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一生的老师
第三天
寫寫在你的成長歷程中,有一席之地的人。
比方說,這個人有參與塑造到你人生的一部分,會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想起來的,講講你們之間的故事。
久违地没有完成七日书呢。因为实在是觉得没有写作欲望的时候不必强迫自己写作,所以这个第三个题目现在才想起来写。看完这个题目,觉得“一席之地”这个词很不错呢,感觉是要很重要的人才能用上这个词,我读完题目后想起来的第一个人就是我高中的中文老师。
她一直给我的感觉是一个知识渊博且洞察人心的书生形象。我目前只遇到她一个有这种气质的人。她给我的感觉很像一个民国年代的高知。我记得以前看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的时候,有说到那个年代的老师是多么地会教学,我觉得她如果穿越回那个时候,应该也是西南联大的教授。虽然我们习惯说“语文老师”,但我觉得“中文老师”这个名字更适合她。因为她就是真正地在教授文学,而不仅限于语法或者是词句解读。
首先介绍一下遇见她之前的自己:我是一个从初中开始就不听语文课的人。小学时候的中文课就挺无聊的,不是背诵,就是学习新词汇。但是为了成绩,还是很认真听课的。初中开始,多了一个叫阅读理解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东西。从那之后,我就很少听课了,因为我只要背标准答案就行了,听不听都无所谓。包括刚上高中的时候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中文课上写数学、物理等不同学科的作业的。
我是高二的时候才遇到这位很厉害的中文老师。本来我也是写作业的,但是有时候想不出来我会放下笔听一听课,结果一听课就被她的教学给迷住了。从此以后,上她的课我都会坐第一排,不会让任何同学来干预我听课。
为什么她的课那么有魔力呢?是因为她根本不讲所谓有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她讲的东西更偏向于文本和人物分析。举个例子来讲好了,阅读理解会问“作者最后一句话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态度?”,文本和人物分析更像“我们从哪些线索可以看出这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不喜欢阅读理解本身,是因为我觉得阅读理解很多时候把“作者”等同于“叙述者”,但是即使是自传,作者也可以通过叙述者给自己以伪装。但是,如果我们只看文本中的人物的话,那文本就是唯一的证据,我们的推断就会更加合理。
此外,我喜欢的这个老师是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文学本质上的东西就是在讲人性,阅读比起直接的答案更像是推理的过程。我的老师会问各种各样神奇的问题:“这个人物的动机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给人物起这样的名字是否有某种意图?”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老师会如此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现在想来这种方法真是受益匪浅。原因是这些被培养起来的观察力不仅仅有助于理解文本中的人物,也会帮助理解现实中人物。
高中时候的中文试卷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妳有自己合理的推理逻辑和证据,妳就可以拿到高分。我觉得这个比有标准答案要有意思太多。还有,我们中文课就是会拿起一本书读,直接在书上写笔记,而不是读零碎的课文。怎么评判读的书是非常有意思的书?我们读的某一本书已经被禁了,所以说中文老师选书很有眼光。
也很感谢老师在我高中的时候送我的一本书,当初读到的时候,真是觉得大为震惊。如果不是我的高中中文老师,我可能早就会放弃读书的爱好了。
对了,她还说过一句“一个作者早期写的东西总有她生活的痕迹。”当我提笔写下我的第一篇1万字左右的小说的时候,深以为然。
现在想来,作为南京人的老师可能真是西南联大的某位中文系教授的转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