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Ze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在丹麦的交换生活

Ze
·
·

《日常兴趣》是一个我和我的各种同学聊日常和兴趣的播客,在网易云和喜马拉雅搜索“日常兴趣”可以找到。最近一次更新,我和我的同学聊了下她在丹麦交换半年学到的东西和感受到的丹麦社会。

下面是这次聊天的文字整理,Q是我,A是她。


Q:这一期的日常兴趣,我们请来了一位我的初中同学,我们想聊一下她在丹麦半年的,算是交流交换的经历。你可以先介绍一下你的专业什么或者去那边的形式之类的,让大家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A:我在国内学的是环境科学,交流的大学是丹麦的奥胡斯大学。但是我所交换的秋季学期是没有环境类的课程的,我就只好选相关的课程,我一共选了三门课,两门是在geo science,大概就是地球科学系里面,然后另外一门是生物系的。选地球科学系的课,是因为我本科所学专业是地学系的课程,所以还算相对有一定基础,也可以学得下去。

Q:所以大气科学的话,主要是研究什么?我所知道你们毕业之后,如果对口的话,可以去气象局做天气预报吗?

A:对,其实本科学的东西相对还是比较基础,我们的基础课程主要是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然后涉及一些大气的相关知识,比如说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动力、气象、流体力学,这些课程。其实做预报目前来看还是用超级计算机算出来的,用那些特别复杂的方程求出来的解来进行预报。如果本科毕业的话,相当于去气象局这些这些部门工作,虽然说是做预报,但其实这些预报也不是人工做出来的。当然可能过去有一些那种老的观测员,他们经过长期几十年的经验也能报的比较准,但是这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Q:所以天气预报其实有基本上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我们通过经验,比如说看云,因为之前初中还是高中,有一个课文不叫看云识天气吗。然后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流体力学,建立一些数学、物理模型,然后来解这个方程,让超计算机来算。

A:用超算其实那就是一种模式的方法,现在一般都是观测和模式相结合。而且你说的是人工观测,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仪器,而且仪器的精度也越来越高,然后会全天连续的检测。

Q:所以比如说你们专业写一篇论文的话,可能就是提出一种新的数学或者仿真的模型之类的。

A:可能作为学生阶段的话,大部分还是应用。即使是科研工作者,也还是在应用模型。其实提出一种新的模型,是会有人做这个方面,但是提出一种新的模型真的是太难。

Q:是的,因为变量可能实在太多。

A:目前来说中国是有开发自己的模式的,但是中国的模式做出来的结果还有待提高。目前可能我们比较信任的是欧洲中心的模式和一个日本的模式,我们中国的天气预报其实也会借鉴他们,就用这两个中心做出来的结果进行预报。

Q:欧洲还有日本的,他们是一个软件吗?中国可以得到他们的算法之类的吗?这也算是一个核心科技。

A:中国应该不能得到他们的算法,中国可以得到它们的结果。

Q:了解了。本科是大气科学,那研究生是什么?

A:环境科学。环境涉及大气、土壤、水、固废,就是固体那一类的东西。然后你在做的时候又分环科、环工和环管。环科可能注重这种理论性的东西。然后环工就是实验,然后去解决实际问题。环管就相当于政府出条文文件这样,偏向于文科社科一点的一个专业,他们发的也是管理学学位,而且环管是不做实验的。做实验又分我们这种做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然后做生物实验的,做化学实验d 。

Q:就相当于就有一部分人是怎么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还有一部分人是管大家,比如说在上海的话,就让大家做垃圾分类之类的。

A:垃圾分类好像不属于环保局,好像他属于另外一个部门,但哪个部门我忘了。

Q:行。所以你去了丹麦之后,你刚才说上的有相关的课程对吧?你可以讲一下你在那边接着上的是什么吗?

A:我选了三门课,在geo science里面的是climeate through earth history。大概是讲一个从很久以前到现在的气候变化的过程,然后里面标注了一些著名的气候事件。其实研究气候它有很多的研究依据,比如说储藏在冰封了几百万几千万年前冰芯里面的气泡,然后还有那些沉积物,然后以及岩石都是可以作为证据的,包括后来一些植物的花粉。

另外一门课是地球的可再生能源,其实就是把我们现在的一些可再生能源的每一种做了一下比较细致的讲解,但是我们的讲解其实也还是相当于在科学层面上,就没有在工程层面上。

然后还有一门生物期的课是tropical eco system management and human security这门课,其实我选了以后才知道它是生物系和人类学系合开的,而且班里大部分都是人类学的同学,他们主要从human security人力安全这方面考虑。

