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支刮鬍刀廣告,讓男人們怒吼抵制
吉列刮鬍刀最近推出的廣告,響應近年興起的 me too 運動,鼓勵男人們挺身而出,制止各種「有毒男子氣概」行為。而不是用一句「男孩永遠長不大」搪塞過去。
刮鬍刀一直都是以帥氣、陽剛為主軸的產品,吉列這次希望扭轉印象,鼓勵男人們一起做個懂得尊重,溫柔而強大的人,並在推特上發起 #TheBestMenCanBe 的TAG
廣告在推特上獲得許多響應,但是也招致很多負評,男性們認為廣告刻意醜化男性,陽剛彷彿就是罪過。也因此 YouTube 上的不喜歡是喜歡人數的整整4倍之多(還在增加中)
廣告開頭就搭配吉列的經典廣告語 TheBestMenCanGet
並搭配霸凌、me too 運動新聞的畫面,不斷自我質疑 is this the Best Men Can Get ?
後段則在強調領域挺身制止壓迫的男人身影
照理來說這應該是支暖心的廣告,也鼓勵男人們挺身而出,其實這次負評這麼多,身為廣告從業者的我也有點嚇到
誰在感到不滿?
仔細觀察了批評者,大概有兩種樣貌
1.對於「陽剛」不應被批評的人
部份確實就是會認為「男人就該像個男人」的大男人主義、沙文主義者,比如會留言「老子在打仗的時候怎麼就沒人嘴男子氣概」的人,也討厭片中都以白人當作負面案例的主角。
這種負評反而比較容易理解。
2.另一種比較特別,他們其實是影片中價值的認同者。認為影片中關於阻止性騷擾、阻止霸凌這些事,大多數男人已經在實踐
其中也不乏陽剛氣質者,當然我們先不討論這是真的出自同理心,還是一種英雄救美情節、保護弱者的自大同情等等。總之他們認為自己已經付諸行動,
但影片中「改變下一世代男人」的訴求,比較像在強調「大多數的男人」都還是這樣,這使他們感覺受到了侮辱,也呼應了從2018開始對於 metoo 運動矯枉過正的反撲
有些人則認為廣告太小題大作,比如男孩們打鬧被阻止,有點像在隱涉會打鬧的小孩以後就會霸凌、強暴別人。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知道分寸在哪,也知道哪些事情不該做,不用把每個男人都當作潛在犯來指責」的心情
另外影片中的這個橋段(如圖)也引起蠻多不滿,比起台灣,國外的搭訕文化較為興盛。 許多男人認為適度的調情並不等同於性騷擾,只要女方釋出拒絕訊號,聰明的男性就會知難而退。
不用把每個人搭訕聊天的人當成潛在強暴犯 不過這點可能就是雙方見解不同的衝突點。
因為一定會有死纏爛打的人,或是惱羞成怒造成傷害的人。但男性群體將之視為少數個案,而 metoo 支持者希望沒有任何任會再受到傷害。
我覺得廣告引起反彈的原因其實隱含了好幾個議題
1. 男子氣概是否有害,即所謂 toxic masculinity
2. metoo 等運動是否矯枉過正
3. 調情與性騷擾的界線在哪裡
4. 男性們如何面對針對「特定」男性族群的指控
男子氣概是否有害
針對這點,我認為 toxic masculinity 當然是存在的,事實上從很多留言也可看出來,認為男人就該像個男人的人也不在少數。尤其刮鬍刀跟鬍子,這項男人象徵高度連結,自然有不少傳統異男覺得遭到羞辱,好啊你不要男子氣概,老子就不爽買你的刮鬍刀了!事實上廣告也沒有說男子氣概是不對的,只是指責權力壓迫的行為。而這些人正是廣告希望改變的對象,所以感到生氣反而不那麼意外 。
不過話題回到陽剛、男子氣概這件事
陽剛的人之所以會感到被羞辱,大概是因為不知道所謂「有毒男子氣概」 跟 「男子氣概」 的分別到底在哪,指責前者就等於在指責後者
事實上確實很模糊,在 toxic masculinity 這個詞出現之前大概多數傳媒也不太可能去分辨 。
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片段:
