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夾縫(2):當「外公外婆」變成性別歧視的詞語
剛在網上看到一則台灣新聞:〈改善性別歧視!「外公外婆」正名了 今起改叫阿公阿嬤、祖父祖母〉。生活在香港,向來稱外公外婆為「公公婆婆」,通常在書面語才會寫「外公外婆」,似乎沒怎麼聽到大家討厭「外公外婆」這稱呼。(也有可能是我不知道而已。)所以我搜尋了一下台灣的討論區,看看大家是否真的討厭「外公外婆」這稱呼。結果發現確實不少人不喜歡這稱呼。既然如此,改稱「外公外婆」為「阿公阿嬤」是好事吧。改稱呼沒問題,可是我實在討厭媒體和相關支持者的詮釋,把事件扯到性別歧視等平權層面,造成更多對立。
(自己不是當地人,始終不熟悉當地的情況,感覺評論此事不太恰當。不過實在有感而發了。)
所謂正名其實是甚麼一回事?
先看部分媒體的標題:
- 改善性別歧視!「外公外婆」正名了 今起改叫阿公阿嬤、祖父祖母
- 性別歧視OUT!教部線上國語辭典加註 「外公外婆」也叫阿公阿嬤
這些標題讓人覺得,再叫「外公外婆」就是性別歧視。此事造成熱議,所以提倡此事的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在Facebook帖文留言處補充:
看到一些新的留言,大家好像有一些些誤解! 這次的修正並不是將「外公」、「外婆」從字典中移除喔,僅是在該詞彙原有的釋義中加註,讓祖父祖母不只是對「父親的父母親」,也同樣也能是「母親的父母親」! 所以外公外婆沒有消失啦,也不代表未來就不能使用這些詞彙,只是透過辭典的編修,讓性平意識也能與時俱進的納入解釋喔~
再看她附上的「教育部編修前、後的對照表」:
Well~其實不過是這樣而已:在「外公」的解釋上附加「今亦稱『阿公』」,相當於把「阿公」變成正式的稱呼。這樣根本不會有人反對。
「外公外婆」是性別歧視?
正如以往的文章所說,我沒有社會科學的學術背景,所以沒法從很嚴謹的角度討論此事。可是我相信,學者用「歧視」一詞來形象某些情況,希望大眾關注時,出發點是希望社會變得更好,人生活得更自在開心。然而現今有些人為平權、去除歧視而倡議摒棄慣用的詞語或創造新的詞語,日益吹毛求疵,只令支持者愈來愈振奮,反對者愈來愈反對,中間的鴻溝無法填補。在當今世代,二元對立成為常態。每每見到不同派別的紛爭時,都不免感到難過。
中學時期第一次聽到「history」是「his story」的時候,驚覺原來可在常見的詞彙看到父權思想的痕跡。(後來有人認為「history」並非「his story」的意思。)可是接觸這些詞語愈多,我心中想的是:詞語被創造是有父權思想,其實有甚麼關係???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如何使用這些詞語,以及使用時有何感受。
當然,用主觀感受來作判斷,定會引起許多紛爭,此處先不談。我想分享一個有詭異的情況:有時候大家用慣一個詞語,覺得沒有問題。可是學者跑出來告訴大家,某個詞語有問題時,自然有些人拍手支持,有些人出言嘲笑,但還有些人感到困惑和動搖:如果自己被人家這樣稱呼,其實不會感到不舒服或被歧視。可是學者說這樣稱呼就是歧視,難道我已經被社會的不公平觀念影響,敏感度不足,才覺得沒問題?
沒錯,這就是我。真想問,我究竟有甚麽問題?爲何會煩惱這種事????
能同情地理解歷史嗎?
回到「外公外婆」的問題,其實大家有必要用如此强硬的態度批評傳統思想嗎?我知道自己沒怎麽受傳統思想傷害,所以總是用「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姿態,呼籲大家溫和一點──批評傳統思想不合理的地方是對的,可是希望大家可以理解思想起源的原因,同情地理解歷史,再想方法改進。
自從在大學聽了老師講解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起源後,我開始理解傳統文化對「秩序」的重視。理解不等同認同,但至少不會一提到相關的說法便搶着高呼:「有病嗎?超級不合理!」當時人們認為周禮是繁鎖、桎梏人心的條文,貴族開始腐敗,不守周禮,社會變得禮崩樂壞。面對混亂的局面,道家和儒家提出了不同的出路:道家認同周禮桎梏人心,令人無法逍遙自在。儒家則重新發掘周禮的價值。
當時在課堂上聽說,根據周禮,人因應階級有不同限制,例如可以穿甚麼布質的衣服、馬車有多少匹馬。現代人很難接受這種階級分明的情況吧。可是可以想像的是,古人大抵認為把規則定得清清楚楚,大家安守本分生活,不越位,不會有非分之想,社會就穩定。當社會過於混亂,我覺得儒家一派對「秩序」的渴求可以理解。不過理想永遠理想,沒有考慮「人性」的問題,所以追求「秩序」的時候,會對人造成傷害。
對我來說,傳統的婚姻制度亦是如此。我並不認為,傳統婚姻中女性出嫁後居於男方家中、從夫姓、以夫家為中心等做法最初是歧視女性。我沒有特別作考證,但覺得一切與「秩序」有關:如果沒有一套統一做法,就會有許多紛爭,例如結婚後住在誰家?孩子跟誰的姓氏?在現代人眼中,這些問題討論後下決定不就行,可根據現實也知道,這種事情討論起來一定有許多紛爭。(我不是支持為了免卻麻煩和紛爭而限制自由,只是覺得可以理解。)可問題在於人性:長久下去,人們覺得女性長大後要出嫁,等同對自己家沒貢獻,沒有價值,日漸貶低女性地位,再演變出許多不合理的事情。又例如有些事情規定長子去做,其實避免兒子之間有糾紛,但犧牲了公平性,加上人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為何他早一點出生,命運不同?最終可能更多糾紛。所以是人性問題。
當然,也許我給予過多同情和理解,過分善意地詮釋傳統思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