这门课上课的时候交代了处在热带那个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生态系统,简单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识。这门课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上我们写了一个项目报告。我们选取在非洲,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交界的马拉河流域,去解决他们水土流失这样一个环境问题,提出我们的建议计划,然后去改善它们。它其实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水质的变差,然后水量的减少,包括他们有因为为了生存,所以他们有建设那种矿井,然后就会造成污染。还有为了生存,可能他们需要燃烧木材,然后他们会疯狂砍伐树木,然后会造成进一步的这种恶化。其实这是一个循环,我们会从其中选一个点,然后大概会涉及给我们提供多少钱,我们根据一个逻辑框架分析这个项目的背景,然后为这个项目提供钱的金主爸爸以及各级,就是有的是提供钱,有的是负责监管,然后从问题分析、目标分析,然后作为这个计划的产出和活动,以及一些输入以及这些监管的人,包括整个项目的风险,最后做一个整体的报告。

Q:我可以先岔开一个。我最近看了一个 netflix的纪录片,是关于比尔盖茨基金会,总共有三集,分别讲了基金会做的三件事情。第一集是关于厕所,因为比如像印度,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干净的厕所,然后就会造成疾病的传播。所以他希望不仅是造一个厕所,而且这个厕所价格要足够低,如果可以的话,可以不使用水,或者是不用建设下水道之类的。比尔盖茨基金会他们做的一个方法是举行了一个比赛,然后让不管是大学还是公司来参加比赛来赢奖金,同时他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最后他们形成的一个解决方案,相当于有一个桶之类的东西,反正就是把粪便回收起来,回收了以后就可以烧掉,完全不会有杂质垃圾产生。烧的时候它还可以推动涡轮产生蒸汽,然后来发电,相当于整个系统自给自足,不需要外部给他电力。

A:但是它总会产生废渣的。质量守恒,对吧?

Q:你这么说可能也有道理,我有点忘记他们是怎么讲的了。然后第二集是关于小儿麻痹症或者是麻疹之类的,他们虽然现在有疫苗,但是遇到一个现实问题是接种疫苗的这些医护人员很难进入到那些偏远地区。而且偏远地区的人可能会听信一些比如宗教组织之类的谣言,会认为这些进来接种疫苗的人其实是在传播这个疾病,甚至会有当地的武装组织去袭击这些疫苗的接种人员,所以这是一个问题。而且包括在非洲一些国家,他们根本找不到地图,现有的地图那种1950年代之类的,殖民时代留下来的地图。所以根本就无法探测到到底现在还有哪些地区病例在集中什么的。

然后第三集他讲的是核能,跟你刚才上的另外一门课关系,就是关于清洁能源的问题。核能的问题就是大家都知道切尔诺贝利还有福岛,这两次核事故让世界上很多人对核能其实抱有负面的态度。纪录片当中说,即使目前最先进的核电站,他们所建立的技术上的基础,仍旧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时候的技术,可能有一些细小的方面的迭代,但实际上本质上没有任何变化,所以这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的问题。然后盖茨基金会提出了一种完全跟现在的模式不同的核电站的建设技术。但是他们依旧遇到问题,他们遇到的问题是想要建核电站,想要做这个实验的话,在美国本土好像是因为法律方面的原因,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现在在大力发展核电,他们就跟中国政府签订了协议。然后本来说要在中国来进行相关的实验,结果川普上台了以后又开始打贸易战了。现在美国这边的态度是,你们的新的核电技术不能外泄到中国,所以他们现在已经不能在中国进行他们实验了,然后他们又不能在美国本土搞。所以现在就好像就有点停滞。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像盖茨基金会,首先他大概是不缺钱的,但是实际上你如果要解决一个真正贫困地区的问题的话,实际上会有各种各样你想不到的干扰因素。所以你还需要比如说智慧、管理、技术、各种各方面的东西。

A:对,要各方面全都配合齐才可以。所以其实我们这也是一个小组项目的意义,就是因为人多一点,然后大家集思广益,可能会把问题想得全面一些。

Q:你们可以讲一下你们那个案例,里面的问题,还有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A:其实老师是给我们一个在马拉河流域这样一个片区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它里面大概有9个点,然后我们每个小组可以任选一个,每个小组大概都有四五个同学。他给了这些点基本上就是水质,水的流量问题,其实就是水的量,因为就是水土流失,然后水也会越来越少,包括降雨的原因。然后还有一个农业的生产,然后畜牧业、牲畜的管理。我们选的滥砍滥伐导致的树木减少。还有旅游业的增加会导致会对生态系统带来压力,然后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冲突,以及矿井污染的问题,还有城市化和人口增长。

