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抉擇小故事《西瓜小偷》
小鹿很喜歡一本書《不只是寓言:77則啟發自我、翻轉思考的寓言故事集》,其中有個故事關於西瓜與一對母子:
在某個夏夜,有個農婦帶著年幼的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見路旁田裡有著星羅棋布成熟的西瓜,皎潔的月光照得大地彷彿白天一樣明亮,站在四下無人的鄉間小徑,婦人突然起了歹念:「這麼多瓜,少一顆也沒人知道。」
這麼想的婦人叫孩子在一旁守備,自己則下田準備偷瓜。就在婦人打算伸手摘下最大的西瓜時,一股莫名的良心譴責讓她收回了手,但「反正也沒人知道」的想法隨即促使她繼續下去。
謹慎起見,婦人在摘瓜前問孩子說:「沒人看到吧?」
「媽媽不用擔心,除了月亮,誰也沒有看到。」
這句話震撼了婦人,她感覺到良心的痛楚,驚慌地跑到孩子身邊。
「說得對、說得對。就算沒人在看,也有老天爺在看。媽媽差點就因為歹念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還好有你說月亮在看,才讓媽媽沒有做錯。真是媽媽的小天使。」
這是一個讓人覺得暖暖的小故事~
故事裡有孩子童真的回答,對環境的觀察,也有媽媽在聽到後良心發現的反省,對孩子提醒的感謝❤
人難免會因一時的軟弱或是貪念,想要做違反良心的事情,此時走向哪邊,就在一念之間而已!
第一次偷竊時,是怎樣的心情呢?
是只要沒有人看見,沒人知道是我偷了就沒關係嗎?
那我們不偷東西的標準就會建立在有沒有人看到,甚至是有沒有被抓到,最終形成只要沒有懲罰就沒有關係,也就是前陣子新聞中的「搶劫除罪化」,這項法案只要偷來的商品不超過950美金(約兩萬六千台幣),就屬輕罪,然後就變成我們在新聞中所看到滿目瘡痍的混亂情形....。
所以我們不偷竊,不應建立在有沒有人會看到、會不會有罰則,而是這本來就是我們不應該去做的事情。
或者我們會有「我只是做這一次」的這種心情,問題真的只會發生一次嗎?等到這個違反良心的界線被破壞過一次後,第二次、第三次的來臨,會越來越容易,跨越界線這種事情,只有零與無數次兩種,最後越陷越深的想著:做一次跟兩次都一樣,就算我這次停手,也不能抹滅曾經偷過的事實。
偷竊我們比較不會發生,但違背規定我們在日常中生活中倒是很輕易發生,明知道不能紅燈右轉還是轉了,明知道家用垃圾不能拿去公共場所丟還是丟了,只是偶爾一次而已嘛…,就圖個方便啊~
小鹿早上在市場,就會看到三、四台機車在單行道逆行.....,問題我也沒什麼資格說人家...,早上我也是臨停在紅線,衝去郵局的ATM領錢....。
這好像只是小事喔?就像開車門也是小事啊~我們都清楚突然推開車門會造成風險,但被突然開啟的車門推倒受傷的新聞有絕跡過嗎?
之前小鹿的同事曾抱怨說,爸爸騎機車時違規左轉被人拍照檢舉,她覺得對方檢舉這個很討厭,害他父親被罰款,問題明明知道是自己爸爸違規,那為什麼要怪對方檢舉呢?是因為自己受到損害?還是覺得這是小事沒差?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犯罪會帶給我們罪惡感,這是我們的本能,無須懷疑,但就像杜斯妥也夫斯基所說的:人類是對什麼事都能很快習慣的動物。
我們有良知、良心,卻太容易麻痺,人心太容易失去警惕,想著便宜行事,要避免掉最後對為惡缺乏罪惡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第一時間就不要去做,就像是我們都聽過的一句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除了「就算以為沒有人知道,但也有天地眾神在看,自己與同夥也知道,遲早會有暴露的一天」這個意思外,也有「不管有沒有人在看,我都不會改變自我的言行,一舉一動都要循正道而行」的含意。
畢竟真正能為自己人生與會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要一直在正道上坦坦蕩蕩純然無瑕的走著,還是在旁門左道上空虛偽裝的走著,都是看我們在每一次的覺迷之間做出了什麼選擇而定。
聊得太久了,剩下的我們明天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