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文集-158】石門戰役與衡陽會戰的回憶 (黃埔十四期一總隊 砲科 柏松霖)

darknight
·
·
IPFS
·

甲:石門戰役前言

  1. 我國對日抗戰期間之最高戰略指導原則是持久遲滯作戰。實則因當時國軍訓練不足,武器裝備陳舊,難與日軍作正面大規模之陣地戰。
  2. 湖南省石門縣位於常德以北,城之四四週高地均可構成良好之防禦陣地,為屏障常德之重要門戶。
  3. 七十三軍軍部駐石門城內(幾條街巷無險可守),所屬十五師,七十七師分別擔任石門左右翼之防守任務,暫五師為軍之總預備隊,另由該師派兵一營駐守石門以西約卅華里之樹林坳,和尚坡等據點擔任軍左側背之安全掩護任務,本營即為擔任此任務之主角。並因受軍直接指揮而形成獨立作戰。

石門戰役簡述:

  1. 民國卅二年十一月間,日軍第三,三十四,十三等師團於突破我江防守軍後即向石門進犯,經三日激戰不幸石門城內之軍指揮所為日軍迂迴部隊突破,軍長隻身突圍,指揮系統中斷,所屬部隊失去掌握,頓時造成極大之混亂。此時石門外圍守軍亦因腹背受敵,相繼各自原陣地撤守,近萬人大軍竟沿一條通往慈利之路線潰散,其景況可以想見。當時既無掩護部隊亦缺計畫行動而為日軍所乘。
  2. 本營前於收復華容城戰役中傷亡甚重,所補充之新兵尚未完成訓練,武器均為修復品,彈藥不足,醫療後送亦無法獲得,尤以擔任掩護軍左側背之地區較廣,又無友軍可以支援,形成留置部隊或謂犧牲部隊。所幸樹林坳等據點附近地形天然環境良好,各連所佔領之制高點均可俯視陣地之四週,且傾斜甚大,攻者行動受限。
  3. 當日軍攻擊石門兩側友軍陣地之同時,另以步砲數百人之部隊迂迴至本營前哨陣地,企圖將本營一舉擊破後直接威脅軍之左側背。本營立即還擊,經兩晝夜之激戰,日軍再飛機低空掃射轟炸,致本營官兵傷亡甚重,陣地數度為敵突破,經反復逆襲始保守原陣地,但彈藥將盡,武器故障,情況危急,幸而天降大雨,日軍仰攻受阻無法立足於本營陣地前乃向後撤退。天明後始悉該股日軍轉向慈利方面而去。戰後獲悉該敵係奉命趕赴慈利途中截擊我自石門撤退之友軍。本營立即修補工事,處理傷亡,並各項補給。正值此時,本團團副送來軍部參謀長手令:著本營相機向慈利方面轉進集結待命。本營審察當時戰場狀況,如隨友軍大部隊行動路線撤退則其後果堪慮,而且很難掌握部隊保持戰力,故決心自陣地兩側之濃密山林地區逐次撤出原陣地,向敵後突圍,經兩晝夜之潛行始安全脫離戰場。清點人數,官兵僅剩數十人,且大部負傷。經重行編組後率部歸建。

結語

  1. 七十三軍於石門戰役中雖遭慘敗,但對企圖會師常德之日軍而言曾予有力打擊,最後使國家在常德會戰獲勝。
  2. 本營在此次戰役中雖未能圓滿達成掩護軍左側背之任務,但對迂迴至本營陣地之日軍而言已具有牽制效果,且進而使其無法及時趕至慈利截擊我大軍撤退部隊。
  3. 本營在石門戰役中英勇壯烈犧牲官兵達三百餘人,其中以第八連連長孫仁之功績最為榮耀,當該連陣地遭敵突破時,曾親自以手榴彈及刺刀與敵肉搏,因而不幸陣亡。另副營長曾君輝率營預備隊逆襲時,左臂重傷。七連連長鄒克昌雙腿重傷,九連連長鄒英茹右肩重傷而廢。以上人員均為武岡二分校十六,十七期同學。


