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起來讀] 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作者:曹銘宗 繪圖:林哲緯
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作者:曹銘宗 繪圖:林哲緯
這本書在一次逛圖書館時因為醒目的紅色書脊加上名稱是我愛的台灣小吃蚵仔煎,明知只能看不能吃還是嘴饞拿了起來,貪吃真的沒有藥醫的。書中內容除了文字部分外附有精美的插畫,很適合休閒時間輕鬆的閱讀。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壹 食物的語源考察
貳 美食的前世今生
參 飲食習慣與文化
以下針對三個部分各挑了一個故事我覺得有趣的食物故事和大家分享
釋迦、滷肉飯、台灣傳統過年零食的吉祥寓意
釋迦—原產於熱帶美洲及附近的西印度群島,在十六世紀後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引進到全世界的熱帶地區種植,目前台灣是全世界最大的釋迦產地;最早在廣東種植,因水果未成熟時酷似荔枝而稱為「番鬼荔枝」。
此水果因外表佈滿突起的小肉瘤,有如釋迦牟尼的頭部,所以台語稱之「釋迦」,又稱「佛頭果」,這是我們常聽說的詞語來源,不過在文中作者提及,釋迦的印尼文 Srikaya ,與台語釋迦(sik-khia)發音相近,所以也有釋迦名稱來自印尼文的說法。
鳳梨釋迦難道是鳳梨和釋迦配種出來的嗎?不不不,這個品種最早在美國由釋迦與同為熱帶水果的 Cherimoya(冷子番荔枝)雜交而成,英文名為 Atemoya。鳳梨釋迦跟鳳梨可是一點親戚關係都沒有的!
滷肉飯—說到滷肉飯,你懂吃嗎?作者這裡的滷肉飯指的是在台灣北部、中部以切碎的豬瘦肉、肥肉以醬油、糖經過長時間的燉煮而成,在南部這種料理稱為肉臊飯;南部滷肉飯則是指用竹籤串起肥肉瘦肉整塊肉塊烹調的料理,也稱為「焢肉飯」。
一般認為滷肉飯是在物資缺乏年代因為買不起整塊的肉而使用肉攤不要的碎肉、豬脂肪做成的料理,但作者認為滷肉飯的發明很重要的是米飯的變革,日治時期隨著蓬萊米在台灣引進成功廣為種植後這種帶有黏性且軟Q的口感非常適合淋上滷汁拌著吃,這才讓這項美食漸漸成為餐桌上的佳餚。
好吃的滷肉飯需要兼顧皮、肉、脂三種材料的組成,滷汁需要少油且多膠質,聞得到香氣,吃起來稍微黏唇。作者在文中推薦的基隆廟口天一香滷肉飯,讓外國人都感到驚嘆給擔任導遊的作者50美金小費,有機會到基隆一遊應該要去朝聖一下吧!
台灣傳統過年零食的吉祥寓意—農曆年剛過不久,近幾年因為客人少所以很少在家裡擺「四秀仔」(零食)了,不過看到文中這些飽含祝福的寓意覺得應該分享給大家,明年也一起準備一小點零食表達我們對於來訪親友的祝福吧!(以下請使用台語發音才抓的到押韻)
紅棗:食紅棗,年年好。
糖仔餅:食甜甜,予你大趁錢。(台語「趁錢」就是賺錢之意)
龍眼乾:食福圓,中狀元(龍眼又名福圓)。
瓜子:食瓜子,好過日子。
土豆:食土豆,食到老老老。
豆乾:食豆乾,會升官。
這本書適合怎麼樣的人
1. 視吃如命,愛吃也想要了解食物淵源的人。(在此大力揮手我在這!)
2. 略通拼音的閱讀者,書中很多外來語使用羅馬拼音表示,若稍微能夠讀出來想必是趣味橫生。
3. 對台語有粗淺認識的讀者,文中時常提及台語的發音,稍有台語經驗可以更深對文字感受。
4. 單純對於台灣食物相關的歷史、語言有興趣的讀者。
以上內容均來自書籍內容及個人觀後感受,旨在發現有趣書籍與你分享,哪怕只是勾起你一點點的興趣我都覺得很高興!但這只是本書不到5%的小小部分,更多精彩內容請詳閱本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作者:曹銘宗 繪圖:林哲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