘管不完美 卻讓人印象深刻的悲劇故事

就閱讀體驗上,《櫻》並不算是完美,還是有一些在語句當中太常重複使用的字,還有過於刻意追求文學性,實際上跟主線劇情並沒有太大關聯的場景描寫,連帶也會影響到閱讀的節奏;但隨著故事的情節越來越緊湊,描寫的內容變得更深入,那些用字遣詞上導致的小干擾,也會變得相對不起眼。此外,藉由把日本人、台灣漢人、原住民族與朝鮮等種族共同安排在書中的慰安婦營業地點「鶴松屋」,抹除種族差異的同時,也讓「慰安婦」議題得以跨越國界的分隔。

相較於《最後一個人》,由「二戰迷」台灣作家張英珉在2022年完成的這本《櫻》,討論度似乎低了不少,但它所帶給我的感受卻同樣強烈。雖然在日本政府持續冷處理、相關受害者持續凋零的情況下,慰安婦的補償大概很難再有更多的進展,但這並不代表她們就應該被遺忘;以日本的國花為名,《櫻》的出現也將在台灣文學的歷史上為慰安婦留下一道證明她們曾經存在的紀錄。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