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一时之间,二舅和精神内耗成为了一个梗:大家都有二舅,但有些人的二舅是在澡堂子里给人搓澡的首长,有的人的二舅待在偏远山区里面一辈子也没能娶上媳妇。
我并不认为原视频的拍摄者是带着恶意的,他或许确实是真诚地认为,从二舅身上能看到一种坚韧、乐观、随遇而安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的焦虑,所谓精神内耗,实际上是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自我与自我的斗争上,这种斗争往往意味着自我贬低、自我怀疑、自我问询,而二舅告诉我们,于其这样自我消耗,不如行动起来,从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开始,推动事情产生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行动确实比“胡思乱想”要重要,如同契诃夫说的,“要努力工作!”
二舅也经历了一个内耗的过程,年少时候在腿部残疾之后,他在床上躺了一年(不知道有没有夸大的成分),这和现在我们在遭遇挫折之后选择躺平一样。一年之后,他意识到这样躺下去什么用也没有,所以还是爬起来继续生活。
这种转换与其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如说是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在经历巨大的变故的时候,身体受损、失业、原来的轨道被彻底改变,谁能够一直躺平?在嚷嚷着躺平的那么多年轻人之间,有多少人是真的就此放弃?外部的环境无法让人躺平,村里的二舅尚且可以靠着几片菜地过活,而多少年轻人的储蓄可以一直支持城里的躺平生活?
二舅也是“辉煌”过的,他去过北京,在部队里给人打椅子、板凳,备受欢迎。我以为在那个年代去北京的基本上是能留下来的,但是二舅最后还是回到了老家,个中原因呢,视频并没有告诉我们。
这其实也是视频的吊诡之处,它渲染了太浓厚的“重新开始”的剧情,却对开始之前的低谷一笔带过。
视频里有一句话是,“时间飞快过去,这就是普通人的一生,不用高倍速根本看不下去。”高倍速下,所有人的面容都是模糊的,生活被淡化了,只提取出了一些符号性的东西,漂亮话一句又一句,说着自以为的世间真理。
我确实对这种“精英式”的东西非常敏感,我并不知道原博主是什么身份,但起码是在面对山里的二舅的时候,他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优越感并不仅仅是“我比你看过更多的世界所以我比你厉害”,也是“我能够说出你的故事而你自己不能。”掌握了语言的人是文化上的强势者,就好像任何一个去土著群体里做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一样,要用非常专业的素养才能克制自己的文化优越感(而很多时候他们也并不能做到)。
作为第三者的记录或者是讲述并不一定会导致这种情况,参考一些纪录片,讲述者本身是隐去的,他只是去展现被记录者自身的生活和表达。而在这个视频里,镜头语言流畅,有些俏皮有趣,旁白和场面有很多的小设计,金句不断,(毫无疑问这也是它能够火起来的原因),而恰恰也是因为这样,它变成了一场个人的vlog秀,二舅变成了这场秀所利用的符号。
这也是网上很多人指责该视频的原因,二舅经历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苦难,每一件细说出来可能都不能过审,有时代背景下的洪流式灾难,有个人经历的不幸,有偶然的,有结构性的,甚至还有不可言说的,然后这些苦难被“高倍速”了,他不再细究二舅经历这些灾难的原因,而是转而歌颂起他的忍耐力,忍耐是他的美德。
若是在以前,这个视频不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按照这套话语模式培养起来的,它给人的感觉很熟悉,就是那种可以写进高考作文里的素材。但是在当下,它却刺中了很多人。特别是晚上一则“朋友圈炫富”的新闻一出,真正打破了第四面墙,让观众一起参与了这场略显荒诞的演出。
经济下行,高失业率,各种形式的封锁政策,所有人处于一种精神和躯体双重自闭的环境中,一则明星考编的新闻都能像是炸弹扔进水里,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中炸出了巨浪。大家对于二舅视频的愤怒,来自于我们终于看清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沟壑,是我们终于长大并且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苦难就只是苦难,好人不一定有好报。
余华写《活着》为什么反响这么大,是因为他用一连串的灾难砸向了一个弱小的个体,并且让他一直扛着、一直扛着,我们期待有一个胜利的反转,可是没想到他就这样一直扛到老死。没有任何希望,甚至连绝望也谈不上,因为它不是戏剧性的东西,生活本身连剧情都没有。
我们总是会面对大大小小的挫折,也知道该从内部和外部去寻找原因以寻求解决的办法,然后大家渐渐发现,外部原因才是主因啊,人要怎么去和一个时代抗衡?
歌颂苦难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歌颂对苦难的忍耐。都说华夏民族是最能忍的民族,小农经济下所有的农民都被刻画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副老实巴交的形象,一幅《父亲》简直是它的最佳代表,黝黑脸上的每一条沟壑好像都在说着,要忍。但其实大家看历史书,那么多的农民起义,至少说明了无产阶级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的老实,实在过不下去了,也还是可以揭竿而起。我觉得大家之所以对中国人有这种“忍”的印象,主要原因还是,我们过得太苦了。
每个人都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小时候做卷子苦,长大了996苦,中年时候拿出所有积蓄给孩子买房苦,老了生场大病更苦。但是大部分人也就这么一辈子过来了,“苦”是刻在我们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苦”是深沉的,厚重的,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没法去其它地方寻找价值了,只能从苦难里面寻找。
按照正常的逻辑,当一件灾难发生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不是先看灾难的后果(并及时解决或援助),再追究灾难发生的原因,再采取措施解决灾难发生的机制(最近面试题看多了……)?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应该让大家免于灾难吗?当然,很多时候灾难的发生无法控制,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做些什么,地震无法控制,但我们不是应该将房屋做的更加牢固一些吗?
但是其实很多的叙事和宣传都在和我们说要忍受苦难,当然为了不弄巧成拙,这类宣传的对象都是这些不可控灾难的受害者,而那些人为灾难的受害者则成了不可提的禁忌话题。在个体层面上,忍耐或许是和自己和解,是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在群体层面上,忍耐总是导向了压抑。
“精神内耗“也成了一个内涵模糊的词汇,如上文所说,如果是一味躺在床上唉声叹气自然是不可取,但如果是思考原因,反省意义呢?如果是不甘现状积极上访呢?在解决精神内耗之后,你可以找其它路径东山再起,当然你也可以死磕到底和命运斗争,在二舅的故事里,后者被消解了,前者被歌颂着,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退让。
我想,批判原视频博主是苛刻的(我将其理解为一个和很多人一样受主流叙事所影响的人),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的心态,是主流媒体加强推广和宣传的同时是否暗含了某种意识形态,一个诸事都要忍耐的社会当然是最稳定的社会,但一旦大家忍不了了,所带来的破坏一定是巨大的。
改变的方式仍然是行动,这可能是视频所讲述的给人以启发的东西。我们只有认识到苦难的本质,才能够把握行动的主动权,那么即使是一遍遍推着石头上山,那么我们也还是可以说自己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