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射手媽咪婷婷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別把孩子「物化」與「人化」

射手媽咪婷婷
·
·
有時候是我們的認知跟理解錯誤,把「沒辦法」當成了「不願意」

最近看了一本書裡頭有提到許多父母在教養孩子時所產生的謬誤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物品」或是當作父母自己的附屬品,也容易把大人自己已經成熟的理性思維套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須要能克制情緒保持理性,這些要求孩子「人化」的行為都是沒有道理的。

物化孩子

當你把一個人物化的時候,基本上是不會想要傾聽他的意見的,因為他就是一個物品,物品只能任人擺佈,今天你把它放到這裡放到那裡都是由你操控,物品沒辦法有自己的意見,就算有意見也會被忽略,這就是所謂的「囡仔人有耳無嘴」(台語:意指小孩子沒有發表意見的餘地)。

另一種物化的行為是不允許小孩有情緒反應,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會希望壓抑他,並告訴他有情緒是不好是不對的,甚至告訴他有情緒反應會讓人看笑話,且會說出「羞羞臉」這種詞來侮辱小孩讓他感到羞恥而從此認為有情緒是不對的,當一個人小時候就沒辦法表達自己情緒及意見時,長大自然會慢慢喪失這種能力,會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容易走在別人替他設計好的道路,或是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是跟父母不斷抗爭才能活出自己。

還有一種物化行為是認為小孩沒辦法處理事情而凡事協助,這樣會使得他們在長大成人後也沒辦法獨自處理問題,依賴心過重的情況之下會在社會上處處受挫而沒有競爭能力。

人化孩子

這裡所謂的「人化」是指過度期待孩子「人性化」,意思是許多大人以為小孩就跟大人一樣,應該用溝通、講道理就會有效,但卻忘了小孩的大腦還在發育,父母很容易產生一種想法是小孩怎麼會這麼難溝通?為什麼講不聽?但卻忽略了其實他們並不是故意的,在孩子的世界,感知是跟大人不同的,就像是我們時常跟孩子說等一下,但他們對於等一下沒有概念,即使我們認為五分鐘是很短暫的,但對他們來說這五分鐘是非常漫長的。

再來,大人也很容易過度期待孩子要「理智」,總認為他們「應該」要知道或是上回已經得到教訓「應該」要記得改正,然而這一切是把小孩的心智發展放在跟成年人同等的程度去要求,其實是不合理的,因為孩子不是「不願意」做到而是「沒辦法」做到,一切的原因還是歸咎於「能力」問題而非「意願」。

總之,教養孩子的過程一樣是「過猶不及」,過度溺愛跟過度期待都是每個當父母的人應該要避免的,相信他們有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該理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尚未完全成熟的心智,做個適度放手又有同理心的父母。


延伸閱讀:

是「上層腦」還是「下層腦」行為?-了解大腦與身體,了解孩子與自己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