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的微光:我把書當成早餐

Marcus
·
·
IPFS
這段時間對我來說不是專注學習,而是刺激思考

上半年的閱讀分享中,我寫了自己從「閱讀障礙」到開始擁抱閱讀的轉變,而下半年,閱讀依舊繼續,只是步調和方式有所不同。

每天早上我會安排一段10-15分鐘的閱讀時間,這段時間對我來說不是專注學習,而是刺激思考,不需要一次消化太多內容,像碎片式的閱讀一樣,每天閱讀一點點,更有效吸收內容。

為了「有效」閱讀,我會選擇實用性較強和容易分段的書籍,避免需要大量背景知識,而且每一章節最好能獨立成篇,即使只讀幾頁也能獲得完整的想法。這類型的書最適合早上閱讀。

在這段閱讀時間,經常會觸發一些靈感或支持。在沒有看《就位》之前,我就在幻想工作流程就像下廚一樣,處理工作事項就像煮一道菜,你需要有組織和合理地安排優先順序,當遇到多個工作事項重疊的時候,才會有效地煮好每一道菜。而這本書正好就是以廚房的工作系統來比喻,閱讀的時候就像作者在和你說:「你的想法其實很讚!」

上半年我習慣在Threads上分享每日的閱讀筆記,我會把當天讀到最有感的那句話或一小段內容分享出來,並寫下自己的理解。從九月下旬開始,我沒有更新,並非停止閱讀,因為不是每次都會對某段內容有獨特的感覺,每天更新反而變成為了分享而故意找出來,所以我在想,可能每週寫一小段或讀完一本就寫一本就好。「在想」的這個狀態很可怕,結果,直到現在還在想(^_^;)。(2025希望想好了吧)


與上一篇分享一樣,我會以個人的理解分享每一本書:

推力

人們會受到認知偏誤和環境因素影響,因此,運用「推力」(Nudge)就是一種不用強制,卻能有效引導行為的方法。核心概念很簡單:改變選擇的呈現方式。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學校餐廳案例,單純調整食物的擺放位置,就能顯著影響學生的飲食選擇。有趣的是,推力也可以反過來用,變成「淤泥」(sludge)——讓簡單的事情變得繁瑣。取消付費訂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雖然這本書的是教你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涯,但我覺感重點不在規劃,而是帶出了「你的人生應該由你自己來決定」。書中告訴你很多如何做的方法,例如,把人生分為健康、工作、遊戲、愛四個面向的「生命設計儀表板」,還有設計生活「原型」和撰寫「奧德賽計畫」等,可以參考這些方法來幫助正在思考的你。最後我認為,試試就好,不用過於認真追尋這些方法,因為「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


最強思考整理術

通常我看到標題帶有「最強⋯⋯、史上⋯⋯、⋯⋯聖經」的書都不會看,但當時剛好在整理雜亂的資料夾,就覺得:「好吧,看一下你有甚麼招!」說真的,有點小驚喜,有些點還覺得蠻有哄鳴的——把找東西的時間換算成時薪。大家一定有遇到過,用過的東西沒有放回原位,下一次用到的時候就找不到了。找東西是個黑洞,不會覺得找30秒或1分鐘有甚麼大不了,如果給找東西報個價,1秒1元,就會覺得找東西有多貴!


先問,為什麼?

Simon Sinek的「黃金圈理論」,不用多說,但個人感覺書中的例子可以少一點點。


AI世代的創意教養

坦白說,最初是被「AI」吸引我才看的。印象很深刻的是說到關於家庭教育,孩子的教育很多時候都與父母有密切的關係,但父母的知識有限,需要外部的力量來幫忙孩子成長,而這時候父母應該要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而不是複製標準的目標。雖然覺得書名有點標題黨,但內容還是很不錯的。


執行長日記

這本書與「The Diary Of A CEO」podcast同名,是一檔訪問公司CEO或個人創業者的節目,而書中是他自身的經歷和訪談後歸納出的經驗分享。很喜歡每個章節都會給一個小結尾,也就是副標的那33條法則。不管你有沒有創業,其實也蠻值得看的,可以先看一開始的「5個桶子」比喻再決定要不要看下去。


高效原力

關注了Ali Abdaal一段時間,他主要在YouTube上分享生產力、個人成長方面的內容,這本書是他最近一年推出的,主要是說正向的情緒是提高生產力的原動力,我覺得可以結合幾本這類型的書做主題閱讀,應該會比較高效。


就位

對工作流程有要求的人應該很喜歡這本書,所有東西都要「就位」!意思就是有系統地完成某件事,減少重複工作,必須要把時間用對。「就位」(Mise en place)源自廚房工作的方法論,我特別喜歡這個觀點。在多人協作的狀態下,通常會產生很多溝通成本,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工作系統,如果以主題式的工作方法溝通,會不會減少一點學習成本?


小島經濟學

我很少看這方向面的書,因為覺得不知道從何入手,但是也很想了解經濟學原理,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適合的書。某一天偶遇這本書,封面看起來還不錯就翻了一下。故事從一座原始小島開始,慢慢發展成現代社會,每到一個知識點會用真實的案例說明經濟學原理,很容易理解,對於想輕鬆了解基本經濟學的讀者可以看看。


個人時代

看這本書是因為我也認為未來的社會將會越來越個人化,或以更小的群體為單位,而且正在發生。所謂的「個人時代」要做甚麼?我很喜歡作者說的「 Think first 而不是 Just do it 」。在行動之前需要知道問題的問題是甚麼,哪麼我們如何知道?「會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生」,作者不是隨便說的,而是以數據來說明:看似突發的社會現象,其實早有跡象可循。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