乙:衡陽會戰概述

  1. 會戰前敵軍動態

 民國卅三年春,因盟軍在太平洋反攻進展神速,日軍感於海洋交通日益危殆,乃企圖在我國大陸開闢交通線,以便與其在南洋佔領區敵軍之連絡和補給。乃於是年四月先掀起豫中會戰,繼於五月發動湘北攻勢,冀擊破我湘中之野戰軍,而達成其貫通粵漢線之迷夢。故自二月間起即調動頻繁,並由關東,華北及濱海地區抽調兵力總計約十個師團,以及特種部隊,分別集中於崇陽,岳陽,華容一帶,並以七個師團為第一線,三個師團為第二線兵團,乃於五月廿六日開始,以鉗形攻勢向我行廣正面之進犯。其中央軍之主力第六十八及一一六師團,先後挟其優勢兵力於攻陷長沙,湘潭等地後,即沿湘江東岸豖突狼奔,於竄抵衡陽近郊與我守軍,陸軍第十軍發生接觸。另以其第五八,十三師團東犯攸縣,西陷湘鄉,繼續南侵,以牽制我衡陽外圍部隊,而形成孤立衡陽之勢。於是我衡陽守軍即陷於被圍苦戰中。

2. 衡陽守軍奮戰經過概述

 衡陽以戰略形勢而論,雖有據守價值,但無險可守,蓋除東臨湘江之外,僅北有蒸水,西南有岳屏高地可資利用,惜均因地形平闊,均無險可悖。幸經守軍利用現有地形及市區建築物,巧妙編成數線陣地,構成濃密火網,並以不足三個師的兵力與敵浴血苦戰四十八晝夜之久。官兵勇敢犧牲之精神,實為抗戰期間歷次戰役所罕見,尤以戰至最後階段,因糧彈,醫藥俱缺,官兵大多枵腹裹傷與敵近戰搏鬥,寸土必爭,甚至一個地堡失而復得者達數十次之多,戰況之慘烈更屬空前,故予敵以不可輕侮之感。

 衡陽被圍旬日以後,敵之攻勢稍戢,查其主因乃敵自湘北發動攻勢以來,部隊久經戰鬥已疲憊不堪,加以攜行彈藥不足,並屢次遭我守軍擊退而受挫,故其士氣均極低落,如當時守軍情報靈活而洞察其狀,再與外圍友軍密切聯繫,互為協力,形成內外夾擊之勢,然後予以反擊,不難聚殲頑寇,惜因守軍奉命堅守未能主動出擊,更以外圍友軍相距遙遠,無法呼應連絡,而戰區當局未能洞察戰局加以統一指揮以致坐失良機,追悔莫及。

 是役守軍另一步兵團原任湘潭守備,因我大軍南撤,不得已乃循衡山方面,利用山地逐次轉進而達衡陽近郊,未幾即以無線電與城內守軍連絡,當經守軍最高指揮官指示:為加強城內守備力量,令該團設法衝破敵之重圍進入衡陽城市內。該團奉命後,即於城北發起攻擊,先將敵之包圍部隊擊破後,立即架設浮橋,利用守軍火力掩護,越過蒸水,全團人馬裝備完整衝入城內與守軍匯合。此種出敵意表之行動曾使敵軍不及應付,誠為不可多得之創舉。

 其次則為當外圍友軍一度會以小部隊進抵衡陽近郊時,守軍曾在敵軍嚴密火網包圍中,派出步兵一連出擊,籍與解圍部隊援軍連絡,但情況欠明,行動不夠果敢,致遭敵濃密火網狙擊而被迫撤回城內,致守軍日益形成獨立苦戰之中。嗣以敵軍後續部隊增援重砲數十門加緊對守軍全面轟擊,以致陣地全毀,敵並以湘江東岸機場之重轟炸機利用薄暮或夜暗乘我空軍無法出動作戰之時,於城內外遍投燒夷彈,以致引起全城大火,又乏水源,陣地遍成火海,守軍無法容身,加以傷殘無藥可醫,糧彈均殆,終使此一堅守四十八晝夜之名城為敵所陷。

3. 衡陽會戰得失之檢討

 綜觀衡陽會戰,不但轉捩抗戰大局抑且造成爾後桂柳會戰之有利形勢,惟守軍雖盡最大之努力堅守,但以被圍城內,蒐集敵情不易,傷亡慘重;戰力士氣減弱,以致未爭取主動,適時予敵反擊,而外圍援軍因缺乏統一指揮與密切之協同,行動遲緩,致遭敵之各個擊破,致使整個會戰改觀。事過境遷,當然不必論列其得失。然如何記取戰史教訓,而為今後國軍訓練,演習,以及今後作戰之參考,頗為必要。

 附記:當時作者任第十軍軍部少校作戰參謀,同時本總隊滕群華同學任諜報隊隊長。我軍先後來台戰友共有數十人。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