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喜歡看書(四)之 金錢超思考
我們的目標不是變有錢。我們的目標是擁有足夠的金錢,去過我們想要的生活
良好的儲蓄習慣是達到財務成功的關鍵。如果要教導小孩一項財務技能,那就是延遲滿足的能力。
本書作者是由《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所寫的,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自己對金錢的看法。
作者提出金錢其實只是數字,金錢的價值只有在使用時才被彰顯出來,有些人會使用金錢去買物品,亦有些人喜歡使用金錢去購物體驗。
那一樣的價值會比較高? 當然很難隨便下定論吧。 但是作者認為購買體驗所帶來的快樂會比購買物品為高,原因是購買物品很多時候只會獲得一時的快樂,當這刻快樂過後就變回原本一樣,但購買體驗所帶來的快樂很多時候會很長久的,尤其這些經歷是和你重要的人一起體驗的。試回想起,你快樂的回憶,很多都不是如物件有關,更多的是與身邊的人一起經歷的回憶有關。例如: 你買了一輛汽車的快樂,可能在十年後已經完全忘記了,可能連第一輛汽車的名字都已經忘記了,但你和另一半去旅行的經歷,相信很難可以忘記。所以,購買物品時先想一想,這物品是否必須,如非必須,它所帶來的快樂是否高於與另一半一起體驗的快樂為高?
很簡單,問問另一半喜歡一個昂貴的手袋,還是一起去一間昂貴美味的餐廳吃晚餐? 最少我的女朋友肯定會選後者。手袋就只是一件物品,但體驗會成為回憶,往後十年都依然會記得當時的喜悅。
另外,作者亦提出盡早儲錢是理想的財務習慣,我們應善用複息效應,盡早儲錢投資,而儲錢只有兩個方法: 增加收入和減少支出。當然收入的高低取決於個人能力/際遇,但減少支出相信大家都總會有方法的,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很容易做到吧,飲少一杯奶茶,帶一次飯上班) 以及減低固定開支 (電話費, 電費etc.) 。有些人看見別人使用最新的手機,去昂貴的餐廳,就認為別人很有錢,但這只顯示出別人很願意花錢罷了,大部份有錢人都不會浪費自己的金錢作不必要的開支(詳情請閱讀有錢人原來都這樣做)。
如果我們要教導小孩一項財務技能,那就是延遲滿足的能力。延遲消費可以增加將來可以消費的金額,善用複息效應,效果可以十分驚人。有一些人一儲到錢就會買一架名跑車,但何不先買一架普通的車,將剩下的去投資 ,將來再買一架名跑車,延遲消費除了可以善用複息效應,更可以增加我們的期待感,提升我們的快樂。
我不太清楚作者的背景,但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普通人是不可能長期戰勝市場的,所以書中不斷提及指數型基金的好處,強調指數型基金作為長期投資比較合適,當然根據過往數據我亦認為指數型基金在長期確實比主動型投資為佳,但作者都提出了另一個觀點,過往的數據不能預測未來,未來是否一樣,確實無人能夠預料得到。
另外,作者亦多次強調保險的重要性,當然有很多人認為保險是呃錢的,作者亦有提出過保險公司掌握大數據,以及精算師作計畫,當然保險公司必然會有著數(難道有公司會蝕做嗎?),但保險同樣是需要的。
有些風險我們是難以承擔的,所以要找其他人來幫忙分擔一下,而有些風險我們可以自己承擔的,所以不需要保險。例如: 我們的財富不能保障家人的生活,假如有一天我們因意外而離世,家人就會失去保障,這個風險我們難以承受,此時人壽保險就能發揮作用了。 但若我們可以承受到一般的醫療費用,我們自行承擔醫療的風險,此時醫療保險就不需要了。 作者提到當我們逐漸變得富有,能夠承擔更多風險時,保險就應該需要慢慢解除,減少每月的固定支出,並不是盲目地購買保險,有些人購買保險的原因只因為別人都有購買,而忽略了自己的需要。
真正的富有不是一生中能擁有多少
當我們花錢買 ‘體驗’ 而不是物品時會更為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