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大陸獲高讚,但我好久沒被一部劇這麼冒犯過了
延遲一週看完了在簡中8.7高分的《不夠善良的我們》,然後不得不承認,這些年我和簡中的主流審美已然南轅北轍。忍著不適堅持把結局看完是我對這部劇的最大尊重,因為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一個創作者不但對筆下的角色恨透了,還摻雜了對生活和命運的無限惡意,整部劇從各個角度都讓作為觀眾的我感受到了極大的冒犯。
如果說第七集Rebecca的患癌情結讓我對這部劇的厭惡達到頂峰,那結局用Rebecca的死作為引子,兜兜轉轉終於讓簡慶芬在Rebecca的手機短訊裡驗證了何瑞之對自己的愛的設定,則是讓我想對人不對事地質問一句,編劇你的生活到底是有多麼痛苦不堪以至於你要寫出這麼惡毒又陰險的劇本?
我對所有藝術表現形式的私人要求就是,你可以有反面角色,可以有be結局,但所有劇情和人物組成的一整套表達的邏輯應該保留向善的創作底色,現實主義題材的劇集他即便取材於現實,但一旦呈現在螢幕上那就更多會以“高於生活”的角度去傳達一些能帶給人一絲希望或留有一份溫暖底色的價值觀。這個現實的世界足夠崩壞,倘若被人類視為精神食糧的藝術都無法堅守”真善美“的底線,那各類藝術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要求編劇只能寫”偉光正“的劇情,相反,我對這類劇情一看就過敏。作為一個創作者,你擁有比普通人更多的表達權力以及表達機會,你可以像素級去描繪現實的殘酷,但不應該在藝術表達上只留下了殘酷,反手還刀刀見血不留一點”人性“。
整部劇我完全無法理解編劇最終要通過這樣莫名其妙的劇情想傳達怎樣的觀點以及價值觀,簡慶芬過了12年自認為愛而不得的婚姻生活,一個年過四十已為人母的女人,她本應該有著這個年紀的女性最起碼的判斷能力以及對愛的理解能力,最後生出一堆是非後,還是要在死去的Rebecca的手機裡才能驗證丈夫對自己的“真愛”。Rebecca美麗優秀獨立自主,擁有年下帥氣男孩的喜歡,但編劇轉頭就讓她孤身一人得了乳癌彌留之際還要依靠“情敵”的照顧來走完此生。如果她不死,簡慶芬是不是永遠看不到她手機裡何瑞之的那句“我很愛我老婆”?兜兜轉轉一大圈,這兩個女人所謂的“量子糾纏”就是為了去求證一個四十多歲的已婚中年男人的“愛”?
編劇既然你用心這麼險惡,我也想惡毒地問問你,你一個60後婚女借這麼老土又荒謬的劇本,暗戳戳地釋放對單身未婚女性的惡意到底是何居心?整部劇傳達的主題就是單身漂亮的事業女性最後不得好死?人人都應該去過簡慶芬那日復一日卻又止不住自我懷疑的世俗婚姻生活是嗎?您這是懷著因為自己本人婚姻生活不順而想把所有人都拉下水的“看不得別人好”心裡而寫下的劇本嗎?
上述發問皆發生於我剛結束觀劇之時,可笑的是,之後發現編劇自己也是單身未婚的身份,就更不可理喻。
一直到我寫下這篇文章為止,大陸的豆瓣上有9萬多人為這部沒什麼“人性”的劇集打了分,其中85%的觀眾更是打下了四五星的高分,這在我看來極其恐怖,也因此我才會覺得編劇用心險惡。整部劇在開頭給人一種女性編劇試圖以同性別身份講述女性困境的氛圍,但層層劇情展開後其實是在隱晦地傳遞簡慶芬才是女性最好的歸宿的意圖(btw這裡沒有討厭簡慶芬這個角色的意思,她反而是我全劇唯一喜歡的角色),這對還未經太多世事的年輕女性觀眾來說迷惑性極大,洗腦包效果堪稱一絕。
很多和我一樣不喜歡這部劇的觀眾認為台劇是不是也開始回歸這種下坡路的表達,但這幾年的台劇依然誕生了《與惡》、《俗女》、《造浪者》這樣的精品,與其說是”台劇“的問題,我更願意認為這是這部劇的編劇的個人問題。作為觀眾我很多時候也很被動,看完這部”惡劇“後能做的也只有將這個編劇拉進我的黑名單中。同為內容工作者,實在無法接受一個成熟的創作者能如此仇恨自己筆下的角色,還帶著滿滿惡意,這大概是我近年來少有的被一部影視劇作品如此冒犯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