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制造疫情焦虑的自媒体,究竟能挣多少钱?

ken
·
·
IPFS
迎合读者心理需求,制造爆款流量文章或者视频,传播各种焦虑、怀疑,这本身已经成为许多职业自媒体的生存之道。

这两天我连续批评制造焦虑而不解决问题的自媒体(上海的自媒体批评不得?)。许多读者可能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比如我们讲自媒体的“流量运营”,究竟是怎么运营的呢?究竟能挣多少钱呢?

我以这个公众号为例,给大家简单剖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立场”的打赏收入差距

上面两篇文章,都是近期在发表的,都在24小时内被删除的。有些读者在后台反应,这两篇文章的观点似乎是矛盾的。如果是长期读者,会知道我所有文章的观点都是自洽的,但在本文,暂且抛开作者本意,仅从读者视角来看。

第一篇文章《是时候转变防疫举措了》,普遍被认为是支持“放开”的防疫策略的,并且,那篇文章没有任何数据,基本只有疑问,还带有情绪。就是这篇我只花了一个小时随手写完的文章,半天的阅读量已超过146.9万,仅打赏收入就是13,000元

第二篇文章《上海的“文人防疫”何时休》,当然被认为是反对“放开”的,其中有数据,有分析,有质疑,也有情绪。这篇文章差不多也就花了不到2小时,半天的阅读量7.5万,打赏收入是1,200元

这两篇文章,从读者反馈来看,可以被认为是有情绪、有立场的文章。但仅仅是因为从读者视角来看,立场不一致,所以光是打赏收入就有10倍差距,而阅读量就有20倍差距。简单来看,支持放开的打赏收入是反对放开打赏收入的10倍。

请注意,以上只是公众号“打赏”收入。自媒体的流量收入分为几个部分:

一是微信公众号体系内:打赏+腾讯广告(文章下方)+软文+转发广告

二是其他平台的连带收入:头条+微博+知识星球+知乎+各类短视频带来的广告收入或佣金提成

打赏收入是公众号读者直接支付的,这其实不是流量收入的主要来源。真正主要来源是其他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完全是看流量情况。所以爆款文章主要起到的是引流的作用,也就是增加公众号关注者。公众号关注者和文章打开的数量是成正比关系的,这个比例目前大概是15%左右。也就是,假设公众号关注者是10万,那么每篇文章被订阅者直接阅读的数量大概是在1.5万,其他阅读量主要来自读者的转发。一篇热点文章,转发量往往要大大超过直接阅读量。

通常而言,大部分广告是以阅读量作为结算依据的,也就是一篇广告或者软文阅读量达到多少,那么结算多少佣金。所以提升公众号的关注者是非常重要的。关注者越多,意味着每篇文章的固定阅读者越多,这就是大多数公众号运营者的“底薪”。当然,有些广告主不是按流量付佣金,而是按次,也就是发布一个广告,直接给多少钱。

这个公众号的后台,每天都是来拉广告的,是的,每天都有。大家感受一下。

上述广告应该都是流量佣金的。也有提成佣金的,主要是金融类,比如:

所以经营好一个公众号,一年能挣多少钱呢?我认为,在完全不考虑其他平台(微博、头条、知乎、知识星球、各类短视频)的前提下,一个稍微能写点感染大众情绪文章的公众号,通过打赏和公众号体系内的广告、软文,一年收入在100万以上,是比较轻松就可以实现的。如果比较能写,专业性够强,再加上公众号之外的其他平台联动,年收入应该可以到300万以上,这也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如果是团队公司化运营,收入渠道将更多,例如可以把带货佣金计入,或者索性开发自有品牌的产品,这个收入显然就会更高(当然成本也更高,可能会有经营失败的情况)。以上都是常规收入,如果团队逐渐建立一些影响力,对部分市场的影响力其实也可能构成收入来源,这就没法具体分析了。

大多数作者其实不太能写,很多公众号追热点话题,追着追着,就追不下去了。因为职业公众号作者绝大部分都是传统媒体人转型的,许多是中文、新闻或者某个具体专业出身,本身不具有跨专业的深入分析能力。再加上部分优质自媒体稍微做大以后就开始公司化、团队化运营,整体质量开始直线下降。

由于不可能对每一个话题都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但收入增长要靠流量的保有和流量的增长,那么迎合大众情绪就成为唯一的选择。许多人认为,互联网舆论很好,言论更自由了,大家能看到更多信息,即便有很多假信息、情绪性信息,但立马就有“反转”,大家都习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这都是读者心态。从作者来看,读者需要什么,作者就提供什么,通过观察读者的“舆论需求”,去提供“舆论供给”,是绝大多数自媒体的选择。所以组建各类读者群就成为一个必要的选择,因为读者群本身会带来大量的信息,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

