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R. Grimes《反智》#2 迷思神話充斥 我們是感情的動物[心得]資訊爆炸 求證耗時
維生素C可以治療感冒? 真相總算大白了
其實我一直很質疑維生素C可以治療感冒的這件事,但我的家人從老到少都深信不疑。原來這一切都出自於鮑林,迄今唯一兩次獨得諾貝爾獎的學者。從他1970年出版暢銷書《維生素C與普通感冒》開始,傳遍了美洲、歐洲、亞洲,甚至入侵了我的家庭。
除了1971年《美國醫學會期刊》評論駁斥外,網路上還可找到更多維生素C無助於感冒的證據。2018年一篇關鍵評論列舉了澳洲、芬蘭、美國及德國等國外文獻說明(用間接的引述我蠻沒信心的,但認真找應該可以找到一堆一手資訊),沒有證據證實維生素C可以預防、舒緩感冒。
不僅是維生素C的迷思,書中還有列舉其他案例,例如美國知名靈媒自稱能找到失蹤親人去向、號稱特異功能者、使用手機致罹癌風險增加、蛇油治百病,或者是韋克菲爾德醫師捏造自閉症型腸炎等,都不是事實,但最後卻被社會大眾輕易接受。
為什麼會這樣?雖然Grimes列舉了許多騙術的名稱,但我認為大都是「訴諸權威」的後果。不論是真正的權威人士講的話,或者是假的權威人士(當我們中了騙術而認定騙徒是權威人士),我們就會傾向相信,而不會加以質疑。
從大眾的觀點來說,這種傾向很可怕,就像維生素C療效的迷思,小則傷財,大則傷身。然而,從有心操作者的觀點來說,這種傾向很好用。只要找到一個意見領袖,就可以驅動特定族群支持或反對某個議題。
想到這裡,YouTube 網紅或政治人物Facebook粉絲團就是訴諸權威的最佳代言人。難怪許多人無所不用其極要增加流量、聲量及按讚數。
大家都知道卻做不到 Why?
「謠言止於智者」大家都耳熟能詳,翻成白話文就是「若是社會上多的是智者(A),就不會讓謠言傳播(B)」。然而,事實上我們正處於假消息、假新聞充斥的時代。這代表什麼意思?用逆否命題的邏輯「若非B,則非A」來推論,就是「若謠言四處傳播(非B),則社會上多的是愚者(非A)。」
我想這也是Grimes將書名取為The Irrational Ape。根據2018年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的一篇研究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顯示,假消息傳播速度快過真消息6倍(以傳播1500人為比較基準)。相較於查證所付出的時間與勞力,發布假新聞的成本幾乎等於零。
現代人資訊太多,時間太少,要去區別資訊的真假,實在是勞心又勞力。資訊疲勞轟炸下,我想超過一半的人還是會選擇按下轉傳鍵,而非刪除鍵。
這是大腦捷思法(P30)的結果。人類的大腦能處理非黑即白等二元的問題,但無法處理光譜層次間的議題。真正的原因是,追根究底太過複雜、難懂,還是簡單的是非題容易。
此外,愈容易取得的資訊,或頻繁出現在眼前的資訊,更容易被大腦所看重,這又是大腦「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heuritstics)的功能(P107)。在資訊爆炸的現代,一直出現在眼前、愈簡單、或越直觀的資訊,會讓大腦很容易接受。只要很容易想起來,大腦就會對它有信心,比起其他費力、不常見的資訊更重要。
因此,我們明明都想當智者,但大腦卻不想這麼麻煩,也許現今二元化(或M型化、極端化)的社會型態就這麼自然而然地形成。
雖然如此,但我們仍是大腦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如何善用它而不被它所主宰呢?
熱愛真理 但要寬恕錯誤(伏爾泰)
Grimes知道一般人難以擺脫生物的本能與反應,畢竟我們是感情的動物,並不是冷冰冰的機器。因此,在最後一章的首頁,他先引用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熱愛真理但要寬恕錯誤」來暗示,即使身為讀者的你知悉了所有大腦運作的原理,能避免自己掉入話術陷阱,但畢竟還是屬於人類社群中的少部份,大多數的人仍然無法跳脫DNA的窠臼。最佳的策略就是「嚴予律己,寛以律人」,要求自己持續學習成長,但不要用知識來要求別人。
接著他下了三個次標題:不願說理的人是偏執、不會說理的人是愚蠢、不敢說理的人是奴隸,各例舉實證來解釋這三種人的特性。接著他希望要接受「習慣用感覺來做決定的人類本性」。多採取對話與討論,不要用嘗試著用辯論來爭對錯。在不爭輸贏的前提下,多多溝通,慢慢地給對方時間去理解去接受理性、科學的結果。
如果用這篇《蔣勳【孤獨六講】你聽朋友講話 不要聽他講了什麼 要聽他沒有講什麼》學到的技巧,Grimes沒講出口的是什麼?我認為是「智者不會想要挑戰或改變偏執、愚蠢及不敢說理等三種人,怕有選錯戰場的疑慮(P384),進而付出過高機會成本。」白話文是跟豬打架,只會弄髒自己,並讓豬很開心。
看到這裡,我真的很佩服他,能承受這麼多網路暴民及陰謀論者的攻擊,還能理性、自信地想出應對之道,有著傳統士人經世濟民的偉大胸懷。
【上一篇】《反智》#1 理論 實證 論述 時事 實用兼具的一本書
Original link: 斜槓三寶爸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