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女性过来人,一些问题的解法
关于博主“玲玲Peter和四只猫”,我有看到她被推荐到我的微博主页,但是很少点开视频,因为觉得视频浪费时间,可能也有一点儿觉得很通俗,没有什么能够汲取的观点。可能这就是上了大学的人的傲慢,以及知识越钻研越认为自己了不得,时常提醒自己要谦虚,但久了还是会因为自卑感变得自傲。
“玲玲Peter和四只猫”,真名王慧玲,16岁就离家去安徽省会合肥读中专,读完中专时19岁,又独自到上海打拼。在19岁到29岁这10年间,她赚的钱基本都给了家里,帮助两个弟弟读书,再后来把他们都接到上海安顿下来。而立之后,她才渐渐从这种“不公平”之中挣脱出去。
我从高位转到低位的原因,还是想能够解决一些问题,除却Feminist那些热门的论点,个人生活层面如何处理,我没有在各种理论里读到解法,可能读的不够,也可能是理论到现实始终还是存在隔膜。所以,能有一些沟通两者的文本,会比较能够帮助到我的困境,《基层女性》就是这样的一本书,《82年生的金智英》提出了问题,而《基层女性》解答了问题。
阅读的过程非常的愉快,很多很多的共鸣,因为不久之前又经历了一次和母亲的撕扯,情绪低落,我知道怎么回应,但是回应过后,会有很长时间的失落感,突然想起了《基层女性》这本书。我有密切关注国内、港台新出的女性主义著作,连续看的《我是金智恩》《十三岁后,我,不再是我》《她们的征途》都是比较女性个人化的经历作品,比起读理论,我会更喜欢此类作品。
每个人在现实中呈现的复杂性,不是某个理论能够概括的,包括女性本身,但纵观周围,没有一个足够好的过来人提供一些问题的解法,包容耐心不指责。大多都是同意一些观点,又会反对一些观点,沟通过程是时不时膈应和噎人。同龄的朋友呢,她们的人生还未进行到后面阶段,大家其实都会有一种自信又忐忑的感觉,所以能够给出的精神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但也没办法苛求。
《基层女性》是一个好的女性过来人的真实书写和建议,它基于具象的现实,没有隔膜,不真空,其次是女性的语言,真的挺好读的,不过也有些套话哈哈,但是又能发现很多文字很优雅,发现好的文字好的片段的时候,非常惊喜很喜欢。没办法要求一本书句句皆有新意,真诚的书写就是佳肴。
以下称之为观点摘抄,有一些我自己的感同身受,如果想要获得心理上的抚慰,可以来读读这本书。
1、逃离&面对
我母亲曾亲口跟我说:“吃的喝的你跟弟弟都一样,但是如果有10元钱,我只会给你两个弟弟一人5元钱。”其实我根本不在乎那“10元钱”,只是觉得他们不像重视弟弟一样重视我,不像爱弟弟那样爱我。他们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对我弟弟却是无条件的,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是个生在农村的女儿。
这个事实让我很沮丧,“不公平”三个字像蚂蚁一样久久吞噬着我的内心,导致我长期处于一种愤怒的状态。但是我没办法恨他们,因为他们也是时代和环境的牺牲品,他们没有能力选择成为更好的父母,甚至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反而觉得我生气很矫情。他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根深蒂固,不可改变。如果能清醒地看到这个本质,你就没办法恨他们,甚至不知道该恨谁。
我现在会有意地减少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情感上的交流,因为交流是双向的。我尝试过太多方法,希望与父母建立一种健康的交流方式,获得他们的理解,但他们只会用高高在上的态度,灌输一些让我沮丧、让我觉得自己永远不如别人的言论。这些言论本质上就是“毒气”,因为来自父母,所以毒性更强,对孩子的影响也是致命的。成年后,如果你没有能力隔离这些来自父母的“毒气”,你的一生都会被侵蚀。
还有一些没有能力脱离原生家庭独立成长的子女,成年后,大多会变成懦弱无能、没有安全感、偶尔叛逆,无论在经济还是精神上都无力挣脱父母影响的人。他们人生的大部分决定都被父母左右,身上有着沉重的道德负担。对此,我的建议是,只要你是成年人,能离父母多远就去多远,如果实在无法离开,精神上也要划一条清晰的界线,哪些领域父母可以介入,哪些领域是绝对不可以触碰的。
PS:减少交流是逃离,划线是面对,我其实很长时间也处于“重男轻女”的状态里,但是逃离于我而言不算能够平静的解法,面对反而能够获得更自在一些。
2、不要自责,回报你早已支付
他们要的是你听话,学业、事业有成;要的是在填报志愿、择业择偶时听他们的安排;要的是你早日成家,这辈子必须结婚生子;要的是让他们有面子,在外面有谈资;要的是你的陪伴,不远走远嫁,就近读书、工作;要的是你在跟前对他们的孝顺、照顾;要的是你接受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要的是你发自内心地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你,都是为你好。现在,你还认为他们从不索取、不要回报吗?