我们提出的主要办法有两个方面。大概就是给了我们一笔非常丰厚的欧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我们这个项目大概预计是5年左右,从合作社建起。因为他们当地也是以县为单位,在我们可以查到的文献中旁边一个地方已经有合作社,他们已经发展成熟的就是养蜂。因为你知道他治理水土流失,不管是种树还是实行什么措施,它需要一定时间,而且你在树长的这段时间,你不让农民乱砍滥伐,去砍柴维持,他们总是需要收入的。所以养蜂就可以在前期为他们提供收益。这是我们提供的第一个方法,给他们提供生意,而且又有其他临近的县已经做成了,我们可以去请临近县的合作社,为我们县提供经验,然后以及作为监管和专家指导。第二个方法就是agricultural forestry,其实就是农林混合。大概说如果是种田的话,农作物和树木交错种。就这样子的话就对于土壤来说不致于板结,然后生态丰富度高一点,可能这一排种什么庄稼,然后那一排种树这样子,起到一个保持水土和优化生态的这样一个作用。

Q:如果这样的话,树的影子会挡着植物,植物就没办法正常地长。

A:你当然不要种那么密,比如说一片田地中间种几棵其实是不会影响的。我们的意思是以前那一片地全都是同一种作物,然后我们现在在一片地里种一些其他的,包括你也可以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说我们发现牛油果、百香果、香蕉、石榴这些植物。它是经济作物,还可以给农民带来收益,同时又增加了土地的这种丰富的利用性。我们还提出了为了实现土地多样性,就是有那种苗圃,这样的话鲜花也是另外一种方式。

Q:你们提出这些作物的时候,你们考虑过当地适合种花或者是种香蕉、石榴吗?

A:我们会请专门的专家来评估最合适当地种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不必要特别具体的,一定要提出要种什么,因为我们不是学生物的专家,我们也不是特别熟悉非洲。在我们的提案里是我们会请专家,然后来提出,前期会跟他们沟通好,因为专家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事情,因为他已经具备知识,就知道那里可以种什么。而且因为我们有好几级的金主,然后有人监管,有人花钱,有人负责,然后这些是付给专家的服务费。

Q:行,所以现在有两种方法,但是感觉听起来还是有点理想化,就有点让我联想到大家对于北欧的一个联想,就是北欧都是白左,从小生活在一个童话当中,周围全都是love and peace。然后你们来解决一个非洲战乱地区,或者说干净的水都没有的地方的问题。

A:这个有文化差异的。我的同学们除了我之外,他们都非常坚持要倡议,在我们的解决办法中他们把这个作为了一个重要的部分。虽然我觉得倡议可能说直白一点,其实没什么作用,但是我作为一个弱小可怜又无助的组员,我真的说不动他们。

Q:你说的倡议是什么意思?

A:倡议可能会对于当地的居民,实际耕种的农民以及学校都提出倡议,还有政府。

Q:所以就会显得有点幼稚。

A:我们觉得幼稚他们觉得非常的重要。而且我建议你换一个词,我觉得幼稚这个词不是很应该出现在这里。因为大家观点不同。

Q:可能是比较理想化。

A:对。我觉得因为这是一个小组作业,我想说一点小组作业的事情,虽然中国也有小组作业,但基本上一个组里也就一两个人在做。但是我们在这边的话,其实每个同学都贡献出了他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还是会有一些同学在某些方面特别执着,特别坚持,然后他也贡献了比较多。但是我觉得大家是积极都在参与,而且这边的同学我会觉得大家都是准备好了再学习的,就很少有那种混日子的。其实我基本上没有见到混日子的这种情况,大家都还是很热切的学习的。

Q:这还是符合我们对于北欧的固有印象。他们好像比如说选专业都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同时他们又很理想化。

A:我觉得还有一点,她们也有不想学习的时候,然后他们说不学的就不学了,说gapyear就gap year。我认识到的这些同学,他们可能在从高中到进入本科学习的这么一个阶段,他们说也有人没有gapyear,但是据我这半年认识到的所有人,他们全部都 gap year,他们去做了一些他们想做的事情,然后想清楚了再回来学习。如果他们中间学到累了,可能也就中间休学,然后继续gapyear,然后等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再来学习。

Q:你能举点例子吗?gap year的时候都在干嘛?打工吗?

