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子宮頸抹片車檢查心得

射手媽咪婷婷
·
·
IPFS
·
健康檢查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記得做喔!

前一週看到社區大樓公布欄貼出5/1早上8:00-11:00在活動中心有許多項目的健康檢查,免費的各項檢查有不同的年齡門檻,以下先看看衛福部公布的資訊。

原本以為我可以做免費抽血檢查,早餐都沒吃就空腹前往,結果一到了報到櫃檯,志工跟我索取健保卡時還跟我說:「妳不符合抽血資格吧?!」(免費資格是40歲)

這句話整個讓我瞬間飛到天上還轉了好幾圈,根本是本日金句啊啊啊啊啊!(繼續餘音繞樑中)

結果健保卡一查詢結果,我還真的不符合抽血資格,今天只能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其實這也是我今天來做檢查的目的。

產後三年多,印象做了2次抹片檢查,去年又遇到搬家太忙沒有做檢查,原本正盤算要找時間檢查,沒想到就遇到的桃園醫院來社區服務,真的好幸運好感恩。

填了一些基本資料之後,志工阿姨告訴我可以領小禮物,於是我到了另一張桌子報到,志工阿姨不知道為什麼竟然很好心主動跟我說:「如果等一下做抹片覺得醫師不錯,可以主動詢問醫師的名字,畢竟婦科對女人來說很重要。」

今天收到的小禮物

我問志工阿姨:「請問今天做抹片的醫師是女生嗎?」

志工阿姨說:「今天是男醫師,女生才不會疼惜女生,男醫師比較好,女醫師都會覺得這又沒什麼,真的男醫師比較好啦!」

阿姨的說法其實很多女性都有相同的感覺,雖然我看婦科的經驗非常少,目前為止只遇過一個女醫師,其他多數是男醫師,確實男醫師有特別溫柔。

我拿到的號碼牌是066 (自我解讀為六六大順)

接著我被志工引導至做抹片的地方,我原本以為是一個小房間,結果看到的是「子抹車」(子宮頸抹片車)

這一台車同時可以做「子宮頸抹片」及「乳房攝影」檢查,車子外頭分別有兩種檢查的燈號,我抵達的時候大約還要等15個人,等候的時間大約有半小時左右。

進到車子裡頭後有護理人員詢問要做的檢查,並指示我到一個簾子後方把內褲脫掉(乳房攝影的話要換衣服),一出來後就在照片左方有一個很狹小的空間放著一張診療椅,其實我有點嚇到,因為空間實在好小,有一位年約三十幾歲的男醫師跟護理師在診療椅前等候著我。

醫師指示我先坐上診療椅再慢慢把雙腿放置在椅子兩方,醫師很溫柔告訴我不要緊張(其實我內心還是有點緊張),接著應該就是把陰道擴張器放進來,醫生有詢問這樣的感覺還可以嗎?我其實是一個有異物感恐懼症的人,這樣的感覺有小小的不舒服,但更多的是對等一下醫生要對我做的事情感到恐懼。

子宮頸抺片檢查過程相當簡單,受檢者將內褲脫下躺在內診台上,醫師會用陰道擴張器(鴨嘴)來擴大陰道。 檢查過程是以刮棒或子宮頸刷,將子宮頸或陰道壁的細胞刮下,將樣本抹在玻片上並迅速浸泡在固定液內固定,然後送至病理科進行細胞學檢查。 只要有過性經驗的女性都建議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三十歲以上婦女的檢查費由政府全額補助。

其實醫生的動作都很輕柔,但大概是我一如往常的緊張,一直都會想要夾腿,所以我聽到醫生說了一句:「妳不要緊張,妳剛剛稍微夾一下,我現在要再重新把位置調好。」

醫生沒有責備的語氣,讓我實在很感恩,我也繃緊神經但又告訴自己腿要放鬆,這種感覺沒有實際經歷過真的很難體會,接著醫生說:「我數十秒就好了,妳也可以自己倒數喔!」

就這樣,抹片的檢查結束了,耗時很短大概不用十分鐘,醫師說接下來兩天有可能陰道會有微微出血是正常的,我也看到了醫師手上的棉花棒有血跡,其實我是第一次被告知可能會有出血的狀況。(以往的經驗沒有被特別告知)

最後,我照著志工阿姨給我的建議問了醫師的名字,醫師有點愣住但還是告訴了我他的名字並且試圖讓我看他身上的名牌,由於醫師雙手有戴手套,為了讓我看清楚名牌上的名字還花了幾秒的時間喬位置,真的是很貼心的一位醫師。

離開了子抹車走在馬路上,突然有種想哭的感覺,一種覺得自己身體被侵入的痛苦感,腦中浮現一個想法是假設我只是做個檢查都有這種感覺,那我真不知道受到性侵害的人會有多大的創傷?雖然那種「心靈受創」的感覺在我走回家的路上就逐漸消失了,但這確實不是第一次有這種感覺,短暫卻非常深刻。

最後,還是提醒大家要記得定期做健康檢查,以上就是我第一次進到子抹車的經驗分享。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射手媽咪婷婷射手座,全職媽咪/斜槓寫作者/新性感雜誌共同創辦人 喜愛音樂、電影,更熱愛閱讀,資訊焦慮症患者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298701145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d4b0ef1fd89780001fc7e91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吳淡如《這一生值得好好活》

【兒童繪本】爸爸總是有辦法

我們與精神疾病患者的距離或許比想像中的還要近:《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