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书评2019十大好书(非虚构类)
学术的进步需要漫长的积累,然后逐步升级,一旦中断,或许又要从头做起。过去二三十年来,这种积累已经推动了出版业的繁荣,所以我们今天才可以评选各类十大好书。反过来讲,出版业的限制,必然也将影响学术的进步。这里是四季书评评选的原创非虚构类十大好书,兼顾学术专著与通识著作,也兼顾中国内地与港台出版物,这十大好书分别是《有所不为的反叛者》、《孔子大历史》、《观念与制度》、《代表制研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1927-1937)》、《寻找亚洲》、《驯化与欲望》、《“山中”的六朝史》、《边疆与帝国之间》、《荷马之旅》。在部分专业领域,要评选年度好书依然困难重重,因为这些领域原创类著作屈指可数,这或许说明,不被中断的积累现在依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1,《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作者:罗新
出版机构: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罗新用这个题目来定义他自身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工作。那么,“不为”什么?“反叛”什么?罗新开诚布公的认为,历史并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叙述,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基本方式。正是因为历史如此重要,所有政治力量都希望控制历史的叙述而为其所用。那作为历史学家的不为,就是不能向这些政治力量低头,服从他们的意志来书写历史;而所要反叛的,是已经形成的教条,是已经被政治塑造的现有历史。这个主题听上去过于沉重而抽象,其实本书是作者20馀篇随笔的结集,都是历史研究中偶有所得的心里话。这20多篇文章,部分属于作者本业的魏晋南北朝史和古代民族史,也有跳出狭窄专业领地对大历史的思考,但都践行了作者开头的志愿:用材料和想象力,质疑现有的教条历史叙述,开拓新历史的可能疆界。(张平)
2,《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作者:李硕
出版机构: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当今儒学极热,但认真研究过孔子的人极少。诸子百家之中,儒家出现最早,文本也算丰富,但孔子本人真实的生平经历并不清晰。经过后世不断解读,他的形象就更显模糊。当年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就利用存世文献,对诸子百家的关系重新做过一番梳理,而后续的研究并不丰富,直至今天。李硕在《孔子大历史》这本孔子传记中,利用了大量最新的考古证据,结合历史文献,对春秋末期各国的贵族制政治环境做了生动的描述,对孔子的生活环境进行了还原。其中固然还有一些推测想象的部分,但也都有理有据,自成一说。全书文笔生动,清新可读,是近年来研究儒学的佳作。(梁捷)
3,《观念与制度:探索社会制度运作的内在机制》
作者:方钦
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社会科学研究“制度”已近三百年,经济学是其中的后来者,仅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出现了制度转向,从言不及制度,到言必及制度。“制度”成为经济学最为重要的的研究对象之一,制度分析也成为主流的经济研究方法之一。然而,即便在经济学内部,对于何谓制度、如何研究制度等基础性的问题,仍然莫衷一是,存在大量相互矛盾的观点和理论。《观念与制度》一书的特色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将分析哲学界的制度研究传统和韦伯的文化研究理论结合在一起,并且运用标准的经济学方法,重新阐释科斯曾经说的“真实世界的经济分析”。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制度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主观性,即观念的影响,如果无法厘清观念和制度之间的影响机制,那么经济学制度分析就是有欠缺的。复旦大学韦森教授评价认为:“这种研究到目前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而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他只是在效仿人类学家格尔兹的方式,做一点“深描”的经济研究。(谷雨)
4,《代表制研究》
作者:赵晓力
出版机构:中国与世界|当代世界出版社
《代表制研究》汇集了近十年来作者对“代表制理论”、“代表制在美国”的思考。在学科规范研究之外,本书隐含了对个体时代命运的关切。例如书的内封面设计意味深长,是一群没有面目的小人,其中的一个小人是歪的。这其实暗示着从身份到契约后,平等、彼此孤立、彼此相似的现代人登场了,它们构成了代表制的质料。在文中,作者借助霍布斯和卢梭的理论来分析这群小人的性情。有些人生来敢闯夜路,爱拼敢赢,他们是霍布斯笔下的处于备战状态、被恐惧驱动的、提前布局先发制人的人。有些人则生性温柔和平,战斗力有限,相信逃跑是有用的,他们是卢梭笔下的人。这非常写实。又如在分析霍布斯《利维坦》题图、委拉斯开兹油画《宫娥》的时候,作者讲到利维坦的凝视和个人存在的关系。当摆脱身份束缚的孤单个人被抛到世界上之后,他们依然不能真正走向独立与自治,依旧渴望在被人凝视中确证自我。于是,利维坦顺利取代传统的宗教、父权,赋予个人的存在以意义。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作者以理论、制度实践和社会经验为材料,进行了一场关照现实的非虚构写作。(刘诚)
5,《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1927-1937)》
作者:杜恂诚
