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眉妩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戏剧笔记一

眉妩
·

1.文字的趣味与魅力

1⃣️好剧本也是好文学。

2⃣️我们可通过阅读,从流传的古典戏剧中去领略那些永恒的人情、人性的描绘。作为文学来欣赏,好的剧本应该会跟人类的文化一直存活下去。换句话说,戏剧文学的“传世”功能,远大于“短暂”的舞台演出。

3⃣️“熟读剧本三百出,不会做戏也会看。”阅读剧本应该是培养戏剧欣赏能力的方便法门之一,也是培养我们走进剧场去欣赏演出的兴趣与能力的快捷方式。“剧本为一剧之本”这句老话虽不是什么真理,却还是有道理的。

4⃣️文字语言为“剧本之本”。文字为编剧、读者服务;导演、演员等剧场艺术家也要通过文字语言去了解剧本,了解剧中的问题、感情、趣味、哲理或“道”等。许多人反对“文以载道”,可是我相信古今中外许多“有心”艺术家的作品多少都会载一点“道”——就是他们对生命、生活的关怀。文以载道没有什么不好,就戏剧艺术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载”才能“寓教于乐”,而不失娱乐的本色,让观众乐意去接受“道”。

5⃣️戏剧中的文字或语言艺术应该包括两个层次:“读的文字”和“演出时讲的语言”。

雅俗共赏的戏剧语言略分为相得益彰、音韵文采、文胜于实、舞文弄墨等几项来举例说明:

(一)相得益彰

所谓相得益彰,是指文字语言和肢体语言的相互烘托。“相得益彰”的戏在我国的传统戏曲中最多了:舞台上没有现代剧场所谓的布景,许多场景要借演员的身段(肢体动作)和唱词来表达。

(我那天去看的越剧也有相得益彰的表演,而且很多,我看的时候可能还有点不太理解的,多少会有点在意,现在懂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戏剧的娱乐与教育也必须有“器”的帮助,不管是剧本或演出,“载道”和“传情”的最佳利器是文字语言。在一般演出中,虽然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声音较能吸引观众的注意,但是有时候文字语言也有肢体语言无法取代的功能。

成功的文字语言在戏剧中永远有它不可或缺的生命——当然,那也靠剧作家的灵犀和运用的功力。

(二)音韵文采

所谓音韵文采指“纯文字性趣味”,指作家利用文字本身的变化(包含文字传达的意义)所呈现的趣味。

迭字是中国文字中非常独特的表现,用得恰当很能“传神”。像这样的文字所带给我们的趣味,决不是任何其它舞台上的媒介所能做到的。

纯文字趣味出现最多的大概是“双关语”了。“双关语”就是一字多义或一音多字。

戏剧文字的趣味有时候来自人物说话的立场和语态。老生常谈或苦口良药都不易令人感兴趣。所以有人说:第一个拿花比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跟着说便是庸才,第三个再模仿第二个则是无才。文学和艺术都赞赏创新、创意。

(三)文胜于实

想象力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抽象的文字是引发想象力的最大“触媒”,许多文学作品描绘的意象是无法用任何具象的实质性媒体所能表达的。上面“相得益彰”一节中的许多引述,也多是“文胜于实”的表现。

 

从相得益彰、音韵文采,尤其是文胜于实的这些实例来看,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文字有延长或压缩实际情况、行动、动作的功能。2.在西方的古代剧场中,暴力、血腥的行动(如上引的海怪杀人、自杀等)都是由目击者(多称为messenger)间接报导。这种做法可能由于当时的舞台技术或宗教禁忌所致,也可能因为以前剧作家驾驭文字的才能和观众耳朵敏锐的欣赏力所产生的艺术。

 

(四)舞文弄墨

“舞文弄墨”指剧作家有意或无意地卖弄文字。在戏剧中用典要比在一般供阅读的文字中使用要更加注意。俚语和方言也可视为一种舞文弄墨,因为它和上面那些例子一样,对懂的人来说非常传神,但是俚语和方言通常有相当大的时空限制。

