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歷史的少女歌劇團,成立的目的居然是為了拯救瀕臨破產的電車公司!?

小荒唐的第三人格
·
·
IPFS
·

日本綜藝節目《秘密のケンミンSHOW》(台譯:妙國民糾察隊)有一集曾經討論到關西的五大私鐵(民營鐵路)在居民的心中各自有什麼樣的形象,其中大家表示「阪急電鐵」因為車體是沉穩的暗棗色,這顏色還有個專有名稱為“阪急栗(阪急マルーン)”,車廂內的絨布椅子感覺很高級,加上行經高級住宅區,所以給人高大上的感覺。而其中「阪急寶塚線」的終點,是阪急集團下最亮眼的部門「寶塚歌劇團」的根據地「寶塚大劇場」。

位於兵庫縣寶塚市的寶塚歌劇團成立於1914年,演員全為女性,前身是少女寶塚歌唱隊,原是創辦人小林一三接收了瀕臨破產的電車公司,為了提升電車的使用率,吸引人潮搭乘電車到寶塚來所成立的,發展至今有107年歷史,約有420名團員,是每年在日本舉辦1,400多場次公演的高人氣劇團。在世界各地有非常多粉絲,經常飛往日本觀看演出。

在介紹小林一三與寶塚歌劇團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當時日本關西,以神戶為首的京阪神生活圈的發展狀況。

日本政府在明治時代(1868-1912)施行西歐化及近代化政策,西洋文化在一般民眾間普及擴散開來。神戶市也在此時成為日本最早開放對外國通商的五個港口之一,居民對外來文化與事物接受度很高,以開放和國際化的氣氛聞名,以西洋音樂的發展來說,相較於關東是由東京音樂學校、陸海軍軍樂隊、宮內省樂部等「官方」系統來主導推動,在關西,以神戶為首的京阪神生活圈裡,富裕階層會聘請請鄰近的外國人來指導自己的孩子,並自費送孩子到歐美留學,風氣更為自由流動,優秀音樂人才輩出。

助長這股風氣的,是當時住在神戶周邊的俄國人。

1917年俄國內戰後,據說有200萬俄國人向外逃亡,其中數千名俄國人經由中國哈爾濱輾轉來到日本,多數落腳於東京、橫濱和神戶。這些俄國人最初以買賣織品維生,後來有專業在身的則發揮所長,擔任俄文老師、傳教士、音樂教師或芭蕾舞老師。其中最具影響力的Emmanuel Metter是服部良一(作曲家)和朝比奈隆(大阪交響樂團創辦者)的老師,他的妻子Elena曾擔任寶塚音樂學校的芭蕾舞老師,Joseph Laska是寶塚交響樂團草創時期的指揮,知名洋菓子店《Morozoff 》和《Goncharoff》 也是在這段時間,由來日俄人所創辦。

當時這些俄國人多半居住在神戶市東邊的深江區,現在稱為深江文化村,原本是阪神間富人的別墅群聚區,建有大型草坪花園及多座西式建築,而後因為Emmanuel Metter移居在此,漸漸成為國際交流的“文化之家”。深江文化村的建物多因老舊或在阪神淡路大地震中毀損。現存的兩棟《冨永家》和《古澤家》被登錄為國之有形文化財。《冨永家》還是最早採用木造枠組壁工法打造的西式建築物。

阪神地區在這樣開放西化的風氣下,在1920~1930年就已普及洋裝,接著生活習慣也全面西化。以往的日本,同一建物前面是商店後面是住家的情況很普遍,西化之後,職場與居住環境分開,許多人在都市的商店或公司工作,並且嚮往郊外帶有庭院、和洋折衷的房子,假日以網球、滑雪、藝術為休閒活動,學習鋼琴或小提琴也蔚為風潮。谷崎潤一郎的《細雪》筆下,關西富裕家庭出身的四姊妹,就是生活在深受西方影響的社會氛圍。位於神戶市東灘區的《白鶴美術館》也是這個時期著名建築物,美術館隸屬於白鶴酒造,收藏了第七代當家嘉納治兵衛的收藏品,是少數於二戰之前就開業的美術館,收藏了2件國寶和22件重要文化財。

這樣的社會風潮稱為“阪神間現代主義”(阪神間モダニズム),指的是以神戶市為中心的近畿地區所孕育出近代藝術、生活習慣、社會風氣的西化,以及因為都市飽和而開始向郊區擴散的景象。其主要的推動者是企業家,他們開始重視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並針對此提出促進消費的推廣策略。譬如日本第一本以女性為對象的服裝雜誌《ファッション》(fashion)就是在此時創刊。而寶塚歌劇團創辦人小林一三也是“阪神間現代主義”重要的推手。

小林一三出生於明治六年(1873)山梨縣韮崎市的商家,1888年進入慶應義塾,愛好文藝的他在校期間曾在報紙上連載小說。畢業後進入三井銀行,他陰錯陽差地在1907接手了瀕臨破產的「箕面有馬電気軌道」,開啟了經世濟民的道路。

「箕面有馬電気軌道」於1910年開通的寶塚本線行經大阪梅田與寶塚間,當時的寶塚是個鄉村,沒有人會特地到那裡去,所以鐵路的利用人口一直很低迷。小林一三搭上了“阪神間現代主義”風潮,推出鐵路沿線的建案,以郊外有豐富的自然環境為特點大力宣傳,讓中產階級開始懷抱在郊外有個家的夢想,藉此增加利用鐵路的通勤人口,是日本最早實現“田園都市”概念的企業家。

