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Lady Bird》與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探討親子關係
寫於2018年8月
最近看了《淑女鳥 Lady Bird》與《你孩》系列劇集,一樣都有青春期親子間的摩擦,但前者對於生於華人社會的我,真的就比較沒共鳴。《Lady Bird》裡的母親至少會像個朋友般跟孩子相處,孩子想要被認同時也不會完全不理,媽媽也會適時反省自己的管教方式,也沒有強迫孩子一定要有什麼成就,基本上管教超自由的,更不會干涉小孩的社交,男朋友來家裡父母都是很親切的招待,沒有強迫拆散,沒有興師問罪,對性行為媽媽也只是教導女兒如何做好防護措施,不會干涉時間點、對象,被渣男欺負了,媽媽沒有說什麼就只是靜靜地給予安慰,戲裡也沒有冷漠不為家庭付出的父親。
《Lady Bird》中,父親與母親個性截然不同,但都是把女兒當成朋友看待,給予精神與經濟的支援,也很尊重女兒的夢想,看完真的覺得克莉絲汀妳超幸福了還在那裡糾結賭氣幹嘛??看看咱們華人社會上一代的家長,很多根本不把小孩當獨立個體看,從來不關心課業以外的人生,只提供衣食無缺,沒有半點精神層面的支持與理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簡介 2018年的台灣詩選電視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作品裡的五個故事,分別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每個故事兩集,全劇共十集,由陳慧翎執導。故事以親子間的互動為主題,在科幻元素的包裝下,內容諷刺台灣教育體制下扭曲的親子關係與教育困境及多數家長對孩子錯誤的教育方式來喚醒社會大眾。
《你孩》喚起許多人成長過程中的集體創傷,我以前算超乖巧了,幾乎沒有騙過家裡去偷偷做其他事情,身邊也沒有那種會帶我翹課翹補習翹自習去玩耍的朋友。印象小時候有段時間挺喜歡上學,因為待在家裡,爸媽實在太令人不爽了,去學校跟同學玩快樂多了,但倒是未曾想過自己從世界上消失或是想自殘博取關注,要消失也是帶給我壓力的人消失啊!
從劇集看來,現在的學生似乎比以往壓力更大了,錯過的童年更多了?難道過了10幾年教育還是那麼文憑至上嗎?還是只有都會區才這樣?(覺得劇裡的人都好有錢,請一堆家教)連文筆好都被視為無用技能,看小說也被禁止,也太慘了吧!沒有各種形式藝術文化的薰陶,沒有社交的歷練,沒有自我興趣的探索,長出來的恐怕會是一個無趣至極的人吧!!!
這系列每天只能看一集,不然實在太沈重了,前三集都拍得像驚悚片,第五集《必須過動》視覺風格不驚悚,很有向《黑鏡》致敬的味道,不過略沈悶無聊悶悶的略無聊,最喜歡魔幻寫實、獵奇寓言、黑色喜劇感的《孔雀》,這集的場景不陰暗冰冷,處處都有繽紛色彩點綴,調色充滿復古迷幻感,有些運鏡令人讓人想起《艾蜜莉異想世界》或是魏斯・安德森的拍攝風格,孔雀這個象徵性選的很棒,嘲諷人類時,語氣真的超機掰的 XD 這集也是父親/父愛終於有存在感的一集,氣氛比較輕鬆,但故事情節十分辛酸,是現實社會中處處可見的人間悲劇。
我的馬特市文章索引
我的Liker.Social
我的Blogger(歐洲、亞洲、國內外旅行遊記)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