A:据我了解,我们组有一个女生,她gap year了以后她去了非洲三年。去了乌干达。其实因为我们中国的学制是比丹麦长的,我作为最后一年研究生,但其实我和他们的年纪也差不多。

Q:那三年在非洲干嘛?

A:她在非洲其实就类似于扶贫,相当于支教,可能我觉得通俗一点讲,大概在交当地非洲小孩子一些知识。但其实和国内支教不一样的是,国内支教可能真的需要用爱发电。但是他们会有非常丰厚的经济补助,国家会给予,他们这点是中国支教所不同的。他们除了做这种之外,可能也有去环游世界的,他们环游世界也不是说花着老爸老妈的钱大吃大喝。他们可能会比如说玩到某个地方,然后会在当地打工,然后继续支持他们的旅行。但是这些事情好像放在中国就不太好想象,比如说你年纪越来越大,然后还有中国普遍的一个攀比心理,我觉得好像这一点我在丹麦没有怎么见到。 

Q:对,包括北欧很有名的,另一个就是平均主义。虽然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实际上我们的攀比心理比他们重多了,他们反而是不想要出众或者是怎么样。

A:而且他们真的生活得非常悠闲和随意,其实他们的平均工资是要比国人高的,应该高两倍不止。但我在和我的同学交流过程中,就有一个同学,她说她13岁之前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

Q:说不定是因为上面有哥哥姐之类。

A:不是,可能比如说邻居家的衣服也有可能送给他,就这种好朋友家,我觉得外国人对二手的东西他们会就欣然接受。中国那个时候可能是因为物资匮乏,但他们就觉得衣服好好的,为什么不能穿?而且他们的收入,如果和中国平均收入相比的话真的高很多。但是我经常觉得其实对于我们家庭来说有点贵的东西,我的丹麦同学也总会说特别贵。其实我的心里一直在打鼓,我觉得对于他们那种工资已经不贵了。他们还是非常实用,就会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然后也不会去追求像中国这么热的奢侈品的狂潮之类的。他们可能会用在生活上。不过北欧的物价,就是吃饭,食材还蛮贵的,确实是蛮贵的。

Q:回到你们刚才的那个报告。所以提出了这两个解决的方案,第一个就是种树,总之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副业,然后让他们能够维持生活,再同时控制生态使生物多样性增加。你们有想过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吗?比如说如果当地有一些固有的利益团体,它可能会阻止大家去加入合作社什么的。

A:对,就可能我们希望加入的农民,他们本身自己不想加入。以及我们想寻求另外一个县的支持,那个县不来帮我们。然后就像你说的当地有些组织会阻止农民加入,还有当地的政府并不鼓励,毕竟我们是国外的项目和人员,其实这些都有风险存在的,然后这些会放在风险评估里面。当然这些是解决办法,至于真不能是否真的能解决,这个也很难说。

Q:你在这课里面有没有了解到一些现实当中成功的例子?比如真的有一个,不管是一个NGO或者是一个政府组织,真的能够帮助非洲或者拉美地区完成脱贫的。你现在让我直接想的话,我好像真的除了刚才讲盖茨基金会的例子之外,我想不到其它真的好像实现了这个目标的例子。

A:其实应该还是有的,但是你要说是否脱贫,我觉得你要看脱贫怎么定义了。但是他们确实有很多这种机构,他们会在当地做。因为我发现就连我们上课的老师他都在非洲有一块地,然后在经营。

Q:有一块地是指他有一块产权吗?

A:对。然后他给我们上着课,中间突然不能上了,说他要去非洲了。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感觉他当时应该是在做生态这方面的事情。

Q:感觉有的时候觉得这种北欧的世界我们真的理解不了,比如说什么在非洲有一块地什么的。就有点活在云端,或者感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的时候是我们中国人想都不敢想那种。

A:对,我觉得他们的生活特别的自由。而且你说他们的自由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也并不追求大牌什么的,他们的吃的穿的用的其实也就够用就好,你会觉得他们平时也特别朴素,也不攀比也不追求。当然吃的好一点,其实是对生活好。但是他们不会开很贵的车,或者是买那种既昂贵又不实用的东西。