PS:我母亲也总是觉得我付出的不够多,反反复复地说,其实我真的觉得好累好累了,同职场pua一样,每个假期,我做着煮饭、洗衣服、农活、带弟弟等等一系列活,偶尔写作业,原来除了这些,我学习好为他们挣的荣光也算是我的回报了,我提供的情绪垃圾桶功能也是回报了,这段话能让我放下太沉重的内疚感。
3、独立生活,建立自己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的父母大多认知有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基于自身成长环境建立的,大多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时代。而且,父母通常有一个共性,就是很容易把自己失望人生中的期望加诸孩子身上,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你、操控你的生活,希望从你身上获取更多的情绪价值和经济价值。
爱是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产物,如果父母精神贫瘠,就无法产生真正的爱。他们所认为的爱,大多是一己私欲,而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又是如此根深蒂固,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所谓的爱和关心,常常会给你带来痛苦和窒息的感觉。
PS: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我在这本书里明确了这个观点以后,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和父母亲的关系甚至连最基础的关爱都未能抵达,何谈抵达“爱”呢,父母亲和周围人一直强调他们是爱你的,其实挺虚假的,“爱”挂在嘴边成了装饰品和借口,真正的爱根本没有抵达呢!让孩子小小一人体谅父母,是最虚伪和最恶心的事情了。
4、记住,你是有选择的。
很多女性向我倾诉,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更多的是偏心、索取、控制,甚至遭受暴力对待。成年后,她们的性格普遍有缺陷,比如懦弱、不自信、暴躁、偏执,还有无法经营亲密关系,讨好型人格,等等,当下的生活也深受过去的困扰。我对这样的遭遇感同身受,真希望能拉着她们的手说:“你所有的痛苦、愤怒都是正常的,你可以哭,可以怨恨,但最终你要清醒地认识到,你现在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成年意味着你要为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负责。现在没有人可以真正地、实际地对你进行干涉和控制,除非你给予他们干涉和控制你的权利,不要用‘没办法’来掩盖自己的懦弱。记住,你是有选择的。”
5、对父母的教育也是一样,对言语教育无感的父母,就要用一些让他们感到痛、能记住的教育方式。
我让母亲感到痛的教育方式,就是切断跟她之间的所有联系,半年多不见她,不跟她说话。当我重新跟母亲建立起联系,再见面之后,她再没有催过我生孩子,或者提其他任何让我不舒服的话题。如果她还是跟以前一样,给我制造精神压力,哪怕跟我半年不联系也无所谓,那下次就切断联系一年、两年;如果她对有可能永远失去我也感到无所谓,照样我行我素,没有丝毫改变,那这种亲情也没有维护的意义。
你的母亲是一个成年人,你应该鼓励她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经营自己的生活。如果她无法做到,只想黏着你,不停地抱怨,把自己对人生的失望、愤懑,像毒气一样倒给你、腐蚀你的话,你迟早会被它们吞噬。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你的健康、判断和人际关系,全方位影响你的生活。对待这样的父母,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在经济上扶持,但在生活和精神上,一定要设法隔离。这是你唯一的自救方法,因为你无法对父母的生命负责,你拯救不了他们,他们的生命也不是你的责任。
6、繁荣自己的精神王国
