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WrightF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Medium、方格子、Matters 使用札記(2021)

WrightFu
·
·
儘管有關寫作平台比較的文章,早已是一個老掉牙(但又長期不缺人寫+討論)的議題,但這一年,自己在這三個平台上有著一些新的使用習慣,加上各種的風風雨雨,也產生了一些新的體會。

儘管有關寫作平台比較的文章,早已是一個老掉牙(但又長期不缺人寫+討論)的議題,但這一年,自己在這三個平台上有著一些新的使用習慣,加上各種的風風雨雨,也產生了一些新的體會。

Medium

Medium 這個平台如何忽視、無視華語用戶的需要,自己早已寫厭了,在此不作補充。但在 2021 年,看到有些在上面筆耕多時的香港文友,也終按捺不住,決定棄場,這情況反而讓自己催生了開設香港文友社群的意念,作為讓文友分享新的文章、吹水交流的平台,也盼望這些也算是「萍水相逢」的關係,不因大家四散到不同的文字平台,而無疾而終。在了解文友的意願後,確定上述需求的存在,社群於八月中在 Discord 正式建立。

此外,因為在 Medium 越來越難找到自己有在追蹤的創作者的文章,適逢新的 Lists 功能在七月推出,自己也略盡了一點綿力,開設一張公開的名單,彙集平台上有使用 LikeCoin 的創作者的文章,盼望有一個渠道讓更多人看得見這些文章。

這兩件事情,後來反而增加了自己逗在 Medium 上面的時間,一來希望盡量尋找、邀請更多(散失了的)香港文友加入社群,而搜索仍在默默寫字的文友的文章放到 Discord 或 Lists 上作策展,也是需要花心力的一件事。對 Medium 不再抱有期望的時候,使用時間卻越加上升,其實也是一件有點諷刺的事情。

文友群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有超過 100 人加入,也有過幾次熱烈的吹水時光。不過近來,看到文友分享文章、吹水閒聊的氣氛比之前有所冷卻,也有文友退群。雖然自己一直不以「群主」等身份自居,堅持社群是由文友共同擁有,亦不刻意去做所謂的管理,但也有一刻懷疑過,是否因為自己的一些行為舉止問題,導致文友們不再願意透過這個空間分享文章、抒發己見。

與此同時,近月在 Medium 上看到的現象,乃就算是以往能夠獲得不少拍掌的文友,他們的新文章獲得的拍手數,比之前再減少了一些,例如史兄的文章,以前刊出不足一天,已經可以有過千拍手,但現在隔了兩天,卻可以只有四五百個拍手;有更多的文章,就算自己過了數天才有空瀏覽,但讀完後,才發現自己是第一個給予拍手的讀者。

明白在如斯的形勢下,有很多人陷入了失語狀態,有口難言,或想不到還可以書寫甚麼。但另一道未解的題,是文友們是單純不想留下足印,而在讀過文章後不拍手,還是根本連打開 Medium 讀文章的意欲也消失了。

所以,自己還是很佩服那些長期沒有人替自己文章拍手,但仍然努力在 Medium 上筆耕的文友,雖然知道有些人就是喜歡 Medium 如斯低迷的瀏覽量。我相信,沒有哪位華語用戶會對 Medium 有很強烈的 sense of belongings,文友間合則來不合則去,也是正常不過。但日後因為開了這個頭而增加了投放在 Medium 的心力,也許仍要再調整一下。

方格子

去年秋天決定在方格子開設帳戶的時候,對這個平台已有一定的己見和了解,故此早已作出相對「佛系」的定位,沒有放太多心力去經營這邊。

不過,因為自己算是較多為其他文章按心心的人,也改不掉在 Medium 養成了的不斷追蹤新創作者的習慣,所以自己的文章在這邊的瀏覽量雖然不高,但按心心的比率卻是不低,附載在文末的 LikeCoin button 也非形同虛設的「飾物」。

可以看到,方格子的營運團隊有付出了不少心神,令這個平台做得更好,如年初推出的 Premium 會員制並廣邀重量級作者加盟、不斷完善的 SEO 方案和手機版網頁 UI、近期砍掉重練的文章編輯器等,這一篇文章也選擇了使用這邊的新版編輯器寫成。

不過,在這個號稱有 27 萬會員的寫作平台,很多文章獲得的心心數量和留言數,縱使比以前有所增加,但對比起這個會員基數,仍然是一個極低的水平,就算是大咖作者亦是。我相信,有一些曾獲平台推薦宣傳的重磅作者,可能已對此「心灰意冷」,無聲無息地斷更了。

