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而旅行?旅行「沒有用」又如何?
寫於2019.10(所有照片都由本人拍攝),翻到疫情前的旅遊舊文,真是懷念呢。
前段時間在花蓮的青旅里遇到一個從剛大學畢業,從台中來打工換宿的男孩,交談之中他跟我說他來這家青旅已經換宿三個禮拜了,過幾天就準備回去了,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快就回去,不像其他人一樣邊環島邊換宿,反正正好畢業有的是時間,「我來這裡三個禮拜了,感覺也沒學到什麼或者也沒有讓我更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感覺回去工作比較實在。」
旅遊有什麼用啊?
我想起來我2017年從澳洲打工度假七個月之後回北京的時候,和一個黨員同學吃了一頓飯,才坐下沒多久他就劈頭蓋臉且帶著輕蔑的口氣問:「所以你去了一趟澳洲,得到了什麼啊?」語氣裡面充滿了質疑,他是一個典型的相信大多數人走的路才是「對」的人 — — 實習/找工作/考研/出國讀研,那些努力學習,增加自己的工作經歷,讓自己的學歷更高,都在做很「有用」的事情,而我居然選擇出國「旅遊」,用他的話來說,究竟旅遊有什麼意義啊?有用嗎?能讓我賺更多的錢嗎?
一句「得到了什麼?有什麼用?」這個同學對我的質疑點出了所有亞洲人對間隔年甚至是旅行這件事情的疑惑。
當時的我面對這個問題其實是有些無所適從的,就像是剛從拳擊場戰鬥完的拳手一下場就被記者圍堵問對這場比賽有什麼感想。
我說不出來,我不知道是因為我沒來得及思考還是真的這件事並沒有給我帶來所謂的成長。
只是我當下的感覺就是「為什麼要有用?」我其實甚至是非常反感這個詞的,在中國人的語境里卻是非常常見以及反映出中國人的價值觀的一個詞,因為中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衡量這件事情「有沒有價值/意義」或者「有沒有用」,不管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在這個功利的標準之下都顯得非常無聊世俗,我們做的每件事情都必須仔細衡量是不是對未來「有用」嗎?這個語境下的「有用」又狹義的只是指對「職業生涯」有幫助的事情,比如對履歷加分、賺錢、留學鍍金回來「有面子」
「有用」就是以後能找到一份穩當的工作做到死,「有用」就是成為這個社會標準制度上的成功人士,如果我們厭倦了從小被教導一定要做有用有意義的事情:上學、讀書、考研、出國深造、補習、實習、工作甚至我們學的才藝都是大人告訴我們以後會有用的事情,比如學鋼琴比較有氣質,不要學架子鼓因為看起來太像壞小孩。
「沒用」的事情就是發展自己的愛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閒暇之餘畫畫、彈吉他、塔羅牌占卜、研究植物學、探究光明會,即使沒有回報也非常滿足開心,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可能沒有任何幫助也賺不了錢,那在這個社會裡它就是「沒用」
如果我們就想做一次只是自己喜歡、想做的事情會怎樣呢?
