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策略得当,89学运能使中国走上民主化道路吗?

陈家梁子
·
(修改过)
·
IPFS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89年的学生运动策略得当,保赵紫阳不下台,中国就能逐步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如海外著名学者胡平就持这种观点。他说如果学生们“见好就收”,在中共有所让步时就撤出广场,就能取得和巩固成果,以俟将来有机会再得寸进尺,日拱一卒,民主就能渐近实现。

这完全是脱离实际的幻想。如果学生们在4月26日社论将学生运动定性为动乱之前撤出广场,中共一样会“秋后算帐”,清算参加运动的学生,取缔运动期间成立的学生组织。不管赵紫阳会不会下台,都没有太大区别。因为中共已经划定了红线,就是邓小平定下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在没有衰弱之前,是无论如何不会放弃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红线的。可能中共会由于放松经济管制会导致党的领导一时被削弱,但当它意识到后,就会拉回来。

就如中共对互联网的管制一样。互联网刚出现时,新生事物,中共一是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威力,二是还没有可靠的办法来进行管制。所以在互联网初期,网上的舆论很宽松。当中共意识到如果不加以管制,互联网舆论会对它的一党专制有很大损害后,再加上有了手段,就加强了对互联网的管制,建立防火墙,建立敏感词库和加强人工审核。

学生确实应当及时撤出广场,以避免无谓的流血牺牲。流血牺牲并不会动摇中共的统治。学生被镇压枪杀当然会引起一些民众的同情和愤怒,但同时也让人恐惧。而恐惧甚于同情与愤怒,所以民众并不会因为学生被枪杀而纷纷走上街头抗议中共的暴行。而大多数民众则无动于衷。

根本上,无论是在八十年代,还是现在,中国都缺乏走向民主化足够的启动力量。或许今天中国民主化基础比八十年代更强一些,毕竟又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民主化力量太弱小,而专制的力量太强大。大多数民众和军人都缺乏民主的意识和追求,缺乏现代文明意识,力量对比太悬殊。力量对比太悬殊时,策略就可忽略不计。策略在力量对比不太悬殊时,可能取得关键性的作用。而双方力量悬殊时,策略或偶然因素都只能让弱者取得暂时的胜利,最终的输赢还是要看基本力量的对比。这就像下围棋或踢足球,实力相差太多的棋手和球队或许能一时领先,但最终必然会输。

2024年6月9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