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效應】群眾募資有極限,ICO接棒? – 討論政治人物ICO的可行性
群眾募資,在大陸稱為「眾籌」,就是一種個人或中小企業,通過網際網路集合非典型投資人的集資方式。在台灣,不涉及股權籌資的方式,從2011年第一家群募平台開始,至2015年發展快速,近兩年有趨緩,類型調整的趨勢。
2018年07月25日,柯文哲競選團隊發佈了群眾募資-讓改變持續發生。火爆的程度讓我也看到群眾募資可能有另一種改變的方向。
無論選舉、募資或改變政治文化都需要藉眾人之力完成眾人之事 — 柯文哲募資網
募資網站大概兩個小時內就接近停擺故障,最高在線人數超過2,500人,過了不到九個小時,就宣告第一階段的募資金額已足夠,當晚12點結束一階段募資。
募資而言,對於柯文哲團隊是絕對成功的,同時也成功集結了不只台北市市民,更是全台眾人之力,完成一個具有持續性的專案行銷。柯文哲團隊或許對於結果已經滿足,但對於市民或其他對政治感興趣的捐款人,目前的群眾募資能夠滿足他們嗎?
有網友表示:
「想不到在這男抖內女抖音的時代,捐錢都還要排隊,差點以為我在排五月天。」
「這輩子第一次看到捐錢要用搶的…」
可以限定「台北市人不准捐嗎?」他們都已經可以投票給你了,把捐款機會讓給無法投票給你的人好嗎?
除了讓捐款人身穿候選人的T-shirt、貼上貼紙表達認同,這些都是短期、淺連結,其實跟網紅與粉絲間的認同感沒什麼不同。對於一個政治參選人來說:
有沒有讓捐款人與候選人產生深連結的機會?
從這個案子我們可以發現群眾募資有他的極限:
- 個人理念型的募資,很依賴無法量化的認同感,與候選人政見距離遙遠
其實這種個人群募,我覺得跟網紅、直播主追求抖內沒什麼不同,他會從認同、化為行動(捐款)、再從行動化轉化更深的認同於一人身上。
一切的重點都在於一人身上、還有認同感。但政治候選人,其實有很多面向的議題、許多政策需要被討論,並不是一個對單一人的認同感就能夠涵括的。
舉例來說,縱使認同柯文哲改變舊政治的理念,但我可能對於現行處理大巨蛋的方式並不滿意,並希望政府調整步伐。但群眾募資可能會簡化過程,把捐款變成一種統包式的認同,對於其他個案政見無法討論,更無法形成共識。
除了表達對於候選人的認同,有沒有除了捐款,我能更深入政策形成的方式?
2. 候選人與捐款人的互動性,從關閉帳戶起就停止了
其實募資是單向的,為什麼這麼說,在募資的目的、方案都是事前規劃好了,剩下的是Yes or No 的選項,當選擇了Yes,就只剩下專案的執行問題,捐款人對於執行過程無從置喙,這次柯文哲團隊說會公開相關款項的使用單據與整理,等於承諾持續的資訊揭露。
剩下的互動就剩揭露方與監督方了,這也連結到以下最後一個問題:
3. 欠缺再投入選項:生態圈難以擴張或延續
設計產品型、科技產品型態的募資專案,通常是會有一個實體產品作為對價,整個專案是圍繞著產品來建立的,因此當你投入了募資專案,就是為了獲得你所看到的產品,例如嘖嘖杯。
個人理念型群眾募資則不同,當民眾加入募資,表達了支持,換得了衣服、杯子、貼紙,這個支持與所獲得物品之間是不等價的,在我看來這種型態更像是一種捐獻,實體物品只是證明著這一次的捐獻曾經存在過。
不論是前者或後者,投入完一次募資後,你所取得的是一個產品,或是一個「證明」物,然後經濟活動就在此停止。你很難將產品轉售,因為當廠商開始出貨時,也代表他們布好通路、準備好正式投入市場了。當你拿著政治人物或公共議題的周邊,其二手市場是很慘淡的,尤其是熱潮離開的非常快速,周邊也會很快乏人問津。例如世大運的吉祥物-熊大,現在應該也不會有人想要買了。
換言之,由群眾募資創造出來的生態圈,縱使當初聲勢多麽浩大,在加入募資以後,這樣的生態圈將無法擴大,亦無法從募資專案本身產生新的價值來延續。
未來Ico是政治人物的選項嗎?
我常在想,同樣是個人或中小企業的集資,到底群眾募資與ICO的關係為何?
視覺可及 v.s. 相信過程
首先我認為二者參與的族群有很大的差異,群眾募資,一般老百姓只要有銀行帳戶(甚至可以超商付款)、對議題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參與,目前台灣的群眾募資以發展近八年,生態圈相對於ICO成熟,使用族群也廣及大學、高中生。相較於ICO,在幣圈並實際參與ICO投資者,仍在起步發展階段,從工程師族群、挖礦者、炒幣人到機構投資人,組成份子與群眾募資有很大的不同。
從組成份子不同可以發現,不同的人,他們具備的特質也不同。在群眾募資裡,多是一次性的、視覺可及的產品或人物居多,根據統計,2015年的群募中,有高達60成以上的專案是設計、科技產品,或藝文活動。他們著重於實際成果的展示。而ICO,就我的觀察,部分投資人更著重在開發過程的參與,以及生態圈的建立。
群募與ICO的最初目的似乎相同,就是需要可流動的資金,只是一個是拿法定貨幣,另一個是拿加密貨幣。然而ICO可以透過智能合約發幣,用以產生代幣經濟,為什麼需要代幣經濟,也是回歸到部分參與ICO的投資人關注的是,發過程的參與,以及生態圈的建立,而代幣經濟可以有效創造二次經濟與流動性。
只不過,將ICO套用在政治人物上是可行的嗎?
沒有絕對的答案,端看有沒有適合讓參與者再投入的情境。
看可以確認的是,政治人物發起群眾募資與ICO是不衝突的,因為前面提到,所針對的族群很不一樣,沒有互相取代性的問題。
如果政治人物發ICO後,可以這樣運作:
一、議題表態:
每個代幣持有人可以對於政治人物的政見做出類似投票的「先行表態」,讓政治人物先行瞭解其支持者的議題導向,不要說出、或做出一些舉動讓後院失火。
二、炒熱度、帶起話題:
如果世界盃沒有賭盤亦步亦趨的跟隨,整個球賽可能會少了一點激情,如果發行代幣,而這個代幣可以自由地在交易所轉售,那麼政治人物的聲勢可以透過代幣轉售市場來炒熱。或者說,這個幣價也能顯示出這個政治人物的人氣或名調,在各家民調機構不見得取信於人時,幣價或可成為新的參考指標也說不定。
三、代幣轉換國債?
對於民間的資金參與公共建設一事,台灣的法律是鼓勵的,並制定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能否透過代幣之方式,在政治人物當選後,賦予持有者有選擇權將代幣轉換為政府公債,或是特定公共建設之投資?這個方式目前來看滿瘋狂的,也有很多法令面的問題待解。