Q:对,因为像丹麦来说,自行车就很有名。

A:对,我所在的奥胡斯市有专门的自行车车道,而且好像是自行车最著名的一个市。说到骑自行车这件事情,我一开始以为他们的路都是平原,但我后来去了以后发现不是,其实是有那种上坡下坡的。可能真的是因为我体力不太行,在我起刚开始骑车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阿姨,可能年纪跟妈妈差不多,骑的都比我快,其实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Q:而且他们冬天的时间很长,冬天骑自行车的舒适度其实是很低的。

A:但是我觉得欧洲人他们根本不在意这个。到冬天他们还在穿短裤,不光大人,小朋友也是。就是那种男孩子,然后就穿个小短裤。其实我夏天去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已经要穿两件衣服了,我觉得还挺冷的。但是因为它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所以气候湿润,而且冬天其实也一直维持在234度,反正就是零度以上,所以我觉得会比国内还暖和一点。

Q:OK,所以你在丹麦的话,你有没有了解过政府是真的会雇佣包括咨询公司或者之类的,或者他们政府内部人员会进行这些评估的吗?

A:我觉得他们可能不是政府行为,可能是个人行为或者是企业行为。

Q:我就想问在中国有没有可能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中国的贫困地区的话,比如像什么黄土高原之类的,有没有一些组织或者政府在用更科学的思维来引导扶贫。

A:中国是有的,在贵州就有一片,但是主要是政府行为。我觉得民间组织或者是NGO其实就这个东西很重要的是资金,我国政府比较有力量。但你要说NGO这些组织可能资金不是很到位,解决问题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Q:你了解贵州那个案例吗?

A:具体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贵州有。

Q:那咱们就可以聊一下你另外两门课,就是可再生能源那门课。

A:这门课首先就介绍了一些能源的基础内容,我们最基础的能源,当然还是煤、石油、天然气。然后一些能量的基本概念,比如说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消失,就从一种传递到另外一种,其实我觉得在中国上过中学就应该都明白这一点了。后面介绍一些可再生能源,像风能,他也会包括潮汐能和波能;后面还讲太阳能,然后他有光伏电池,还有发电;然后包括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源、地热能源它有的是用来发电的,有的是用来直接产热的。

Q:对,其实中国它是一个新能源,我觉得还挺先进,或者甚至激进的一个国家。

A:我相信我们国家的技术是能拿到一流的,我觉得中国的科研人员做到一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是说其实新能源的提出,技术只是一方面,其次它可能还涉及政治,然后它还涉及后面的资本,以及生产以及利用。所以有些时候也会有一些浪费以及做政绩的这种情况。当然这种事情也不是只有中国才有,所以他也是一个比较有层次的数据,我觉得。

Q:对,比如我知道的有两个关于新能源的挺好玩的例子,第一个就是比特币。比特币挖矿的话,它需要很多的计算的能力,那些电脑都很费电,包括像风扇之类要给它降温之类的,所以他们就会选择在水电站的附近来建这些比特币的矿场,就让这些计算机在那些地区。比如说在四川或者在甘肃,这些地方水力发电电价还比较低,包括那边可能气温也比较低,比如像贵州,就会让它们散热比较快,这样可以节约一些电费。还有一个例子是内蒙古的风力发电,内蒙古的沙漠之类的风能可能比较旺盛。他们建了很多风机,但是问题是他们那边用不了这么多电,然后向外输送电力的管道也不是很通畅,所以他们很多电力实际上是浪费掉了,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接入电网。反正怎么说,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要人去实施的,都是需要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资本之类的密切合作,才能够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A:在中国主要就是政府行为,然后民间组织可能是一个极其弱小的辅助作用,大概是这样。

Q:所以第三门课叫什么?

A:Climate through earth history。

Q:哦,气候的问题。你们只是做一些了解,还是说真的有一些实验,比如刚才你说的采集一些冰芯什么的。

A:其实这个课我作为一个本科学大气的学生我是学过的。但这门课你要说做实验的话,采集一些冰芯,你知道冰芯采集有多困难吗?而且这些冰芯锯成一节一节的,肯定是当时去的科学家带回他们的实验室,这样的资料是可以发nature和science,你觉得我们这样的学生是可以见得到的吗?

Q:好吧。国内这方面有哪些大学在做吗?

A:唉你要能参与的都肯定是顶尖大学。而且这也是个烧钱的行业,不过我觉得我国的秦大河院士当时是穿越南极第一人,他可能有过类似的东西。当然可能我们国家的一些非常优秀的研究生,曾经也去参加过南极的科考什么的。但是一般这种人数都很少,这种科考活动都是世界性的,可能会多个国家的人一起,然后每次参加的中国学生可能也就一个或两个。

Q:Ok。我有点好奇,研究这种地球的生态变迁,它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吗?