文字语言常会受到时间、地域因素的限制。即使在使用同一语言的地区,五十年前的语言不一定能为五十年后的人完全了解、体会;甲地人也不一定能完全欣赏乙地的人的某些用语。例如许多笑话只有当时、当地的同辈才能欣赏,就是最好的证明。

 

结语:

虽然很多剧作家同意,剧本要演出才算完成,但是许多人也赞同,优秀的戏剧也是文学,所以必须有优美的文字语言和丰富的寓意。也就是说,要有优美而具创意的文字,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唤起丰富的联想与意境。

艺术的欣赏是读者与作者经验或心灵的契合,因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与品味天天在成长、改变。

我们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品最好也先从正面去看待—不要因为它不受一般论者的重视就不用心去看它。另有一种常见的情形,有时候我们不喜欢一个戏的整体表现,但是很喜欢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些人物(或演员),那也很好。只要我们能感受得到、说得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因由,我们的欣赏能力就会越来越进步。

 

(回应:不仅是剧本或者书,艺术作品也是一样,就好像在艺术社每次在我做完作业进行资料补充时,都会发现一些和自己看法不太一样的点,就像每次对于同一件作品小郭,骆渊和我总是有不同的切入角度与不同的看法,这没有对错,我们反而可以进行互补)

 

幕间戏(I) 零零星星说剧场

名词解释补遗:

Q:怎样的剧本和演出才是好的戏剧艺术呢?

A:简单地说,优秀的剧本或演出应该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东西;尤其就剧场艺术来说,必须能立即引发观众的兴趣。就是:先求“俗”—让一般观众都觉得好听易懂,才会有兴趣看;再求“雅”—所谓雅就是在文字上要深入浅出,在内涵上要言之有物、耐人寻味。言之有物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要含有生活和生命的真实素质;耐人寻味是要富有暗示性和言外之音。

 

Q:什么叫戏剧性、剧场性和假定性?

A:这几个名词曾有许多不同的诠释和定义,下面是我个人的解读。

1.戏剧性——戏剧性就是在情节的经营上要富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变化妙趣,并且在时间的节拍(tempo)上能紧扣观众(读者)的心弦。

2.剧场性——理论上,剧场性也就是可演性,指一个剧本具有可以经由演员、布景、灯光、服装等剧场因素而转换成三度空间的舞台呈现,并能使台上、台下产生交流的特性;一个剧本有没有剧场性,除作品本身的条件外还要看导演的能耐、演员和设计者的功力、剧场的设施等许多相关因素如何,才能决定。

3.假定性——原意接近“俗成约定”,流行于大陆,台湾的戏剧界还很少人使用这个术语。假定性或俗成约定都是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形成,才能为台上、台下共同遵守、默认。一旦形成,剧场就会有像炼金术士点石成金的神通,能造假拟,就会为剧场带来许多“方便”,使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更易产生交流、默契,完成美好的剧场效果。

 

Q:可以简单地谈谈阅读剧本的步骤与方法?

A:可以依个人习惯,初读时最好能掌握下述几个基本原则:

1.在阅读一个剧作前最好不要先去读别人对它的评论或者去听朋友的意见。因为很多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别人的意见时常会影响我们的品味、选择、欣赏态度、对作品的解释等。第一次的“快速先读”只要能掌握主要情节的进展就可以了,不要急着去思考、寻求或解释剧本的主旨、性质、主题、中心思想等(这阶段如果能在读完时写一篇短短的行动大纲,非但可以整理一下初读印象,还是一种极好整理日常重要事务或生活心得的速记练习)。

2.如果你“觉得”喜欢这个作品,要自问:我为什么喜欢?或者有哪些部分喜欢,哪些地方不喜欢?这类问题会引导你去发展个人的欣赏力、分析力、逻辑思考,也会有助于提高平常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的解决能力。

3.然后开始细读,一边读、一边进一步去寻找自己喜欢的理由,戏的中心思想、意象,作者的意图,或者说作者企图透过这个作品呈现什么?它给了我什么?它对我有什么启发?它与这个时代、社会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批判、意义?等等。同时,你也可以去做一些戏剧艺术的分析。

4.最后做出你对整个作品的评析、阅读心得等。

5.读后感练习。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