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想与思想碰撞会生成什么样的火花?

七十七
·
·
IPFS

我作为一个新人,本来只是想凑凑热闹看看市里其他比我更有资格谈论matters的历史和知名人物对这个圈子的感悟,但又转念一想决定也执笔写一写自己作为一个新人对matters的观察和想法。虽然我无法像标签下的一些文章一样对自己在马特市的经历侃侃而谈,但我也绝不认为这个标签发起人的本意是要把新人隔离在外。

从一个作者的角度来说,我只与matters相遇了短短五天;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我与matters的邂逅已经过去许久了。第一次来到matters是因为一个热爱文学的网友的介绍,如果我没记错当时的matters甚至还没有推出likecoin。

matters x likecoin的宣传

这个平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首页的多元化。你既可以看到文学爱好者的诗歌创作,也可以看到tech nerd的技术教程;既有历史宅和一些网络社团对时事或历史事件的严谨分析,也有平凡的生活中每个普通人都会有的天马行空。每个人都能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也默默尊重着那些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计不但在市场宣传上能有效的赢得各个群体的追捧,从用户的角度上来看也尽量减少了同类型信息在长期浏览后会带来的审美疲劳。另外更值得夸耀的是,在马特市,多元化的题材和观点并不代表质量的降价。我也确实承认作为一个开放平台,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并不是什么怪事,但总体来说matters首页上的大部分文章都可以看出作者背后的用心与诚意。

除去多元化和质量,matters最引人注目的一样莫过于它的互动性。与同类的写作平台相比,matters更加注重将所有爱好写作或是阅读的人联系到一起构建一个小型网络社区,而不是作者一个人孤零零的唱独角戏。这里的互动性指的不仅仅是拍手功能,评论功能,和追踪功能,还有官方以及用户群体组织的各种活动,其中当然也包括这个活动。这些活动在帮助用户相互认识的同时,也激励了作者继续输出高质量作品的动力,也就是我下面要说的这点。

一些偏主流的写作平台更愿意把精力和时间全部投资在已有固定读者的老牌作者身上,导致很多有潜力的新人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空间,久而久之选择了放弃。blog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人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每天辛苦更新的blog到最后还是无人问津,很容易丧失最初的热情。从对新人作者的鼓励和接纳来看,我的激进观点是没有哪个平台能和matters平起平坐。每月的大量活动保证了新人有机会崭露头角,#matters新人打卡的标签给了新人一个介绍自己的途径,只要作品足够优秀任何人都可以上首页精华。马特市社区最重要的一个路标,likecoin,也从最大程度上激励了新老作者的创作动力,不至于半途而废

最后一点比较偏我个人了。我觉得matters不存在语言鄙视链,不会像某些地方简中用户看不惯繁中用户,繁中用户看不起简中用户。大多人还是很宽容,或者说根本不在意的。

夸了那么多,也该说说matters现有的一些缺点。无论是什么平台,只要人数达到一定水准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小群体。而很多小群体有不细读文章仅为了礼貌互拍的习惯,这与拍手功能的初衷完全相悖;文章放到区块链上就难以更改;没有自带rss功能,等等。但这些缺点并不影响我继续喜欢这个平台(其实我就是个无脑吹

当思想与思想碰撞,会生成什么样的火花?它理当是灿烂,璀璨,色彩斑斓的。不同的元素组合可以制造出不同色彩的火焰,不同的思想也可以互相碰撞为整个社区添上一种新颜色。马特市的每一位市民都有着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和标签,在创作、交流、进步的这个循环里共同成长,共同为这个社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许一个思想能点起的光芒微不足道,但上百乃至上千个思想聚合在一起便能成为陪伴夜行者的照明灯。思想的汇集也是对麻木,无力,盲从等心理的最佳抵抗,当一个社区里不只有一种声音时,我们便能学会思考与辨别以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刻保持一颗愿意倾听也愿意敞开的心灵。

鼓励思想,学习思想,交流思想,想必这就是所谓的matters精神。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