電影中的男人任性、火爆,但同時性感。他可能完全不甩女人的質疑,只落下一句等同「你安靜乖乖看著我表現」就好的台詞,最後帥氣的解決問題,而女人會用滿意的態度愛上男人
理性上來看這其實是兩件事情,「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任性衝動的態度」
但男人很容易將這兩件事連結成因果關係,正是因為我有這個種,才有擔當的氣魄。
也因此這類人通常最喜歡拿當兵、保護別人當作合理化「任性衝動的態度」的理由。甚至有點因為我如此了不起,這種個性也應該被接受甚至服從的感覺。
其實這兩件事的差異就在於,男子氣概不一定要任性衝動或壓迫他人,但每個人面對問題時還是能挺身而出。
只是太多過去的印象都將兩件事情連在一起,早就根深蒂固的人很難切開,因為那就是他個性的根本,拔掉了之後他根本不知道其他與人相處的模式。
我想舉我親戚的當作例子,我有一位叔叔,基本上就是挺傳統大男人,就是那種一家之主,過年發紅包開車帶全家出去玩,但家裡人要聽他的。小時候我常常被他「逗」,會開我各種無聊的玩笑,而其他人礙於他的強勢也只能笑笑說舅舅都是在跟你玩。後來大學時我們因為社會議題吵過幾次架,他大概很意外晚輩敢反抗他,雖然當下很生氣,但後來他也不太敢用逗弄或開玩笑的方式來跟我相處
結果後來我發現,除了這種模式外,他還真的不知道用甚麼方式面對晚輩,甚至可以說相當笨拙,因為上一代大概就是這樣灌輸,而且也只會用這種方式來面對他人。
所以很多因為有毒男子氣概而被批評,就大聲反撲說:所以現在是怎樣?男子氣概就是有害是不是的人。我覺得除了無法思考「火爆任性」與「解決問題的勇氣」可以拆開外,
最根本的前提是那剝奪了他們生存的方式,他們看不見除此之外的人際運作方式。
如果無法理解這種心態,可以看看這篇文章,或是看看電影<北國性騷擾>。保守主義者真正守護的是現況,而不是傳統。所以過去已經被淘汰更新的現況,他們也會守護。因此這些男人可以接受女性不應該被隨便強暴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同時他們無法接受,男性應該放下火爆任性的新價值,只覺得男人生來就是這樣。他們的觀念大概只更新到「女人是我的,由我來保護」的時代。也會覺得女人已經爭取到這麼多權力,男女已經夠平等了,現在連我身為男性的氣概都要被質疑或剝奪。
當然這聽起來很刺耳,不過卻是真實存在的想法,看看吉列下面充滿攻擊與嘲諷的留言就知道了。
metoo 等運動是否矯枉過正,調情與性騷擾的界線在哪裡?
首先 metoo 運動本身以及其價值我覺得是沒有矯枉過正的,現實中還有更多被埋沒的性騷擾、性侵害黑數。就以我自己的職場,一個風氣開放自由,支持各種進步價值的公司,有時我還是能感受到女生對於男生群體不洽當的玩笑而感到尷尬,但不會當面說出:我覺得不舒服。所以這方面我反而沒甚麼疑慮 。
但為什麼要特別把調情拉出來談,因為調情就是最難界定騷擾與浪漫的模糊地帶。可以先看個故事,大意上就是在講一個事件,支持女性主義、me too,甚至出了一本書叫「像個女性主義者一樣做愛」的演員Aziz Anzari ,卻在隨後被指控約會強暴,並引起了正反雙方的辯論。而這也是在爭論 metoo 是否矯枉過正時一個有名的事件 。 事件連結:http://queerology.net/2018/02/fuck-like-a-feminist/
關於調情,我覺得可以分成
陌生搭訕 與 認識後的調情 兩種來談
在陌生搭訕的部分,我不理解國外的文化,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討厭或接受搭訕這樣的交友方式。 但整體而言這樣的交友方式應該是比亞洲高很多的,甚至不一定是以交往或性行為目的,在國外以搭訕的方式交朋友就我個人經驗也比台灣自然很多。
那麼怎樣的搭訕算是「騷擾」呢?