希望大家从成年开始,尽力抛开一切精神束缚,解放自己,做自己精神世界说一不二的王,去建设自己的王国,除草、挖地、搞基建,让你的王国繁荣起来。当你有了方向,知道每天需要做什么,就不会整天竖着耳朵听别人说什么,也不会到外面寻寻觅觅看别人在干什么。有一天,来了一个帮手帮你分担农活,当你累了,可以依靠他一下,让自己轻松一点,但是绝对不能依赖他、指望他。倘若他一来,你就把希望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让他来接管你的王国,躲在他的树荫下,当有一天他突然消失了,或者对你的田失去兴趣,去照料别人的田了,想想等待你的是什么。无非是精神世界的枯萎、衰败、失落、恐慌、失望、绝望……现实中大部分女性在这种恐慌的驱使下,如同落水的人一般,不管身边出现什么样的人,就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去依附。往往这时候抓到的人,只会让你的人生更加糟糕,因为你有伤口,最先吸引来的肯定是苍蝇。
要清醒地认识到,你的精神世界只有你一个人,永远都是你一个人。若有人让你依靠,抱着感恩的心态,同样积极地回馈给他依靠,但是永远不要去依赖,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喜怒哀乐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有实现精神独立,你才会拥有爱人的能力,因为爱是精神世界的产物,你若精神不独立,何谈产生爱、给予爱?
精神独立的前提是实现经济独立,在经济独立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把它当作一个花园去打理,让它繁荣起来。
PS:“繁荣精神王国”其实也是一种对自我的不断构建,如何构建自我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我约末在今年终于找到了方式,感谢安·兰德的观点,让我从利他主义的迷障中挣脱出去,连如何爱自己都搞不清楚怎么爱别人呢?我没有因为爱自己损害他人的利益,怎么都不是亏心的,亏心的是贪得无厌的人。
7、努力拓展生育价值以外的人生图景
在你还没有挖掘出个人价值,也创造不了很大的社会价值时,女性自带的生育价值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大部分女性产生年龄焦虑的根源,她们担心创造不了其他价值,又没有以自己的生育价值换取好的生活。所以在这个阶段,很多女性仓促进入婚姻。问题是,如果你只有生育价值,通常也换不来好的生活,因为看重生育价值的男性,不会优秀到哪里去,很可能跟你一样迷茫、随波逐流,物质、精神双贫困,很难去输出爱,也没有家庭责任感。因为爱和责任是精神世界苏醒的人才能感知到的一种高级情感。
8、做这些事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十万八千里长征,刚走出一千公里,就稀里糊涂地背上了几座大山。读书是为了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是为了赚大钱,赚大钱是为了买房买车、娶妻生子……主流价值观对幸福、成功的定义,基本上就是名利双收、有车有房、结婚生子、老婆孩子热炕头……
看到类似事例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大家搞不清楚一个简单的道理呢?赚钱、结婚、买车、买房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幸福的人生。结婚是认为婚姻和孩子能带来幸福;买车是想方便出行或者获得认可和尊重;买房是想获得安全感,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归根结底,幸福才是我们的追求,而不是婚姻和车、房本身。
如果你选择买车买房,背负车贷房贷,选择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婚姻,因此而背负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导致生活品质直线下降,食之无味、夜不能寐,甚至成为你在街上失控、抱着陌生人号啕大哭的源头,完全违背了它本应该发挥的作用——创造幸福感,那么你可以扪心自问:做这些事的意义是什么?