所以,为什么互联网舆论越来越极化?为什么多年的朋友因为各种站队而分裂?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清零还是躺平,俄罗斯还是乌克兰,为什么这么多极化的言论和极化的思维?我想,迎合读者心理需求,制造爆款流量文章或者视频,传播各种焦虑、怀疑,这本身已经成为许多职业自媒体的生存之道。

也许有读者讲,这都是“资本”的问题。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讲。这些平台上的舆论内容,并非“资本”直接产生的。人类确实从曾经的传统媒体时代,走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就是圈层化,而圈层化的特点就是容易抱团、封闭,容易走向极化思维。我不认为海外的情况比中国更好。

事实上,在最近也不少海外朋友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与国内受众一样,在转发大量虚假的、经不起任何推敲的文章和视频,而这些虚假、经不起推敲的东西,是自媒体运营者们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但普通读者,无论是多高的学历、多高的职位,只要不在互联网舆论这个圈子里,就很容易被误导。即便在互联网舆论圈子里,许多自媒体经营者自身也是“立场坚定”的,这种把“利益”与“观念”相捆绑的现象,是值得我们的社会学家深入研究的。就我自己的观察而言,互联网舆论的极化,在于人类普遍存在的一个巨大的心理缺陷,也即在公众场合,人们通常极不愿意承认自己认知上的错误。所以随着讨论的深入,无论事实和证据怎样更多的展现出来,只要一开始站队明确,后来就很难改变了。

回到我们当前的疫情舆论。我始终认为,在面对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时,应当寻求更专业的判断。因此在关于上海疫情的整个讨论中,我收集了大量专业信息,与海内外一线的防疫人员、医疗人员进行交流,对“文人防疫”类信息一既不信任,只信任专业信息,并根据专业信息建立自己的判断。如果有读者这样做,会发现,其实关于Omicron疫情,无论是WHO还是欧美各国,都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和观点,欧美一线医护人员看到的情况,与普通民众感受到的情况,又是完全不同的。这些研究和观点、一线的救治情况,不仅能让我们去理解疫情发展的复杂性,还能让我们去理解防疫措施应当做哪些调整。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批评防疫的层层加码。但为何许多读者认为最近公号观点有非常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我们掌握的底层信息不一致。我们反复强调的“防疫四要素”(疫苗有效性、疫苗接种率、特效药物储备和病床储备)是一个底层判断的关键。从这个底层现实出发,可以很好的分析我们目前处于防疫的哪个阶段,究竟是否能够马上放开,需要尽快补齐哪个短板。非常可惜的是,我们苦口婆心的花了快一个月时间,上海民众连“放开”还是“封控”的共识从内心都没有达成。如果关心上海的自媒体,在半个月之前就将舆论重心导向解决上海在封控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包括物流、急症救治、老弱保护、如何避免集中核酸时出现感染;如果关心上海的自媒体,很早就开始收集各种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就像我们在武汉疫情时那样,舆论与各层级同心协力,而不是每天讨论“计划与市场”、“上海是文明之光”这些当然可以带来高傲的流量,但其实对上海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的东西,也许上海这次的问题就不会变得像今天这样严重。

正如一位上海读者今天对我所讲,上海其实正在承受“傲慢”、“虚荣”和“偏见”的代价。

所以,民众在这个时候能依赖谁呢?我认为在紧急时刻,通过网络媒体(微博、公众号等)寻求救助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所有真实的求助都应当予以支持。网络求助往往能够反应在紧急应对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将这些问题加以整理,目的是推进尽快改善。这是网络舆论本该具有的重要社会功能。

但正如我们看到,如今情绪化的站队其实才是各个自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只要站对了情绪,流量就会数十倍的增长,收入就不只10倍的增长。你问我有多少自媒体这次吃了上海的“人血馒头”,我不知道,但我能看到。究竟哪些自媒体在吃人血馒头,不妨按我讲的去做一些简单分析,应该会有所收获。

之所以这两天我要站出来批评这些自媒体,是因为我与上海的同学前几日有过交流。许多上海民众今天都处于一种情绪非常低落又茫然的状态,上海仍有不少具体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网络舆论再制造极化对立,每天散布各种情绪而不能解决问题的言论,会进一步造成大面积心理伤害。发泄情绪是正常的,但没有多少人能够承受整整一个月都在发泄情绪。


接下来,解答一些新读者和一部分杠精最近在后台对我提出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都懒得搭理杠精,今天统一搭理一下):

1、你不也是自媒体吗?说别人?