A:你要知道其实那些方程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然后它还没有精确到每一个参数。我们可以通过从现有的观测再探讨过去的这种情况,然后来预测未来。其实相当于我们在预测未来气候的时候,你可以修正里面的参数。你也可以更了解过去一些,大概是这样。

Q:可是气候还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东西啊,我们即使知道100年甚至1万年之后的气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有什么指导性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在都知道全球气候变暖了,如果一个研究气候的院士,他发了一篇论文,然后说自己可以预测30年之后的气候,可是谁知道他这个是对是错呢?

A:30年之后就有人知道了。所以在学气象领域的做气候也是一个,因为它是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你可能当时也没有办法判断它到底是对是错这样子。而且做气候你不是说你预测30年的温度是多少,不会给你一个这么准确的东西的。他大概会给你一个趋势。然后你其实也不是说就预测未来某一天的温度是多少,降水是多少,它可能还会反映海冰的关系。假如说我们预测未来30年北极海冰是否会消融。你要说北极海冰消融,它只是北极海冰消融吗?因为那种冰都是淡水,它在海里周围是盐水,如果它融化了,那一片的含盐量就会降低。然后它在北极那块会影响洋流,可能北大西洋的洋流就会受到影响,整个欧洲地区的气候都会发生巨变,可能连人类的生存都是一个问题。

Q:你能举一些会影响气候的因素吗?除了人之外。因为你们研究的那些几万年前的事情,那万几年前为什么会发生那种气候的变化?

A: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太阳啊,其次还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的偏转角。你要知道气候的形成,正常如果只有太阳的影响,主要照射的量都在赤道附近,然后逐渐向两极递减,形成一个这种压力的梯度。地球的热量从赤道上升,然后两极下降,这样其实就是一个单圈环流。然后为什么有三圈环流呢?是因为地球还在转,它的公转就会形成四季。还有地球的偏转角,因为地球它的轴是有一个角度的,而且轴还是在不断变化的。一边转他的倾角也会变。所以这些都会导致气候轮回的这么一个过程。

Q:我以前还看到过说,每次气候变冷的时候,在中国历史当中都会发生改朝换代。或者说改朝换代的时候,正好都是气候变冷。

A:你这样大概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门研究,其实是一个文科的,因为我们学校有一个史地所还挺有名的,我曾经去选了他们的课。假如说遇到极端天气,对于过去的中国来说,主要其实还是农耕。然后其实靠天吃饭,水利建设肯定也不如现在发达,影响就会比较大。如果发生了恶劣的灾难。然后大家人心不稳,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就很有可能。你说的刚好我去上过课,也看过一些文献和和内容。不过我当时上那个课,大家历史知识都比较丰富,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地方志,以及一些诗人的随笔,然后日记,还有一些史料,官方的史和野史,的记录,比如说大雨、小雨。然后我感觉他们用的方法,是用统计学的方法,但是有一点不好,那些同学不是学历史的,就是学地理的,他们的数学都不太好。如果他们加强一点,可能研究的就更好。

Q:不过怎么说,感觉这种专业非常没有实用价值,因为我身边的人学的都是太理工科,或者实用价值太高的专业。我有的时候就在想,我们小时候幻想长大要研究什么,都是恐龙宇宙巴拉巴拉这种的。但是长大以后,我身边没有一个人研究恐龙的。

A:你知道吗?研究恐龙那得多么的。首先他要很有志向。其次,他要有平台,他有一个好的身价,然后我们这一代还需要挣一点生活,研究恐龙可能是不能带来生活价值的。

Q:我知道,我就只是有这个感慨,小时候的幻想跟长大以后跟真的完全不一样。

A:对,我觉得我上研究生,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编程能力没有怎么提升,但我觉得我的思想真的发生了巨变,就像你说的,你觉得他们可能的研究不是那么的有意义有价值。我以前我也认为我们学理工的特别有用,也不能说特别有用,就相比于他们来说感觉更有意义一点,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现在发现也不是那样子,我们具备方法,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事情真的很复杂,可能学文科的同学他可以管着你。