對,沒有用會怎麼樣?然後我就去「環遊世界」了
我就帶著這種的想法,2016年去了澳洲,做過兩天的服務員、酒店清潔工、水果包裝工,試過無數次服務員的工作也被拒絕了無數次,甚至在最後是找了一個在商場賣山寨足球產品的工作,攢了錢之後從澳洲的東南海岸沿著海岸玩到了東北海岸,度過了七個月。
這是我去過的第一個國家,也是第一個西方國家,對我的價值觀造成了很大的改變,從對勞動階層的鄙視到重新理解,我見識到在另一個文化下對生命的全然不同的態度 — — 快樂、自在、愉悅、輕鬆和尊重,體會到了在一個自由自在的大環境里是什麼感受,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人民又是多麼的輕鬆,他們對各種不同種族人群的包容,對性的開放和自主性,對自己的自信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對陌生人的友好,在街上隨便和人搭話的放鬆,一個高度文明發達國家的自信。
接著2017年我去了歐洲三個半月,如果說把澳洲比作人類經濟文明高度發展的代表,這個社會就像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泡泡一樣,不知人間疾苦,那麼意大利就像是人間疾苦本身,這裡充斥著從北非坐小船偷渡來的偷渡客,賣著手環,還有景點到處都是的吉普賽人在乞討,也有賣花的難民,佛羅倫薩市中心各處是賣皮包的印度移民,猖狂的扒手,這裡有著經歷繁華過後的滄桑,浪漫背後的殘酷,似乎讓我剛從澳洲這樣的「天堂」馬上跌進了現實里。
從與一個個90年代從中國農村用身上僅有的錢買上機票就再也沒回中國過的初代移民的對話里,看到生活的殘酷真相,在西西里這個偏僻的小島里的雜貨店裡遇到三十年沒回過中國的老頭,至今看到講華語的人仍激動萬分,但他的黑工身份卻也不容許他再次出境,他從沒有出過意大利。
在歐洲我也第一回體驗了沙發衝浪,住在陌生人的房間里,甚至有的host還會做飯給我吃,聊音樂聊旅行聊中國,在一些希望艷遇的一些host的眼中仍保有尊重,我一直覺得沙發衝浪這樣一個觀測人性的平台,讓我更立體地看到人性的各個稜角,它往往不可能僅僅是善,也不僅僅是惡,更多時候,人性都在灰色地帶徘徊。很多人覺得很神奇,為什麼要幫助陌生人呢?你要說他是心懷鬼胎也罷,是真的善良也罷,很多人不待見有些人利用它來認識更多異性,但你又能如何控制它呢?
在西西里的鄉下我認識了一個語言不通的大叔,對中國充滿興趣,在阿姆斯特丹我認識了曾「租過」監獄的host,老練地聊著各個大麻品種的不同以及收集很多爵士和布魯斯黑膠的host,在埃因霍芬認識了善良無比的羅馬尼亞人geek host講述他在日本的艷遇,在鹿特丹認識曾環遊世界的host甚至還為我做了一頓意大利面。
到了倫敦的時候我又嘗試了住在一個嫁給英國人的中國人家裡當au pair,在那裡住了兩個禮拜感受到了倫敦冬天的絕望抑鬱,也被南英國的host騙過,度過驚心動魄的八小時,讓我隔天清晨連夜趕回倫敦。
青旅已經不能帶給我驚喜的時候,我用另一種方式展開了旅行,和當地人交流讓我對他們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不同於那些走馬觀花的遊客。
從沒想過「有沒有用」卻得到了更多
我後來在很多的媒體里看到有的人說,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有漫無目的的旅行,要有過說走就走的旅行,甚至要時常保持這樣的初心,不論任何年齡,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是我們永葆青春的方式。
我很贊同。如果我沒有自己一個人出去旅行,我永遠不會知道這世界上原來數千萬的遠端工作者就真實的在我身邊,而且這個群體如此龐大,也不會相信還有嬉皮這樣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可思議的生活方式,那些都是我生命的養分,對我來說這些見識這些世界觀的拓展才是更為珍貴的。
值得一提的是旅行和度假非常不一樣,度假僅僅就是為了撒錢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待在一起享受高級服務而已,永遠和自己人黏在一起也不用了解當地文化,而有「豐富營養」的多半是背包客的旅行方式,越野越好,所有的衝擊都是直面而來,浸入式的泡在當地。
