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26:《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照目前形勢估計,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預料,本星期六以後,《蘋果》能再出版的機會是微乎其微了。《失敗者回憶錄》的連載會中斷(編者注:此文首發於2021年6月23日)。
《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我在這一年年尾開始在論壇版寫每週六篇的評論「李怡專欄」,2005年擔任論壇主編至2014年,其間在名采寫過散文,寫過「蘋論」,寫過「小評」,2016年開始寫「世道人生」專欄至今年3月底。我人生中任《七十年代》《九十年代》總編28年許,又接著在《蘋果日報》寫和編25年許,超過半世紀的筆耕生涯,近一半在《蘋果》。我在這專欄的「題記」中說,單從事業、家庭、生活等去考量,我這一生當然不算失敗,「但回顧我一生的追求,卻是不斷的感受理想破滅、價值敗壞的悲哀」,從這個角度看,就是「失敗者」。
來到《蘋果日報》的尾聲,我也就提前在這裡寫《失敗者回憶錄》的尾段:我有四分一世紀在此編撰,而又26年從未間斷地閱讀的報紙。以我的「失敗者」定義來看,它就是失敗者。但不要忘記,它曾是香港報紙當中,一面世即取得最大成功的一份。它由成功走向失敗,有全世界紙媒淪落、網絡媒體資訊爆炸的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終於不得不停刊,則眾所周知是極權插手,香港禮崩樂壞、人權不保、法治蕩然的結果。
著名作家、曾在《人民日報》當記者多年的劉賓雁說過:報紙的面孔就是總編輯的面孔。但在自由競爭的社會,更準確地說,報紙的面孔是老闆的面孔。香港絕大多數報紙的老闆,都插手編採的輿論走向;而老闆的個人經驗、見識和氣度,更可以在報紙面孔見到。
黎智英以製衣業成功商人的背景進軍傳媒。他以高薪請了大批編採人員,但他沒有完全相信手下的編報經驗,而是每天開「鋤報會」,各高層參加,也選些讀者出席,對每一版的每篇報導、標題和每篇文章批評,不留餘地。他說過,報紙是辦給讀者看的,報紙只有一個老闆,廣告客戶不是老闆,管理層不是老闆,只有讀者是老闆。
黎智英沒有辦報經驗,但是,他有從商經驗。伊利諾大學經濟學教授Deirdre N. McClosKey曾經提到,在機會平等的市場經濟社會,從商是以美德為基礎,並能在從商者身上催生幾種美德,其中包括創新的勇氣,誠實買賣的公正,和對法治下市場社會的信念。
《蘋果日報》面世時,令人耳目一新,它不是哪一個總編輯的面孔,而是一切以顧客的需要為依歸的成功商人的面孔。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一個人如果做什麼事都根據過去的經驗,就無法開創新局面。
從《壹週刊》到《蘋果》《壹本便利》《忽然一週》《飲食男女》,以及台灣版報刊,都因打破以往的辦報經驗而成功。但從2008年收購台灣《中國時報》失手之後,香港《爽報》的失敗,特別是台灣壹電視的大出血,我不知道是客觀社會的習慣改變所導致呢,還是有了成功經驗之後,被成功經驗所囿,與時代脫節而走向失敗?
不下毒手,《蘋果》還能撐多久,一直是人們議論的話題。下了毒手,就同情歸《蘋果》,怨憤歸強權也。
但無論如何,壹傳媒在香港的出現,在中文報業史上,應留下商人辦報勝於文人辦報的成功經驗,或許可以同張季鸞1926年入主《大公報》創造的輝煌相比美。張季鸞提出「不黨、不賣、不私、不盲」這四不原則,是新聞界的圭臬。《蘋果日報》老闆未必知道這「四不」,因為他只是實行了其中一部分。
(文章發佈於2021年6月23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 題記
- 闖關
- 圈內圈外
- 殺氣騰騰
- 煎熬
- 傷痛
- 動盪時代
- 抉擇
- 那個時代
- 扭曲的歷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後一擊
- 我的家世
- 淪陷區生活
- 汪政權下的樂土
- 淪陷區藝文
-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 李伯伯的悲劇
- 逃難
-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 古國風情
- 燕子來時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樹倒猢猻散
- 豬公狗公烏龜公
-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失敗者回憶錄》此前在《蘋果日報》連載,現正在Matters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