小林一三曾說過:「乘客是電車創造出來的。」除了增加通勤人口,小林一三還想增加到郊外的休憩人口。他打造了一個有大型室內游泳池的娛樂中心,並仿效其他百貨公司找來15歲左右的少女組成歌唱隊來吸引客人。後來室內游泳池因為觀眾接受度不佳而關閉,小林一三遂將其改造成舞台與客席,讓少女們在舞台上正式表演,爾後發展成寶塚歌劇團,1914年4-5月首演《桃太郎》獲得觀眾好評,當年的平均入場人數為每日1100人,因為入場免費,觀眾持續增加,之後正式發展成每年有正月、春天、夏天、秋天四次公演。1918年還到日本舞台劇的殿堂—東京帝國劇場演出。1924年建設了能容納約4,000人的寶塚大劇場,1934年又開設了東京寶塚劇場。

小林一三的商業頭腦和精準眼光不僅於此,據說他喜歡到月台上聽聽乘客間的談話,他觀察到乘客們覺得出了車站後還要走到別的地方買食材和日用品,實在太麻煩了,就提出了Terminal department的概念,在路線的起始站《梅田站》大樓打造了一個商場,1樓是白木屋經營的百貨公司,2樓為食堂,之後再擴增了生活用品商場,最後轉變成直營的「阪急百貨店」,開啟了鐵路與百貨共構的商業型態。

「阪急百貨店」的梅田本店還有一道知名料理So-rice(ソーライス)與小林一三有關。So指的是Sauce,當時消費者喜歡在食堂所賣的咖哩飯上淋上伍斯特醬一同食用,但1927年昭和經濟大恐慌時,許多為了省錢的客人會單點白飯,再大量淋上免費的伍斯特醬,一開始百貨公司的經營層覺得很困擾,曾想明文禁止,但小林一三反而貼出《歡迎只點白飯的客人》告示,成為關西財經界人士間的逸話,甚至景氣復甦後,還有人特地去點So-rice,然後在餐盤或桌上留下小費,感謝阪急在困苦時幫了一把。

阪急阪神東寶集團成功後,小林一三曾被延攬擔任商工大臣、無任所國務大臣,在財界政界都非常活躍。喜好文藝的小林一三不但大力支持寶塚歌劇團,還收藏許多美術品,現收藏在大阪府池田市的《逸翁美術館》(逸翁為小林一三的別號),裡面包括15件重要文化財。

回到寶塚歌劇團,小林一三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讓這些少女上台表演,他對她們進行音樂和人格教育,給予比一般水準更高的薪俸。後來成立了寶塚音樂學校,所有想進入寶塚歌劇團的少女必須先考進寶塚音樂學校,奉行“清、正、美”的人格教育,以及兩年的歌、舞、演技訓練。不過寶塚每年只招收40名學生,加上許多少女嚮往其閃亮華麗的舞台,報考人數年年攀升,錄取率不到5%,在日本有句話說「東有東大,西有寶塚」,說的就是寶塚音樂學校號稱日本最難考的學校之一。學生們畢業後進入寶塚歌劇團,由於歌劇團隸屬《阪急阪神東寶集團》旗下的阪急電鉄創遊事業本部歌劇事業部,所以這些演員,其實都是阪急電鐵的員工喔。

身為一名塚飯,寶塚大劇場如同我們的“聖地”,一定要找個機會到現場觀劇。我這次到寶塚大劇場觀劇,就是從大阪梅田搭乘「阪急寶塚線」至寶塚站。在月台上看到“阪急栗”色的車廂就讓人興奮了起來。

暗棗色的阪急電車給人高級的感覺,這個暗棗色還有個專有名詞“阪急栗”(阪急マルーン),照片中為梅田出發的阪急寶塚線,偶爾碰到特別紀念日,車體外裝會改成凡爾賽玫瑰,這是寶塚歌劇團經典的劇目。
車廂內絨布椅,椅子退役後會放在寶塚大劇場的後台讓演員們休息時使用。

一出車站的夢之廣場上就有優美舞姿的銅像,迎接遊客來到夢想的國度。順著花之道(花の道)就可以前往寶塚大劇院,如果走在花之道上突然看見有人奔跑,那就是即將有演員要進入後台準備上班了。2005年翻新的大劇院可以容納2500多人,其設計最特別的地方,是在樂池與觀眾席之前有條稱為「銀橋」的通道,演出或謝幕時明星們會走上銀橋與觀眾近距離接觸。開演前舞台會放下稱之為「緞帳」的布幕,這美麗的緞帳是由贊助商提供並會繡上企業名稱,設計與製作精美,展現出贊助商的風格與品味。已經退役的緞帳可能會布置在阪急旗下的飯店內。目前梅田新阪急飯店大廳lounge中裝飾的緞帳就是1988~2001年所使用的。

車站外夢之廣場的銅像
沿著花之道走就可以通往寶塚大劇場,如果走在上面時突然看到有人奔跑,就是即將有演員要進入後台準備上班了
寶塚大劇院的入口,早上八點多已經有人在排當日券或站票了
「出入待」是寶塚的特有文化,每位演員的Fun Club成員會分區站好,在後台外等待演員上下班,會員們會著會服(T恤、外套或圍巾),是非常有組織的,對塚飯來說是很重要的活動,能夠近距離看到演員。
美麗的緞帳,這是贊助商之一的加美乃素,照片中分隔樂池與觀眾席間的長條舞台稱為「銀橋」,是寶塚特有的舞台設計,演出或謝幕時明星們會走上銀橋與觀眾近距離接觸。
另一個緞帳贊助商是華歌爾~退役的緞帳們會被布置在阪急旗下的飯店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