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日记 T4 / 華僑 20210925

Forrest
·
(修改过)
·
IPFS
·
「華僑」,到底是不是又是一個,甚少被看見,卻一直在被表述的群體呢。

前幾天因為工作內容的關係,給自己生活的這個小城的歷史起了個底。提及了幾個上世紀輝煌的工廠故事,其中紙廠的創始人故事堪稱教科書級別:在上世紀初自費到日本留學 — 受到維新思想的薰陶 — 深信實業救國 — 以「愛國」+「實業救國」思想動員近200名華僑出資 — 於是開設紙廠。


「華僑」,好像是這個小城一個特別「生活化」的詞:比如說家樓下一排過往華僑的矮房屋、比如小城又別名「五邑僑鄉」;再具象一點,可能幾乎這裡的每個人都有至少一個香港(移民)親戚。不知是我太敏感還是如何,「華僑」總是在被「愛國」氣質渲染著。但我更想知道背後更平凡的故事。比如,那晚從身邊的人聽到的,說自己的親戚當初怎麼偷渡去hk。其實這時候我的畫面只有《来生不做香港人》第一集裡面被🔫的畫面,但她的口述是:其實最後只有一個過去了,因為海裡真的有鯊魚。後來有一年好像特赦,於是就獲批永居了。


小時候隱約記得自己當時在台下,很多當紅的hk影星來到這座小城,是一場(近似於認祖歸宗)的大型晚會。冷知識是,其實黃金時代下很多hk影星的祖籍都是這座小城。冷冷知識是,地域劃分是近些年才發生的事,在這之前,他們其實也不算是和這座小城有什麼關聯。但我們如今都還是只記得他們是hk人。


有多少的人想離開。


工作的其中一場訪談是一位非遺文化繼承人(具體我也不太拎得清準確是什麼title),他提及自己是在非典的時候被家族從美國叫回來,商討是否繼續做這件文化事。因為當時出口東南亞等地華僑生意受阻,類似於到了一個存亡之際的時刻。


又是「華僑」。


又追問了一下,為何做的是華僑的生意而不是大陸的?喔原來是該文化物曾在上世紀下半葉被打倒過,倒是在海外續了命脈。這個家族的遷移軌跡也很熟悉,上世紀20年代從小城遷至hk,到了改革開放的時候才回來。


「華僑」,到底是不是又是一個,甚少被看見,卻一直在被表述的群體呢。


還在聽訪談。因為要整理內容,所以每個都要聽好幾遍。其中有一個人,最開始說自己是hk人,卻又在某個被我設計的「在地問題」中說自己是江門人。


我問了問同事,你說她出生在hk、在最開始就說自己是hk人,但她祖籍是江門的,那她到底是哪裡人喔。


同事說:當然是江門人啦。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