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女兒》女兒身上的框架是母親的過度期待
身為女兒,妳符合母親的期望嗎?
身為母親,妳希望女兒符合自己的期望嗎?
身為女人,妳符合社會價值的期望嗎?
女性的價值何在?
身為女性,無論學歷多高或是事業多有成就,父母及社會對女性的評價總會放在「是否有結婚」、「是否生小孩」這兩點上,而母親過往無法一展長才的失落與被父權制度壓迫的委屈也容易在生了女兒之後寄託在其身上。一方面希望女兒可以力爭上游贏得眾人稱羨的學歷與成就,但一方面又希望女兒找到好歸宿生兒育女,雖然這兩者並沒有衝突,也確實有女性能完美達成,然而女性的一生,真的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事了嗎?如果沒有按照既定的人生流程走,是否過去的努力都成了泡影,人生也不再有意義了呢?
書中的主人翁是一位犧牲自我發展而辛勤扶養女兒長大的母親,希望女兒有個穩定的工作(公務員或教職)、足以負擔基本生活開銷的經濟能力、陪伴度過一生的伴侶(婚姻),無奈女兒的工作不順遂(流浪教師)、財政出現缺口(無力償還債務)之外,對母親打擊最大的是女兒是一位女同志。眼看女兒的人生一團混亂還必須要與伴侶依靠自己,身為母親的失落與憤怒油然而生,而這一切在女兒與伴侶搬來與母親同住之後達到白熱化的境界。
那些不相干的人與我何干?
小說中安排了另一位女性的角色則是這位母親在安養機構照顧的一位名女人,這位已經年邁的名女人在年輕時做了不少善事,幫助了一些與自己沒有血緣的孩子,然而晚年罹患了嚴重失智症卻沒有任何家屬來探望,讓這位母親感到不勝唏噓,不斷在心裡質疑著為什麼這位名女人要去幫助那些跟自己不相干的人呢?幫助別人的下場也不過如此,真的值得嗎?
而母親的吶喊源自於女兒即便工作與經濟不穩定,仍然投身於爭取同志權利運動,在街頭吶喊抗爭的模樣在母親的眼裡都是不務正業,為什麼要多事浪費時間在不相干的人身上呢?好好的過平凡生活難道不行嗎?但女兒的一番話震撼了我,她說:「像媽媽這樣的人在阻止,才讓我們什麼也做不了。」意思即是這個社會就是有這麼多人冷眼旁觀,才會讓少數人明明權益受損了卻還得不到眾人的支持,這也同時點出了女兒身為女同志所面臨社會的歧視與碾壓。
身為一個母親,不希望女兒去當志工、社會運動者,但當女兒身為少數的那一群人,當真還抱有相同的想法嗎?那所謂母親期待的「平凡生活」其實是極不平凡且費力才能爭取得到的,在那位名女人被任意對待丟棄的處置中,這位母親才意識到世俗的框架並非不可拿掉,要改變這世界的冷漠與敵意只需要挺身而出,曾經以為那是不相干的人事物,其實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理解到接納是一段過程
小說中也深刻描繪了身為一位母親對於女兒是同志所產生的諸多情緒,有自責、擔憂、恐懼等等,母親不能理解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讓女兒與結婚生子絕緣,更難以想像女兒與另一位女性同床共枕發生親密關係的情景,而這一切彷彿全盤否定了自己多年的養育辛勞,母親在對女兒產生反感的同時其實也在折磨自己,長期的失落感所造成的憂傷鬱結也是一種心理創傷。
若是身為父母的人可以先理解自己兒女與別人「不一樣」並不是一種罪過與失敗,並且把命運之繩慢慢交回子女的手中,我想這已經是一大突破,至於全然的接納則需要時間,不需要太過心急。
愛的寬度決定你的幸福
許多女性總認為自己辛苦懷胎生下的孩子,就應該是由我們自己精心打造,就好像是一件物品從無到有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形塑,如果做不好還能再重新打造一個直到滿意為止,但人可不比物品,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考與特質,若是不提早認清「孩子終究要過自己的生活」這一點,那身為母親的愛將會非常沈重,甚至會壓垮孩子而造成悲劇。打從幼兒時期該吃什麼東西、吃多少量、喝多少水都要控管的母親,這種焦慮若是延續到孩子長大成人還沒有減緩,那這樣的愛只會讓孩子遠離母親,不僅自己放諸在孩子身上的期望落空,還讓彼此的緣分越來越淺薄,這難道是身為母親的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作者金惠珍的這部小說探討的不只是女性所面臨的各種剝削,還有更多為人父母的求好心切與巨大失落,同時也挑戰了女性成為社會運動者的議題,呈現了現今社會出現的另一種女性樣貌,是很值得深思與探討的一部社會寫實小說,透過作者筆下的女性角色就彷彿說出了我們的心聲,不管是身為母親或是女兒的妳,希望我們都不要再感到自責與愧疚,只要記得任何過度的期望都比不上親人之間緊密的關係來得重要,在彼此互信互愛之餘也要多付出愛給其他更多需要的人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