這方面的判斷其實非常主觀,總之只要讓對方感到不舒適就可能算。長相、舉止、對話內容、語氣,甚至穿著體味,都可能讓對方感到不適。
但尷尬的是,在雙方互動之前,其實無法判斷這到底是積極的好感進攻,還是惱人的騷擾。以吉列廣告中這個被阻止的男人來說,看到正妹就想貼上去,或是發出hoho的聲音,頂多就是讓人覺得比較玩咖的油男。
其實從整支影片來看,確實有種尚未行動就被定罪的感覺,且影片傳達的感受就是:看到女生貼上去搭訕是不OK不舒適的。
如果單純以這則廣告來說,我認為對搭訕的指責確實有點過頭了,也不應該全面否定搭訕這個行為。但男性也應該理解,因為各種「不舒適」的經驗太多,女性會為此感到反感也是自然。正因為社會上太多讓人驚恐的案例,
女性在被搭訕時其實是被強制捲入面對「與對方進一步交流/拒絕走人」的局面,且有很多人其實是不擅長處理突發的選擇狀況的,想想你在半路上被填問卷、發傳單、賣愛心筆的人突擊是否都能果斷拒絕就知道了。
搭訕本來就是一種冒險行為,因為前題其實就是闖入對方的安全範圍,而且當下一定不舒適,只是端看雙方好感是否能克服這不適。如果多數女性都對此感到不悅,我也贊成廢除這樣的行為。但如果搭訕並不全然是糟糕的結果,那麼應該有更好的教材去指導男性如何洽當的搭訕、自然的攀談,並學習GET 到女性的拒絕訊號。
但這點在實行上又很困難,因為戀愛這件事情,說破就不浪漫了。如果對方知道你用甚麼招,就知道你的意圖,也因此很多人甚至在追求搭訕上的出其不意。現階段能做的,大概就是列出真的會讓人直覺非常不舒服的舉動,讓男人們少去踩雷,但搭訕這件事以社會風氣來說暫時還是OK的。我覺得向像是<好倫>這樣比較公開的 YouTuber 兼戀愛導師的存在是好的,雖然某些方面他對女性的思維解讀過於刻板了,但至少教導男性不要在第一印象上就讓人覺得很噁心。
然後接下來談談「認識後的調情」,無論是一面之緣,或是朋友同事,甚至是情人都算
這也是最難界定的地方,不愉快的約會、做愛經驗,究竟算不算是騷擾或強暴呢?
上面提到的 Aziz Anzari 的案例真的是很好的例子。 之前很紅的 永田カビ <我可以被擁抱嗎?因為太過寂寞而叫了蕾絲邊應召>一書中曾經提到,原本以為去了風俗能一解不擅與人溝通無法有感情生活的問題,卻沒想到當下才發覺做愛本身就是一件高難度溝通的事情。
理論上我們可以說,直接問對方就好了。但實際上在親密行為時,情緒的起伏往往是動態的。同一個人,有時渴望對方被動,有時希望對方強硬,但如果程度與情緒判讀有誤,就很容易出問題。
而且因為說出來很煞風景、很破壞氣氛、很尷尬之類的原因,有些人可能只肢體、眼神、氣氛去判讀,很可能對方其實並不情願,但勉為其難進行之後反而造成傷害。
我覺得「說不就是不」這件事情還是得持續加強,但對於失敗但不至於變成嚴重傷害的經驗,可能可以有幾次的容忍空間。因為這件事真的需要學習,以台灣來說,在性教育意識普遍缺乏的狀態下,
多數男性到了成年仍然只知道A片內的知識,無法面對實際的各種情況或挫折。不過這件事當然不是要讓女性變成男性練習的教材,而是雙方在經歷失敗或不適的經驗後,應該主動提起或是直白的溝通自己的需求或喜好,培養更好的默契。當然我知道這很難,因為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還是把性事當成骯髒事的華人社會。
男性們如何面對針對「特定」男性族群的指控
在這裡順便說一下,尼爾本人是異男,雖然比較非典型,但基本上就是異男。不過我本人應該也屬於會被陽剛族群的男性視為「女性主義同路人」之類的人
其實我不懂那些人為何如此生氣,但大概就是上面說的
1.認為自己的男子氣概生存方式受到侮辱
2.或是認為對男性的指控太過嚴厲,兩性已經很平等了別再對我說教了等等
3.所以以後我們都不要調情,都跟機器做愛好了
這方面我也沒甚麼解法,就像開頭所說的
身為廣告從業者,我也很意外吉列的廣告受到如此抨擊,因為在我眼裡這已經是頗照顧到男性尊嚴的廣告,甚至懂得將重點放在挺身而出的行為,而不是只強調指責(雖然憤怒的群眾大多只看見指責的部分)。硬要說的話,就是現在 me too 時機很敏感,如果只是針對霸凌,大多數男性應該部會這麼生氣。但一扯到 me too 和女權,一堆人就炸毛了。
或許比起高舉改變的大旗,更好的做法是創造新的體驗和實質的行動,因為保守主義者最抗拒的就是改變,但當他們發現改變後的社會其實可能也對自己有利,就會轉而守護這個現況。
我很佩服吉列以及其代理商願意挺下來,堅持這支廣告的價值,在越趨向保守以及政治正確受到質疑的當下,這真的相當不容易。雖然看見的都是放棄吉列產品,怒而拒買的人,但也不知道在極高的媒體聲量,以及一片惡評下,有多少受到感動轉而購買的人。(希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