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作老大难?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写点乱七八糟的东西,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写了人生第一本超过 10w 字的网络小说,当时还签约了来着。后来上了大学,逐渐老了,就在知乎上写点故事,风格大概是故事会和今古传奇。
在我人生迄今的大部分时间,我几乎没有觉得写作是件难事。但我发现,身边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难。当他们拿起笔时,面对着空空如也的本子,脑袋里也空空如也。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大概取决于两点。
一是输入。我们的脑袋不是自动贩卖机,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产生灵感。只有大量的输入,脑袋才会知道怎样是好的遣词造句,怎样是好的情节,怎样是好的逻辑。我喜欢读书,所以我有大量的输入。
二是输出。不算上乾隆,写诗最多的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也是这样,懂了的东西未必能写出来,想到的却未必能诉诸笔下。
输入和输出是相辅相成的,人非上帝,不可能凭空造物。肚子没货的人,硬倒也倒不出来。
但是尴尬的是,阅读和写作也是有门槛的,不然也不会有人专门写教人如何阅读和写作的书。这就好像一个四重阶梯,一个想要写作的人,他必须先学会阅读,当他使用阅读的技巧来填充肚皮后,他要学习写作的技巧,这然后,他才可以正式进入写作的训练。
对于不以写作为生的人,上述流程简直让人狗带。
然而抱着这样想法的人似乎陷入了误区,他们把输入窄化为阅读,把输出窄化为写作。实际上,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子集而已。
什么是阅读呢?是我们借由某种媒介,暂时借到作者的眼睛,来看待作者所遭遇的世界。书本是一种媒介,电影也是,播客也是。这些都是输入。
更频繁的输入,来自于我们的周遭。当我们生活时,当我们工作时,我们就在接受着信息。这种输入太过于常见以至于我们以为它是理所当然的,而理所当然的东西总是会被忽略。
在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是觉察,二是反思。觉察是反思的起点,当我们觉察到周围的信息时,我们才能进行反思,反思它的形态,构成它的原因。我们的脑袋里会涌现出许多问题,许多想法。因为我们有了思考的对象。
当我们处于这样的时刻时,是输出的最好机会。我们要用我们的笔作为绳索,把这些灵感拴住,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这样的灵感记录下来,往往很短,但是没关系,参天大树总是从小树苗长起,在写作的路上,搞大跃进也是不靠谱的。
当我们将体察周遭事物作为一种习惯,将灵感记录作为一种习惯,那么灵感就像是躺在思想之河里的鹅卵石,总有一天它将被拾起,去参与建造那宏伟的思想大厦。
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诸位想必和我一样不用笔久矣。那么这里,给诸位推荐一款灵感记录的工具——flomo。
我以前的习惯是记在微信文件传输助手里,但往往是当时记了,后面却懒得收集整理;也尝试过记在便签中,但一条灵感占据一条标签又觉得浪费,多条灵感占据一条标签又觉得冗余。
而 flomo 的特点在于两处:其一,它可以直接通过微信服务号进行灵感记录;其二,它的标签体系允许我将灵感进行分类。对我而言,这恰好解决了我以前进行记录时的两个痛点。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文章,想要尝试从现在起记录自己的灵感,不妨点击下面的链接进行注册,它会送你 14 天的 Pro 会员,当然后面不想付费,免费版也完全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https://flomoapp.com/register2/?MTQyOQ
最后再分享一下自己的体悟:当我们记录灵感的时候,其实是对世界的一种回应。这种回应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而我们也没有必要将写作当成一种目的,如果说记录是将灵感俘获,那么写作是将灵感体系化,完整化,它也只是一种手段而已。我们真正应该在乎的,是不要停下思考的脚步,也不要任由思考从脑海中略过,我们要将它留下来,去成为建造思想圣殿的砖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