而方格子另一個個人認為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是被重磅作者吸進來的新會員,他們的流量很難外溢至其他名不經傳但字字珠譏的創作者。本來,方格子不像(廣受香港人歡迎的)Patreon 般,創作者之間形式了互不干涉的獨立山頭;方格子的空間,可讓不同作者的文章被其他人看見,促進同溫層以外的交流,可是觀察到其他作者的文章的積效,這種空間的優點,卻沒有好好被發揮過來。

此外,畢竟方格子仍是以台灣用戶為大宗的寫作平台,縱使有不少創作者的書評、影評、社會記事等非常值得閱讀,自己也常常為這些文章給予「Super Like」,但香港的社會時事熱話,基本上不能在方格子讀得到,在香港面對著大是大非的時候,就會覺得方格子有點兒「離地」;而專門書寫香港的文章,在方格子也不容易獲得共鳴,這種「硬傷」在可見的將來,也應難以解決。

方格子於去年春天時也開始支援 LikeCoin,設置內鍵讓創作者在文末嵌入 LikeCoin button,慢慢地也累積了不少有使用 LikeCoin 的創作者。這些創作者有些本身是在 Matters 起家,或同時經營兩邊 / 有開設 Matters 戶口但不在那邊活躍,但一直覺得,這邊的 LikeCoin 用戶仍是相對被 LikeCoin 社群忽略的一群,沒有接收到很多跟社群治理、用戶體驗等相關的新訊息,以致對 LIKE 的期望,跟其他用戶帶著一些落差。

Matters

不得不說,自己在 2021 年投放在 Matters 的心力,比前兩年有所減少了。

2021 年的 Matters,雖然出現過好幾次小號、無差別按讚、文章道德情況等紛爭,但這些並非自己減少使用 Matters 的主要原因。我始終覺得,當下的 Matters,跟當初「公共討論、知識生產平台」的願景,已是越來越遠。儘管現時仍然有一些作者、公知在發表非虛構報導、深度知識文章,但這些文章顯然已不是平台現時的主流了,也很難成為熱門。

自己當初在 Matters 開設帳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想讀到更多深度的知識性文章和公共討論,以及在其他平台難以接觸到,來自牆內的聲音。但必須指出,現在的 Matters,跟生活類博客的分野,確實不多。就算在兩岸三地發生社會大事的時候,仍有勇士願意書寫相關議題,但這些文章的瀏覽量和關注度還是敗給生活類文章。當一個讀者看著 Matters 打著「公共討論、知識生產平台」的旗號,卻發現平台上的熱門,卻是雞毛蒜皮的紛爭,著實是一件十分趕客的事情。

年尾的時候,在 inside.tw 讀到張潔平的訪問,對早前推出 traveloggers NFT (其實我沒有登記空投也沒有在 OpenSea 入手)背後的脈絡和未來 web 3 趨勢下的發展願景,有了多一點的了解。Matters 團隊在這個範疇所作的嘗試,謀求內容變現的新出路,是值得鼓勵的,只是在這一刻,暫時仍未見 traveloggers 有甚麼公共性質的應用,而就算牆內的空間不斷收縮,變得繃緊,也再看不見很多被封號的微博、豆辦用戶外溢至 Matters。

Matters 早期的定位和風氣,於我來說,絕對是一種羈絆。倘若原初的 Matters 已是現在的模樣,自己不一定會有當下五味紛陳的感受,當然也可能不會在內測的時候,已有要開設帳戶的衝動。

小結

2021 年,只有一年壽命的台灣博客平台「探路客」疑因遲遲未能探索出獲利模式,宣佈關站;而在元宇宙和 SocialFi 等概念興起下,亦有一些跟區塊鏈相關的寫作平台如 Potato Media、mirror.xyz 等推出市場。從其他文友的心得分享所見,新的平台因為暫時仍未見很多華語 / 香港用戶加入,或本身內容風氣不合自己需要的緣故,所以自己暫時仍未開設戶口,畢竟要 manage 太多的平台還是會有點吃力。但倘若有一個新的平台能夠發展至有一定數量的華語 / 香港用戶,內容質量亦有一定水平,自己還是會樂意加入使用。

至於既有的 Medium、方格子和 Matters,除非有一些踩中自己紅線的政策更動,否則也未有完全放棄使用的原因,只是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心力下,對它們各自的付出,相信會有持續的調整。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