除了公众号打赏和公众号文章下的腾讯广告,这个公众号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没有一篇广告、软文,在其他任何平台都没有联动账号。老读者都知道,我不靠这个吃饭,这个公众号经常几个月不更新一篇文章。这几年文章的质量和覆盖的话题,新读者可以查阅过往的历史文章。可以这么讲,公众号影响力到这个程度,像我这样还没有做流量运营的,应该已经是极少极少数了。

2、你总说“防疫四要素”,那这两年做什么了呢?什么准备都没有,才导致现在还不能放开。

(1)关于疫苗有效性:提供更多疫苗选择是我一直公开支持的,多篇文章都提到了。但具体到个体,即便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是接种mRNA疫苗还是灭活疫苗,确实也要根据个体情况来判断,海外关于不同疫苗的副作用有过不少研究,杠精可以自行查阅。

(2)关于疫苗接种率: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3月24日,中国完成全程接种(两针接种)人数约为12.4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8.01%;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第三针加强针接种)的为6.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7.5%。这个人口基数和这个接种率,放到任何国家都是很高的。但仍有5,2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未完成两针接种。根据上海2022年4月17日发布的数据,上海市老年人的两针接种率只有62%。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老年人还没有接种?事实上并非每个地区的老年人接种率都这么低。截至3月24日,江西、安徽、山东三省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已超过90%;重庆、河南、湖北、贵州、河北、四川、云南7省老年人接种率超过85%。至于为什么上海老年人接种率这么低,我们都不在上海,也想知道原因,还请上海自媒体们组织进一步分析。

(3)关于特效药物:目前已上市的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物是辉瑞的paxlovid,这个药有授权给中国大陆5家公司生产仿制药,但仿制药不能在中国大陆销售,中国大陆目前还只能向辉瑞购买原研药。辉瑞2022年paxlovid的生产计划是1.2亿人份,并不包含中国大陆市场。对于人口较少的国家和地区而言,paxlovid药物储备覆盖总人口的5%只需要几百万人份就可以了。而中国大陆则需要0.7亿人份才能覆盖5%的人口。考虑到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医疗条件离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甚远,药物储备达到总人口的10%可能更为妥当,这意味着实际需要1.4亿人份。那么靠辉瑞当前的产量和原研药价格,中国大陆能够很快实现这样的储备吗?所以,自研替代药物并加强与原研药厂商的谈判,才是接下来该做的。不是什么都没做,一是之前根本就没有,二是目前产量也不够。但我相信,这方面应该比较快就会有突破。

(4)关于病床储备:中国的每10万人ICU病床数量确实是很低的,并且隔离病房也不够。所以才让方舱成为防疫的选择。病床数增加的难度主要不是硬件,而在医护人员。一个中专护士的培养至少需要3年时间,更不要讲医生。而疫情至今还不到3年。杠精们号称上海医疗资源没有任何问题,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前天武汉向上海派出了ICU医护进行支援。杠精要继续问,那为什么前几年不准备?我也想问,肉糜在哪里?

3、上海是文明之光,其他地区都是靠上海的转移支付在生活!

这个话题其实我很早就想讲了,又怕讲多了伤人。其实很简单:1、试试各省的资源与上海进行完全市场化的结算(我是说,全球化那种市场化);2、试试把给上海的所有优惠政策全部取消或者让其他省市都同等享受;3、试试把上海的户口完全放开,允许快递、外卖小哥安家落户,享受上海市民的教育、医疗条件。只要做到上述三点,我不但承认上海是文明之光,我还要承认上海是宇宙之光。请加油!

其实,并非大多数上海人都这么糟糕,这么偏执,这么幼稚。我有很多同学、朋友都在上海,在各行各业辛勤努力的奋斗。上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如同中国其他省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但在疫情期间,上海自媒体们体展出的各种傲慢、偏见,让关心上海的人们,不断刷新底线。深圳的科技难道不如上海发达?苏州、江阴、昆山、太仓的制造业难道比上海更差?四川、福建难道没有自己的文化?内蒙、山西的能源储备单独拿出来看,难道不足以让它们成为福利社会?中国的经济地理结构成为今天这样,难道不是各种通盘考虑和历史路径选择的结果?哪个大城市敢说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敢说其他地区都是仰你鼻息?

只有巨婴,才只会不断的抱怨。

如果你是认真分析疫情处置的方案,如果你是认真分析封控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如果你是认真的帮助陷入困难的个体,如果你真是在做这些,根本不可能会受到一丁点质疑。但问题是,你们真是在做这些吗?

请上海吃够人血馒头的自媒体巨婴们,把言论的权利还给上海真正的市民吧。你们真是,太XX了

以上。


转自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