Q:是的,我也有这种感觉。文科生还是在统治理科生。

A:所以其实你有方法,但能不能用是两回事,你你掌握了解决办法,但是依然不能解决问题,大概就是这样。

Q:行,我们相当于把你上的这三门课一个一个说了一遍。刚才就已经说到很多丹麦人跟我们中国人不同的地方,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A:我觉得他们特别的友好。虽然我们在去之前学校给我们发了一个新生手册,他们会说可能丹麦同学比较慢热,如果你不主动寻求帮助的话,他们不会帮助你,因为大家都有各自的事情,可能也不会特别热情之类的。但是在我去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完全不是这样的,因为经常总是在我还没有向他们提出请求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来帮助我,而且可能就是路上的路人,或者是我对面的人。而且不止我这个样子,我有一些其他的中国同学,他们也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温暖和帮助。

比如说我第一天去学校,虽然丹麦人英语化程度还蛮高的,但是毕竟他们是在丹麦还是以丹麦语为主,所以他们公交车上就全都是丹麦语。我第一次去学校,其实车站我也不知道是哪,就完全人生地不熟。我下了车以后就找我学校,可能方向不太对,我就在那东晃西晃。然后就有一个人主动过来,他就问我我要去哪,他可以帮助我。然后带我去。其实他也不是很清楚我要去教学楼到底在哪,然后他会就去那儿和学校里面的学生交流,然后让学生把我带过去。

还有我在哥本哈根的时候,坐地铁坐错了,我没有赶上上一班地铁。它的地铁和中国不一样,就是它在同一个轨道上的地铁,不同车次不一定是去同一个地方的,我没有赶上第一班,结果坐了第二班。然后我看了一下手机上的地图,发现怎么偏离了轨道。我就问了一下旁边的老奶奶,她说你坐错了。然后还有一个人,他说你可以跟我在下一站下车,然后他把我带去机场的方向。然后他下了车以后就非常耐心的带我走到了我应该换车的站,然后他再走。

而且还会有一些,当然这个不是帮助了,但是我觉得在中国就不太可能发生。当时在我去考一场考试的时候遇见了一个乌克兰的女孩,我们俩就一起去考试。因为那个时候过了圣诞节,她说她爸爸妈妈从乌克兰给她寄圣诞礼物来,其实就是巧克力,然后她就分给我吃,我刚拿出来正准备塞到嘴里,路上有两个小朋友,可能是teenage这种年龄,有一个走到我面前说可以给我吃一个吗?然后我们就说好的,就给他了一个,然后另外一个他的小伙伴也过来,说能不能给他们吃。我觉得在中国就很难想象,一个小朋友去跟一个陌生人要糖吃是吧?

Q:就是说整个社会的氛围都人畜无害那种感觉。

A:对。而且他们的小朋友会自己回家,就特别小,特别矮。他们脱了外套,袖子就耷拉在地上,就一个人还没有衣服高的小朋友,小萝卜头一点就自己蹦达回家了。我觉得在中国可能家长觉得这也太不安全了,就是这样。

Q:了解了。你这样让我觉得移民丹麦也蛮好的。

A:我也觉得,我特别喜欢丹麦的,对,非常重要的一点,丹麦的人都特别帅,男生,又高又帅,你知道吗?我去参加了一次party,就是那种从晚上蹦迪蹦到白天的,虽然我的朋友说我可能是酒喝多了的缘故,我真的觉得大家都太帅了。那些男生都不是1米8以上,都是1米9以上。因为是过新年,然后大家都穿着西服,穿白衬衣,然后我们又在跳舞。但可能就是西方人会更开放一点,可能你们在舞池里面,他们过来的时候会把手放在相当于搂着你的腰的那种感觉。可能我觉得是中国文化的差异,我一开始会有一点非常不适应。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他们会正常跟你说话,仿佛你们已经认识了一样,我觉得在中国大概可能会被认为神经病之类的。

Q:行,接下来就回到访谈的主线上来,你能想到丹麦有些什么缺点吗?

A:其实这也不是丹麦的缺点,可能就是西方国家都是那样的,就是看医生你要预约,预约万一你没排上的话,可能就要等很久,可能你的病症都已经好了,你才可以去看医生,大概是这样。我只是说和中国的对比这是一个问题,但这不是丹麦的问题,比如说德国、法国也都是这样。

Q:行,这好像是一个缺点,但除了像医院慢或者说国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吃的东西不怎么好或者什么的。诶,丹麦吃的东西好像也不一定不好,我之前看到有报道说,宜家的餐厅现在已经是全球排名前几的连锁餐饮,宜家里面卖的不都是瑞典的什么丸子之类的吗?