在我的經驗里,我們有時候刻意而求的東西反而得不到,往往我們放寬了心態,隨著我們的心走,卻能走出一條道路來。
在我結束歐洲之旅之後,回到了台北,因為受到青旅老闆娘的喜愛,以及這幾年的旅行經歷讓我與青旅的氛圍不謀而合,我在那裡打工了近十個月,這十個月成為了我最寶貴的沈澱時間,我在青旅裡面大量的交談對話裡面,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變化和成長,和別人觀點的交流的時候看到了我自己的特別之處,看到了自己深藏著的能量,每天遇到不一樣的客人,在很多的話題討論下,我發現我變得從未有過的自信,我從小成績優異甚至考上了數一數二的大學都沒有帶給我任何實質自信,最後卻是旅行帶給了我,我驚訝於現在自己可以如此地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遇到了很多欣賞我的經歷甚至我的想法的人,對我極大的肯定,讓我一步步走向自我價值的肯定,我後來也發現是獨旅里大量獨處的時間讓我變得對自己非常的誠實勇敢,而外部的肯定又對我對自己的認識更進一步。
而這是我從一開始有所期待卻不曾把他當成目的的想法,它卻真正的來到了。如果你連花時間瞭解自己都不願意,只想通過實現外部的東西來獲得別人的肯定,那是沒救了。
人活著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
我不喜歡功利的心態看待旅行就是因為我認為每個人對旅行的期待都不盡相同,每個人的旅行方式不同,甚至有的人只想度假,地點不同,目的也不同。
而如果出發的動機往往是對世界的好奇心,對碰撞不同生命價值觀的期待,對崩壞自己三觀的渴望,對重塑三觀的盼望,對陌生人生命軌跡的好奇,對野生動物的喜愛,對這世界還有一點人性關懷,對這世界還有一點信念,那麼就會得到更多。
而不僅僅只是對生活眼前苟且的狹隘執著,對身邊事物的功利判斷,用那狹隘的眼光看這個世界,用利益來衡量所有生活美學和價值,對自己生活圈以外的世界漠不關心。
雖然這個唯物論的國家從未教過你如何欣賞生命的美,如何擁有生活信念,如何對這世界充滿愛和期待,如何對其他生命體保有尊重,如何接受和自己不同的價值觀,這個國家的教育都是利己的,都是告訴我們要做有用的事情有用的人,要按部就班,要和別人的步伐一樣,要聽話要乖要做個普通人做個正常人,很多人利用自己的「正常」來抨擊別人的生活,所以他們最終也活成了自私狹隘的人,然而旅行恰好確是一件讓你不斷打破你的認知你的三觀,讓你永遠都在自我批評和學習,都在學會尊重別人的生活選擇。
直至今日,我才明白,其實每個人的生命步伐根本不需要一致,每個人在各自不同的時區里有著不同的步調,以往傳統教育所推崇的集體主義害人不淺,它製造了霸凌,製造了許多的自我感覺「正常」和對自己惡行合理化的惡人。
有的人20歲結婚了,25歲離婚了於是成為了單親母親,有的人35歲結婚卻幸福一生,有的人20歲考上名校,25歲獲得高薪,卻在30歲遭遇意外事故,有的人40歲之前碌碌無為,卻無意之間成為了網紅,有的人30歲不顧一切辭職旅行卻在這樣無用的行為了找回了自信,在35歲重新開啓人生,獲得了他一輩子找尋的快樂,有的人順順當當地活到了60歲一切幸福美滿但卻老年喪子,有的人看起來婚姻幸福卻早已離患抑鬱,有的人事業成功卻和小孩疏離,一輩子都不願意孝敬父母,有的人一輩子都是高材生,但卻從來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又如何判斷他們哪些人是輸家哪些人是贏家?
這些故事都會是真的,但是這個社會只會告訴你教條式的一個道理就是:跟別人走一樣的路你才不會後悔,用「有用」「有意義」來束縛年輕人,讓他們成為聽話的狗,而狗被教化成功了也會想要試圖同化其他和自己不一樣的人,而用「有沒有用」來衡量自己的人生的做事準則的人,永遠將活在自己畫的牢籠裡面,還會笑看外面自由的人。
這些也都是我開始旅行之後,思維漸漸拓展之後慢慢想開的事情,我知道我的人生軌跡注定和別人不同,我就必須得靠自己走出適合自己的道路,沒有人能告訴我什麼是正確的。
我們生而不同,這才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