出版机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在1991年,杜恂诚先生出版了基于博士论文的《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经典著作。这本《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1927-1937)》,既是《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一书的延续和补充,历经20多年,提供了超过百页的详尽史料数据;并且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经济发展“黄金10年”的宏观与微观的经济动力和过程。这本书所下的功夫与当下思想界的沉寂和学界的评价风气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这是一本值得尊敬的书,即便对于经济史研究没有兴趣的人,也强烈推荐读一下本书的前言。摘录如下:“对于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过去出过许多质量很高的资料书,对学科建设非常重要,对研究者非常有用,其意义远远超过质量平庸的研究性著作。但现在很少有人致力于此,因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考核办法不利于人们去做这些基础工作,但愿这种状况在今后会有所改变。”(李晋)
6,《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作者:孙歌
出版机构:一页folio|贵州人民出版社
阅读《寻找亚洲》,是一次非常有收获也很“辛苦”的思想旅程。孙歌老师面对问题、面对读者都很真诚,花很大的力气把自己的思索、辨析毫无保留地、最大程度地展示出来,包括自己的困惑、烦恼。她的文字绵密而有力量,读者想必会有智识上的喜悦;“寻找亚洲”实际上是一次很有典范意义的尝试,至少展示了打破二元对立、打破西方的或者别的什么区域的中心论的努力,健康而开放,婉转而内含锋芒,很有思想魅力。我想,寻找亚洲的过程还没有结束,“亚洲”能不能为多元的认识论、创造新的普遍性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其所蕴含的关怀仍然值得更多的人去努力。孙歌老师在一次访谈中说“做一个中国人是必须努力的。真正的中国人一定是开放的,是有国际视野和人类视野的”,意味深长。(黄旭东)
7,《驯化与欲望——人和动物关系的暗黑史》
作者:谢晓阳
出版机构:印象文字InPress
动物权益一直被视为“西洋学问”;至少,“动物权益”(animal right)这个词汇,的确来自英语世界。在传统华人社会中,连“动物”一语都显得兀突,一般都用“兽”、“禽”等字(纵然不一定含贬意)。“动物”一语,可以包括人类,事实上也包括人类;然而“禽兽”等字,却几乎是专为与“人类” 对比而存在。所谓“人禽之辨”,就是一例。但另一方面,两岸三地的动物权益公民社会,愈见壮大,由学术层面,到街头争论,都包含在光谱中。我们急切需要本土化的动物权益论述,扩阔华人的目光。谢晓阳的《驯化与欲望:人与动物的暗黑史》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本书从历史、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多方面探讨动物与人的关系,两者如何互相映照;而且实例充足,有助读者站足当下,举一反三。我认为这是一本谈动物权益的必读之作。(张婉雯)
8,《“山中”的六朝史》
作者:魏斌
出版机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山中”的六朝史》要回答下面问题:佛寺和道观,是如何在3世纪到6世纪占领江南的名山的?这现象说明了怎样的政治权力变动?而这样的地理变化,又如何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结构?前一个问题是宗教历史和历史地理学的问题,而后面两个问题,是希望能从宗教和地理学打通到历史学的核心:政治经济力量的重新组合。由此可见作者的学术抱负。这书的意义也超出了历史学的范畴而能让普通读者产生共鸣:中国旅游的重点项目是名山,而游名山往往是在寺庙与道观间出入,如果你曾经疑问过背后的原因,或者甚至思考过为啥有些名山并无名寺和名观,这部书会为你提供答案或者获得答案的线索。(张平)
9,《边疆与帝国之间——明朝统治下的西南人群与历史》
作者:连瑞枝
出版机构:联经出版公司
《边疆与帝国之间》是一本致力于从边境行动者的角度来重构历史的学术作品,也是作者近二十年深入西南腹地,在田野与文献之间对大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总结和反思之作。南诏大理国与唐宋并立,曾维持六百年的政治体系,于明朝南征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不同规模的人口流动,乃至海洋贸易带来的白银冲击,也使得地缘政治的重心发生转变。在帝国制度与地缘政治变动中,本书将这一历史进程中不同身分的行动者作为主体架构,从僧侣、士人与土官等不同角度来讨论他们在这场重大的变化中所共同面对的主题,包括如何选择新的身分,安置身边的亲属关系以建立多角联盟,乃至于透过不同层级的仪式来申明属于自己的历史话语权,以及适应局势变化所采取各种应对策略。这一曲以大理为中心开展的多重历史复调,将带引我们听到在世居西南边陲的白、彝、么些与古宗,有文字与没有文字等人群的声音和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黄菲)
10,《荷马之旅:读书与远行》
作者:理由
出版机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化的万泉之源,中国与之相对应的著作大概只能是《诗经》了。只不过,现代人进入荷马史诗的世界,要远比进入《诗经》的世界更容易。因为精神层面上,希腊人属于现代。《荷马之旅》一书,是中国老作家理由,消磨了四年时光,围绕《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荷马史诗,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之后的结晶。理由在踏足荷马史诗所提及的众多地方后,参照诗句内容与西方所积累的庞大“荷马学”成果,尝试抵达西方的文学之源。理由观察敏锐,探访过程也生动有趣,且全书充满了关于文学与历史思考,这是一本可以带领中国读者认识荷马也认识世界的好书。(李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