A:其实我觉得在宜家工作也是一个很幸福的事情。

Q:宜家有什么工作?售货员吗?

A:设计师啊。但其实你就是做售货员,你看看你还是带着偏见,做售货员怎么了,做售货员也可以很快乐,他的工作和其他的人做科研的,做其他工作的收入特别高的都是工作。

Q:而且他们收入不一定会差很多。

A:不,是他们的收入一定不会差很多。的确在中国就会存在这种歧视的鄙视链。其实那些同学虽然说上研究生的同学跟我岁数差不多,但也有比我小好几岁的同学,他们已经不上学了,就已经工作了。但我觉得也没有什么。

另外我觉得他们是真的对于学生就很有优惠。比如说出去坐火车之类的,然后包括你参观各种展什么也是有优惠。

Q:我本来问你的是缺点,然后你现在又聊回优点。就没有举出一个丹麦独有的缺点。

A:其实我觉得好和不好是相对的,比如说他们的下班时间特别早,可能下午3:00就下班了,如果我有时候要办事的话就真的来不及。

Q:你们下午3点就放学了吗?

A:你要看课,你的课排到那你就放不了学,要是那天没课你当然就放学。

Q:所以对老师来说,下午3点也没有放下班。

A:曾经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问我们的圣诞假期什么时候开始?然后当时我记得另外一个同学说whenever,然后他就心领神会whenever we like。其实就是我们有课的时候就上课,没课的时候所有时间都是自己支配,就无所谓假期不假期一说,不会有国内这种坐班实验室这种情况,你有实验你就自己去做。我们在国外他们即使博士后,他们星期六星期天可能也不是说不工作了,但是你想工作就去做,但不会说那种全楼都满满是实验研究人员这种状况。他们会注意一个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Q:好吧。我感觉经过你的一通总结之后,丹麦成为了移民最佳的国家。

A:其实我觉得丹麦好,你来了不一定觉得丹麦好。因为我也和来到丹麦可能时间长一点的人聊过天,他们不用年纪很大,大概也就三十几岁,他们就认为不太好。比如他们觉得还是中国比较好,又发达又有趣,就可能他们会觉得在这的生活很无聊。而且其实我们作为外来的外来的人,融入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虽然我没有感觉到,但是可能我也没有想融入,我日常其实除了上课就呆在家里这样。

Q:我觉得你融入了很多,一会又有什么乌克兰同学一会又法国同学,一会又丹麦同学,一会又1米9的很帅的丹麦同学,融入得很好。

A:不,我觉得那是跟环境有关,假如说你在实验室中国人多,你就没有必要认识美国人。就像我是因为我没有中国人可以认识,上课没有中国人,而且其实大家还是会选择相似性的。比如说我们一起出去参加一个气候减缓的一个活动,去参观丹麦的塑料处理厂。他们还非常自豪,但他们说到其实以前这些塑料垃圾是会运到中国来的。我作为在场的中国唯一一个中国人,我感到非常心痛。因为后来我们从某一年开始禁止掉了这种,就是我们中国不再受从西方国家来这些塑料垃圾了,然后他们就没办法需要自己转化了。他们首先把那些塑料收集起来,然后运用一些机器,可能比如说重新塑造,重新加热,去改变原有塑料的一些性质,然后做到再利用的一种过程,尽量减少污染。

Q:所以丹麦的垃圾回收是很像日本一样那种很完善的吗?

A:我觉得至少走在中国的前沿,他们的垃圾分类还是做的比较好。对,刚刚刚才说到我们到处理场,我是为了说其实还是会找相同性的,虽然我没有认识的同学,但有一个韩国同学,当然我们之前确实也见过,所以我们整个旅程我都是和她在一起的。还是会找这种相似性,我不会说随便找一个欧洲人搭伙。如果有相近的,比如说中国大陆的或者中国香港台湾的,然后要不然和韩国同学一起。

Q:所以其实丹麦,至少从学校来说,是非常国际化的。

A:我觉得是挺国际化的。这些学校他们对于欧盟国家都是不收学费的,但是对于中国这种非盟非欧盟的是要收学费。

Q:行,我觉得咱们今天就聊差不多了,我觉得聊的还挺全面的。其实总结来说,大家对它的一些固有印象,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超过了我们整整几个身位,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一些,其实我们不太能理解的,可以这么总结。

A:但我觉得可能更适于人性的发展,更以人为本。

Q:对,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国之后努力的方向。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