9、真正的自私是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
哪些人是真正自私的人?是那些想从你身上获取利益,用血缘和所谓的爱来进行情感勒索,要求你无偿牺牲、无私奉献,要求你损害自己的利益、以他们的利益为优先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私的人。
你只要确定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没有侵害其他人的利益就可以了,侵犯别人的利益才是自私。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职场上,争取自己的利益有时也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但是只要在法律和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你的争取就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社会对女性道德上的要求远远高于男性?很多女性只要一想到为自己谋取利益,以自己的需求为优先,就有沉重的道德上的羞耻感。比如,很多女孩子都不好意思说爱钱,害怕被贴上“物质女”的标签,但是反过来想想,那些说你物质的人,哪个不是自己爱钱爱到骨子里?
再比如女性强烈的性羞耻感,所有的耻感文化都是对女性驯化的一部分,是男权社会千百年来对女性思想上的规训与控制。通过拔高女性的道德标准,提高警戒线,在长期的刺激下,女性自然而然会在头脑中建立“圣母”条律,从而进行自我约束。
10、像水一样去生活
如果说命运是水的话,成年后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水引到某条特定的沟渠,比如父母认为好的沟渠,或者人多的沟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做的事就是修建我人生的大坝,往大坝里蓄水,蓄到一定程度后,打开闸门,把我的生命之水交给直觉、兴趣,交给我的心之所向与激情所在,让它可以毫不费力地顺势而下,自己去奔流。我用半生的时间证实了“水到渠成”这个成语的正确性,你的水到了,渠就会形成,水的力量会冲出一道属于你自己的沟渠。
现在太多人不知道怎么修建大坝,不知道怎么蓄水,也不给自己学习的机会,不给自己成长、摸索的时间和空间,在慌乱中稀里糊涂地接过父母和社会递过来的大铁锹,跟父母一起挖沟,把自己的命运之水引到他们指定的沟渠中,因为那里有成功人士模范田、幸福样本田。父母跟在后面帮你挖,你再匆匆忙忙地生出一个小人,继承你家的几把大铁锹,就这样弯着腰挖了半辈子,都腰椎间盘突出了,也没有勇气去选择一条其他沟渠。你没有意识到,水无论引到哪里,最终都会流向大海,只是路径不同,风景不同,感受不同而已。
活得勇敢一点,若你觉得挖沟幸福就去干,若你不想挖,就要从源头上拒绝递给你的那把大铁锹。
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喜欢做咸鱼,安于你选择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也是一种幸福。
PS:我觉得这个修大坝的比喻真的很好,真正稳固的东西恰恰根源于内在,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安全感的也来源此,当然大坝也会淤沙,也会有垃圾,把他们清除掉就好了,不要让自己的大坝变成死水一潭,也要时时更新。
11、寻求突破和增加核心竞争力
我和Peter创业是从零开始的,创业初期没有客户资源,就在网上找潜在客户,给他们打电话、发邮件。现在很多公司都有微博、LinkedIn(领英)账号,去找、去挖掘。有一次,我们路过淮海路,看到一家建筑事务所,犹豫很久,还是去敲门发了一张名片。整个过程很尴尬,通常不请自来都会遭到对方的反感,回到家后我就哭了。无论前期做了多少心理准备,在实际经历中,还是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需要你内心强大,不断遭遇挫折,再擦干眼泪继续向前。
PS:以前看很成功的人的传记,对于这样的问题的描述,带着一种忍辱负重的感觉,所以总会有一种“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感觉,但是“玲玲Peter和四只猫”这段话,更加的准确,她并未觉得怎样,也没有上述感觉,谋生就是谋生,一种坦坦荡荡的状态。
我觉得观点是明确的,不是似是而非的鸡汤话,至于有些人说男女对立,里面的观点是比较基础的女权主义观点了,只能说某些人太敏感了。
女性言说自己的经历,就算是利用热点呐,可笑。想补充一张杨笠的图,作为结束。突然发现,她们坚定的眼神都差不多,以后也要努力做拥有这样眼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